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落實發展規劃 推動金融科技惠民利企

李偉:落實發展規劃 推動金融科技惠民利企

2019年,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的基本原則,出臺《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聯合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組織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引導金融機構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以科技賦能金融提質增效。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按下“快進鍵”,在體制機制、人才隊伍、技術儲備、應用水平、風控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大幅提升。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金融科技應用彰顯硬核實力,在支持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規劃引領 金融與科技融合取得新成效

一是,金融科技體制機制更加高效。在戰略佈局方面,金融機構在《規劃》指引下加速金融科技統籌佈局,把科技元素注入業務全流程、全領域,結合自身稟賦制定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戰略,找準新路徑,謀求新發展。例如,建設銀行加速推進金融科技戰略“TOP+”,開啟“第二發展曲線”;招商銀行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戰略部署,將探索數字化經營模式作為主攻方向。在組織架構方面,通過設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權期權等手段,穩妥推進金融科技組織架構重塑,破除束縛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深化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夯基壘臺。例如,工商銀行構建“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金融科技新格局,快速推動智慧銀行戰略轉型。在科技投入方面,依託專項資金、激勵計劃等方式,不遺餘力加大基礎性、戰略性科技投入力度。2019年,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普遍超過2.5%,未來這一比重還將持續不斷提升。在人才儲備方面,加強科技與金融人才交叉培養,在人才“選育引留”方面打出組合拳,金融科技人才數量與佔比顯著提升。例如,交通銀行通過金融科技萬人計劃、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賦能轉型三大工程,構築高質量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2019年金融科技人才同比增加超過50%。

二是,金融科技惠民利企成效顯著。在優化線上金融服務方面,運用信息技術探索非接觸式金融服務,基於互聯網開展支付繳費、授信審批、跨境金融、投資理財等業務,打造全方位線上金融服務體系,特別是疫情期間讓百姓“不出門、不見面”也能辦理金融業務,支撐金融服務不斷、質量不降、保障更強。例如,光大銀行深化“雲繳費”服務,將各地分散的繳費業務集中接入雲平臺,為用戶提供20大類7900餘項繳費服務。1月24日至3月末,完成湖北省線上繳費230多萬筆,服務用戶124.3萬戶。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充分發揮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甄別企業經營狀況,提供差異化信貸服務,為中小微企業“輸血供氧”,助力紓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例如,建設銀行運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惠懂你”APP,打造一站式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累計服務38萬多客戶,授信金額突破1900億元。網商銀行依託龐大數據資源不斷優化“310”貸款模式,疫情期間聯合同業機構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積極助力電商、餐飲、物流、農業等領域復工復產,累計向湖北小店、全國醫藥類小微商家14.6萬戶發放貸款46.8億元。在賦能公共服務方面,加快金融與衛生、社保、工商等行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為百姓提供觸手即達的公共服務。疫情期間,有效滿足了遠程醫療、心理諮詢、防疫物資管理等方面激增的需求,實現疫情防控不放鬆、公共服務不打烊。例如,工商銀行依託雲平臺構建跨行業跨機構開放互聯生態,通過手機銀行等線上服務渠道,快速推出應急物資管理、健康信息登記、遠程醫療門診等服務,用金融科技力量助力疫情精準防控、群防群治。

三是,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初步建立。在監管規則方面,人民銀行加強監管頂層設計,確定涵蓋基礎通用、技術應用、安全防控等方面的監管規則目錄,加快建立健全綱目並舉、完整嚴密、互為支撐的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出臺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區塊鏈安全、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等監管規則,規範新技術在金融領域合理應用。在監管工具方面,人民銀行在提煉總結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信息公開、產品公示、社會監督等柔性監管方式,探索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的監管機制,研究設計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並於2019年12月在北京啟動測試驗證。北京市依託“一行三局”地方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精心部署、有序推進創新監管測試工作,涉及的創新應用涵蓋數字金融、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等場景,既有持牌金融機構直接申請,也有科技公司合作參與。社會各界反響良好,認為此舉有助於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等痛點難點,營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標誌著我國在構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監管科技方面,運用神經網絡、知識圖譜、區塊鏈等科技成果,加強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持續提升金融風險技防能力,確保人民群眾資金與信息安全。例如,外匯局搭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實現銀企間端到端可信信息核驗,在緩解企業跨境融資難的同時有效降低銀行融資業務風險。截至目前,接入平臺的法人銀行197家,成功完成摺合180億美元應收賬款融資的安全放款,服務企業近2500家。四是,金融科技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在技術攻關方面,金融業通過行業協會、孵化平臺、專項合作等方式,推動產學研用協同更緊密、成果轉化更順暢,金融科技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例如,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150餘家單位成立金融科技產業聯盟,聚焦分佈式數據庫、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共性技術問題,共同研發新產品、發展新業態、凝聚新動能。在標準規範方面,人民銀行與市場監管總局攜手將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以標準實施為手段,持續強化金融科技安全與質量管理,切實防範因技術產品質量缺陷引發的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在政策支持方面,地方政府結合當地資源、技術、人才、環境等優勢,通過專項資金、減稅降費、載體建設、配套服務等方式,做強金融科技產業鏈、做大金融科技生態圈。例如,北京市發揮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積極出臺“金科十條”,從孵化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培養、應用場景示範、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加大優質政策供給,著力打造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

