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2020年1月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出行變得異常艱難。而且,期間因為國家防控政策的落實,國內大部分旅遊景點也不得不選擇臨時關閉。而作為衣食住行中的剛性需求之一,旅遊產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如今,國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國際形勢卻依然緊張嚴峻。長期膠著的疫情,將給國內旅遊業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而在即將來臨的五一黃金週,是否會復甦,甚至出現“報復式”消費呢?我們不妨根據目前行業的發展態勢,來深入分析下。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一場疫情導致整體休克,旅遊業損失或達萬億

2月中,據證券時報轉載的媒體人評論,疫情之下,旅遊業面臨整體休克,國內旅遊業損失或超萬億。在於見看來,這個預估數字毫不誇張,而且,從目前疫情在全球發展態勢來看,全面復甦尚需時日,尤其是境外遊的旅遊業務恢復,可能需要長達1年甚至更長。

春節長假出門旅遊被按暫停鍵。據攜程1月初發布的《2020春節“中國人旅遊過年”趨勢預測報告》分析,春節長假期間,約有4.5億人次的出遊需求,但是因為疫情的突然爆發,讓這個預測的實際數據幾乎歸零。國內春節黃金週旅遊收入佔比近10%,因此,無論未來走向如何,其給行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已成定局。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資料來源:Wind、國家統計局,新財富


疫情持續,景點尚未完全開放。參照非典時期的歷史數據,加上這次疫情無論是嚴重程度,還是其影響覆蓋面,都不同非典。因此,短期復甦可能性較小。非典期間,我國對旅遊業的管控時間大致為一個半月,而本次疫情,長達數月並且波及全球,種種跡象表明,其對旅遊業的影響也是摧毀性質的。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僅旅行社及相關公司都有數十萬,而且大部分都是5年以內的中小企業,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抗風險能力,都是較為脆弱的。加上2-3月企業停工,景點關閉等一系列的影響,企業承受了人工、房租等經營成本的巨大壓力。疫情對這類中小企業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與此同時,其關聯的出行、酒店、餐飲行業也受因此受損,由此來帶的經濟損失可想而知。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國內遊有望復甦,境外遊或將長期遇冷

根據國家衛健委通報的最新數據,目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全國疫情每日新增人數已降至兩位數,但是境外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逼近10萬。

由此看見,境內目前疫情風險較低,但是國人對境外遊恐怕會談之色變了!而且,在疫情瘋狂肆虐的時候,國外一些熱門旅遊國家也早已關閉國門,限制出入境了。無論是具有人文風情的歐美國家,還是景色秀麗的東南亞、日本、韓國,也都沒有躲過這次災難的浩劫。這也意味著,被壓抑已久的境外遊需求,將會轉化為國內遊,並在疫情之後產生大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旅遊業的各項數據都呈現上升趨勢。例如,2019年國內旅遊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國內旅遊收入5.7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而2019年出境遊人數超過1.5億人次,消費金額也在萬億級別。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市場。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儘管如此,國內遊可能無法真正取代出境遊。畢竟國內沒有像歐美國家那些過去只能在書本上、電視節目上才能看到的,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也沒有東南亞一些地帶四季如春的氣候。

而即使國內有很多景點有溫泉,也有海南三亞的海島,但是與日本隨處可見、療效各異的溫泉相比,與東南亞聞名遐邇的普吉島、普及島相比,無論是景點還是服務,都略顯單調。而且,在旅遊界,也幾乎無人不知,國內海島遊在性價比上,甚至遠遠趕不上東南亞。

由此可見,國內遊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沒有需求,而在於沒有滿足個性化旅遊需求的景點與服務。另外,調研數據表明,國外遊還有潛在的心理層面的需求。例如,出國遊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滿足其虛榮心,或者增長國際視野、見聞的重要方式。這也是近年出境遊日漸火爆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過去三十年,國內旅遊的發展一直處於一種粗礦式的發展態勢,速度過快,服務不夠精細。因此,媒體也屢屢曝出旅行社、旅遊團欺騙客戶,甚至強制消費的醜聞。野蠻生長的結果,是培育了國內旅遊業的基礎土壤,卻也同時滋生了旅遊團“趕鴨子”式的服務。

因此,需求越來越個性化,以及旅遊服務無法滿足個性化的矛盾依然沒有很好的調和,這也是國內旅遊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與壓力。

