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山西“火燒”與“幹火燒”的區別嗎?

山西幹火燒兒,與山西

肉餡火燒,是兩種不同的名吃,雖然字面上看都是“火燒”,但土語叫法就不同了。肉餡火燒,就叫“火燒”;而麵餅式火燒,不僅前面加個“幹”字,更不同的是,“燒”要兒化。這樣口語叫起來,“火燒”和“幹火燒兒”,就全然不同了。本地人是分得清楚的。

你知道山西“火燒”與“幹火燒”的區別嗎?

山西“幹火燒兒”的特點是,餅型圓而厚,餅皮酥而脆,餅心軟而香,吃起來始咬又酥又脆,繼嚼又酥又綿,微鹹而香,油香、面香味兒濃郁,越嚼越有味兒,咽後口有餘香,令人回味不已。

過去,焙烤乾火燒兒,有專用的又能焙又能烤的火爐。火燒兒鋪裡盤有專用的火爐,我看到的火爐是用大煤油鐵桶改造的。有一米多高的大鐵皮桶,裡面用磚壘泥糊起,上部留一個碗口粗的火口,再上是大約一拃高的爐膛。爐膛部分用來烤餅,火口的火苗升騰起來,正好撲在臥於上面的凸型鐵鏊子上,而向周邊輻射的熱量,正好烤了立於爐膛的幹餅。師傅站在爐旁,高低正好挪移鏊子操作。火爐必須燒焦炭,火勁大,沒煤煙,著旺以後,藍色的火苖熒熒閃爍,灼熱甚盛。直徑足有二尺多的凸型大鐵鏊子上,排滿焙的火燒兒。爐膛裡沿爐邊立著一圈烤的火燒兒。師傅在火爐旁的大面案上揉制面餅。早已和好餳妥的餅面,軟柔柔、黃澄澄的,在師傅手下,很聽話地仼由揉制著。只見師傅先是從大面盆裡擰一垞面,不住地揉,漸漸揉搓成一條圓柱型的長條,然後一手託著圓柱面條,一手掐下面際,一下一塊,排碼在案角。這是功夫,要掐得勻溜,不多不少,正好是一個餅的面。接著,揉制面餅,拿一塊麵際,揉成長條狀,用小擀杖擀薄,用手抹一層油,撒一撮鹽,對摺,兩手將對摺的餅面盤成陀螺狀,又用小擀杖擀成圓餅,隨即,右手將弓成凹形的麵餅往鏊子上一甩,“叭”的一聲,甚是響亮。那油亮亮的、棕紅色的小擀麵杖,在師傅手中好象玩具一樣,邊擀邊有節奏地在面案上敲得叮噹響,再夾以翻面餅的“叭叭”聲,聽起來真象是一曲美妙的打擊樂。在街面上,這種打擊樂不時響起,傳遍四方。人們遠遠的就能聽到是火燒兒鋪的聲響,招徠顧客的作用便自然而然地起到了。而這一切,都由師傅一個人有條不紊地按順序進行著。新揉擀的麵餅不住地焙到鍪子上,已經焙到火候的麵餅要移立到爐膛裡烤,而烤熟的成品火燒兒,要依次拿出來碼在大鐵盤裡待售。如此週而復始,循環往復,一條龍作業,次序不亂地焙烤出一個一個金黃燙手的幹火燒兒來。想想,每天要賣出百十斤面的大幾百個幹火燒兒,從和麵到揉制再到焙烤出爐,一個人站在火爐旁、面案前,不住地操作這一道道工序,真也沒一會歇空兒,爐火烤著,盡站一天,要付出多少辛苦哇!手藝人賺幾個錢真是不容易啊!

除“幹火燒兒”外,孝義焙烤的幹餅類,還有油旋子、黃燒餅、幹餅等。油旋子比干火燒兒油大,其形狀是圓陀螺式的,黃澄澄的一層一層盤旋而成,有鹹的,有甜的,酥而綿,口感好。黃燒餅是發酵面製作的,油和的也多,以甜為主,吃起來綿軟香甜,多為老人、小孩、病體初愈者食用。幹餅與幹火燒兒差不多,油少,多為農家自做。

總的來說,幹餅類食品共同的特點是,必須又焙又烤,不象烙餅,只焙不烤。所以,孝義人有一說法,叫做“幹餅沒生的,烙餅沒熟的”。此話雖然有點片面,但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焙烤乾餅不用擔心生,而焙烙餅則要多焙一會兒,否則會半熟夾生。

逮口:孝義方言,有吃頭,好吃的意思

感謝收看@老生喊你吃飯,本人是一名美食原創作者,堅持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美食做法及製作小技巧,如果您每日為吃什麼而糾結,來老生家瞧一瞧吧,一定能讓您吃得舒心又健康!歡迎關注哦!喜歡我的文章和觀點,就請您多多點贊、收藏、轉發,您的支持是對老生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