研判形勢 找準數字化轉型發力點

第一,數據融合應用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制高點。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戰略性資源,充分發揮數據價值是金融科技應用的重中之重,也是助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有的機構著力推進數據治理與融合應用,破除“數據壁壘”和“信息煙囪”,將數據應用嵌入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全流程,在確保信息安全前提下,依託海量數據資源為用戶提供“千人千面”的高質量金融服務。可以說,金融發展質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金融機構“想不想用”“會不會用”“擅不擅長用”數據。

第二,快速交付能力是實現市場競爭突圍的關鍵因素。金融科技背景下,“不創新會被淘汰、創新慢等於落後”成為共識。有的機構為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服務需求,藉助敏捷開發、灰度發佈、開發運維一體化等手段,快速推出新型產品與服務(如疫情期間的健康碼產品),迅速佔據市場、實現競爭突圍,展現出強大競爭力。相反,有的機構在別人努力開闢市場時,躺在原有舒適區安於現狀、裹足不前,最終陷入“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困局。

第三,包容審慎的試錯容錯機制是護航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金融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未知領域探索,風險具有較高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平衡創新與安全的關係不能簡單套用傳統方法。此次試點在事前制定應急退出機制,採用風險撥備資金、保險計劃等措施,建立多層次、立體化風控體系,打造剛柔並濟、富有彈性的沙盒機制。實踐證明,這些做法為金融科技創新劃定剛性底線、設置柔性邊界、留足發展空間,既有利於保障金融安全,也有利於釋放創新活力。第四,服務智能化是破解普惠金融瓶頸的有力手段。近幾年線上金融發展勢頭強勁,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率總體超過85%。但囿於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基礎設施等因素,中老年人、殘障人士、邊遠地區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是線上金融服務盲區。對此,有的機構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手段,推出“看懂圖像、聽懂語言、讀懂文字”的智慧金融產品,大幅降低服務門檻,顯著提升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這啟示我們,服務智能化是彌合區域間、人群間“數字鴻溝”的有力手段,既能為客戶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也能提升金融機構獲客、留客、活客水平,對突破普惠金融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貫之 推動金融科技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深入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金融機構是發展金融科技的生力軍,也是落實《規劃》的責任主體。要咬定目標不放鬆,全面落實《規劃》要求,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持續增強金融科技應用能力,為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貢獻力量。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組織編髮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實施指引,構建金融科技發展監測指標體系,推動建設同業協同發展平臺,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以大帶小、以強扶弱,讓所有金融機構都能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二是,穩步推進數據融合安全應用。當前,推動數據治理、建設數字中國,已經上升為驅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全新形態。金融業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加快數據融合應用頂層設計,將數據治理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統籌佈局數據平臺架構,為數據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奠定基礎。健全數據治理體系,建立涵蓋金融數據採集、處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標準框架,實現數據資源全生命週期統一規範管理。加強數據安全保護,綜合國家安全、公眾權益、個人隱私和企業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數據分類分級管控,嚴防數據洩露、篡改和濫用,推動跨行業跨市場數據要素有序流轉和安全應用。

三是,持續強化金融風險技防能力。當下,信息技術的快速興起為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提供了“科技方案”。金融機構要積極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風險防控,推動風險管理手段從人員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主動採取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現代科技手段優化風險防控指標與模型,精準刻畫客戶風險特徵,有效甄別高風險交易,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人民銀行將建設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監控系統,探索施行新技術金融應用安全評估與備案機制;加快建立數字化監管規則庫,構建監管規則知識圖譜,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數字化和程序化;建設數字監管報告(DRR)平臺,提升監管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為堅決打贏金融風險防控攻堅戰貢獻科技力量。

四是,科技驅動支付發展再上新臺階。支付領域是金融科技應用的高地,也是智慧金融發展的前沿。近幾年,科技創新推動我國支付服務居於全球領跑位置。金融機構要堅守“惠民利企”的初心和使命,深挖金融科技潛能,盤活技術和數據要素,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開放API等技術建立新一代支付生態體系,打造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最佳樣本,進一步擴大中國在全球支付行業的領先優勢。穩妥開展條碼支付、刷臉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驗證與應用試點,打通支付服務壁壘,最大程度方便廣大人民群眾的支付服務需求。積極探索將物聯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等技術與支付場景深度融合,推動KYC(瞭解你的客戶)和交易驗證手段向精細化、智能化方向邁進。進一步加強支付風險防控,綜合利用標記化、密碼技術等手段提升支付敏感信息保護能力,築牢支付安全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