五一小長假馬上就要來臨,有人表示,這個時間段,可能會釋放人們壓抑已久的出行需求。尤其是海南和廣西這些地區,疫情形勢較內地更為緩和的景點。而且這些地方與東南亞氣溫接近,有疫情防控的先天優勢,而且,從海南省報出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量來看,海南島確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旅遊地帶。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不過,儘管目前已是人間四月,但是國內旅遊也復甦的跡象並不明顯。據鈦媒體4月20日消息,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採訪中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行業的衝擊。梁建章直言當下整個行業都比較“慘淡”,尤其是出境遊、入境遊和跟團遊,都處於停擺狀態。

他認為,疫情也影響了旅遊之外的消費需求,因此旅遊業在全球GDP所佔比重,未必會有太大變化,疫情過後,仍將穩步增長。此前,梁建章曾表示,旅行行業為全球貢獻了超過10%的GDP。由此可見,這次疫情給國內旅遊業帶來的是史無前例的重創。但是,因為其需求之剛性,讓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依然後勁十足,甚至有望在疫情之後出現“報復式”消費。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旅遊業受挫波及全球,很少國家能獨善其身

據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3月30日報道,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稱,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全年國際遊客人數將下降20-30%,或將致使數百萬人失去工作。隨著疫情影響面積的擴大,這一預測較之3月初僅下降1.0-3.0%的預測有大幅變化。而且,這場新型飛揚大流行,已經開始影響並將持續影響度假旅遊,同時也將波及商務旅遊。甚至在改變著國際經濟秩序。

全世界成百上千次會議和展覽會被取消或推遲,一些國際性的體育賽事也紛紛推遲或取消。例如,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奧運會,今日也宣佈將推遲一年。據專家預測,日本2020年的GDP,也將因此下降0.5至0.8個百分點。

而與之相關聯的旅遊產業鏈,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受影響的工作崗位甚至高達5000萬個,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當下,在這場人類空間的打浩劫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倖免於難。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疫情加速旅遊產業互聯網化,淘汰賽開始上演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大旅遊產業平臺的機票、酒店大批退訂,新增銷售不容樂觀。作為曾經互聯網+旅遊的典型模式,並且因此盛極一時的OTA平臺,也因此損失慘重。突如其來的衝擊,讓這個行業的企業不得不報團取暖,尋求自救。

早在1月24日,攜程就啟動了2億元消費者退訂保障金,對客部分已完成90%以上退訂。由於春節退訂量巨大,OTA平臺上的供應商合作伙伴的回款週期延長,但消費者大多數要求幾個工作日就要退款,所以墊款的壓力非常大。為了緩解中小型供應商合作伙伴各方面壓力,攜程2月5日啟動了合作伙伴“同袍”計劃,包括10項措施、10億元支持基金、100億元小微企業貸款。發動行業自救,累計墊資幾十億元。這很明顯是攜程帶動產業內企業發起自救的無奈之舉。

實際上,旅遊產業的互聯網化,從來不缺少國家政策上的支持,自2015年07月《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佈開始, 各行各業擁抱“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已經形成了銳不可當之勢。而這次疫情,由於線下消費受阻,很多旅遊企業也紛紛嘗試更多線上玩法,讓旅遊產業的發展仍然潛力十足,並且偶有創新。

旅遊產業向來與文化產業相提並論,而文旅的結合也是旅遊產業的市場需求所在。疫情期間,一些旅遊演藝結合互聯網,玩出了新花樣。

例如,同樣受到疫情影響的旅遊景點演藝項目,多數處於虧損狀態。為了自救,這些旅遊演藝項目,也開始轉型互聯網,通過VR等先進技術,嘗試線上直播演出,從而減少因為旅遊景點關停帶來的影響。而且,因為疫情期間線上流量的爆發,這種模式同樣可以實行付費觀看,帶來可觀收入。

除此之外,因為疫情倒逼出來的VR應用技術,可以反覆應用於未來旅遊產業商業模式的拓展,也可以為旅遊景點的宣傳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其甚至可能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營收增長點。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與此同時,藉助這次疫情的契機,各種雲旅遊、智慧旅遊輪番商場,過去停留在概念的一些新型技術,也在旅遊產業找到了合適的應用場景。從中經文化產業公眾平臺瞭解到,很多旅遊景區及旅遊企業,充分利用了網絡虛擬景區、直播旅遊、智能地圖等方式,將VR、全景圖像等高科技技術應用到了極致。也在疫情期間,極大了滿足了人們宅在家裡“觀光”,非接觸式旅遊的強烈需求。據媒體報道,國內已有數十個城市、上千多家景區開通了線上遊覽服務。

由此可見,這次疫情給旅遊產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型技術的應用,可謂危機並存。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標準化的文旅服務,未來將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例如,阿里的“菲住布渴”的未來酒店(FlyZoo Hotel)就對無人化服務做了探索。住客只需支付寶掃碼或刷臉即可在前臺辦理入住,刷臉即可開門。而通過室內天貓精靈,酒店房間就可以與酒店的餐飲服務等進行互動。只是,這種無人化的服務,可能會少了一些溫度。不過,在疫情時期,人們對於非接觸式服務的需求前所未有,也很好的滿足了特殊時期人們入住酒店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疫情的發生,加速了相對傳統的旅遊產業的互聯網化,但是同時,也迎來了旅遊企業的數字化時代。這對於只是進行簡單倒賣門票,做旅遊中介的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會是一輪新的淘汰賽。

從2003年非典發生後,攜程、去哪兒網等線上互聯網平臺的崛起,也可以對社會突發事件對行業的影響窺見一斑。而這次疫情,較非典的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文旅產業的企業,唯有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才能避免在這輪洗牌中,慘遭淘汰。

2003年造就了攜程、去哪兒網,年對2020年的疫情,業內人士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行業的思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表示,線上線下的融合,特別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手段,來引領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長期趨勢。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旅遊業前景展望:旅遊是國家“基本盤”,剛性需求將長期存在

對於旅遊業的未來前景,最權威的觀點莫過於中國旅遊研究院。據媒體報道,2月20日下午召開的“《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No.12》線上發佈會”上,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根據該院進行的研究性質的測算,預計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

不過,戴斌並不認為這是旅遊經濟陷入悲觀的信號,反而通過對於國家政策面,市場需求端,旅遊供應端多方的分析數據,預判其未來市場趨於樂觀。而戴斌佐證這一觀點的理由是,“支撐旅遊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消費存在觸底反彈的很大可能性。”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實際上,該院的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也對此做過一次調查,數據顯示,超過7成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會外出旅遊;而超過2成的受訪者表達了強烈的外出旅遊意願,甚至表示,疫情結束,會盡快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由此可見,外出旅遊的基本盤並沒有因為疫情而發生改變,而且剛性需求是客觀存在也依然強勁的,只是,這個消費需求的市場轉換,還需要等待恰當的時機。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參照“非典”時期,疫情之後是否有望迎來“報復式”消費?

據查證,2003年“非典”期間,雖然當年的旅遊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同年7月,“非典”結束,全球旅遊市場在同年暑期迅速復甦,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一個7月,攜程機票訂單成交量同比增長200%,當年線上訂票、訂酒店、訂團、自助出境遊更是爆炸式增長。而且,次年也出現了驚人的增長速度。相關數據表明,這個增速高達24%。

而從今年4月以來國內的疫情發展情況來看,國內大面積解除封禁,將可能為五一小長假帶來新的旅遊業增長契機。因此,有業界專業人士分析,五一有可能成為旅遊產業全面復甦的起點,到了暑期也可能恢復到正常旺季的消費水平。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疫情之後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表示悲觀。從行業受挫的過程來看,一些帶團、導遊的從業人員,無奈選擇了轉行,也說明了這種悲觀態度是普遍存在的。

因為業內人士對於旅遊者的心態把握,可能更加準確。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因為疫情持續超過3個月,而且國際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所以過去國人的恐慌心理,依然沒有完全消失,而國外每天曝出的巨大人員死亡數量,以及境外輸入病例從未中斷,也讓很多人心有餘悸。所以,即使有非常強烈的出外旅遊意向,也會因為這些心理問題,而選擇了觀望與遲疑。

因此,與宅在家裡安全妥當的心理相比,人們或許更加願意壓制一下內心的消費衝動,選擇更加安全放鬆的娛樂方式。從這個角度分析,報復式消費的來臨,可能尚需時日。

停擺3個月的旅遊業,離“報復式”消費還有多遠?

不過,五一小長假來臨,國家依然將這個“五一”作為法定假日,且有連休5天的福利,對於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刺激經濟活躍,帶來短期消費增長的好時機。至於其是否會在這個時候,產生爆發式的增長,出現“報復式”消費,只能交給市場,交給這個黃金週最終呈現的大數據。

商務合作—《研學旅行聯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