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叫停”,連花清瘟獲批!另闢蹊徑是捷徑?

瑞德西韋“叫停”,連花清瘟獲批!另闢蹊徑是捷徑?

【編者按】走“臨床實踐”路線的“三藥”獲批新冠適應症,走“臨床試驗”的瑞德西韋中國試驗提前結束,或暫停或終止,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試驗結果顯示失敗。藥品研發的“標準步驟”vs“另闢蹊徑”,究竟誰更勝一籌?我們又該如何辯證的看待?

本文發於藥智網,作者為時生;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4月15日ClinicalTrials.gov發佈瑞德西韋臨床研究最新消息,中國因入組患者數量不足,瑞德西韋重症組臨床試驗“終止”,輕度和中度症狀組的臨床試驗“暫停”。此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中國團隊關於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重症新冠病毒病(COVID-19)的臨床試驗結果,同樣是失敗。

特效藥的研發難在哪裡?

全球疫情形式嚴峻,特效藥物研發距理想結果頻頻受阻,研製特效藥的難點到底在那裡?筆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藥智網聯合創始人李天泉表示:“研究新冠肺炎藥物的難點也是研究所有藥物的難點,藥物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瑞德西韋臨床試驗被“叫停”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想象,無論現在的臨床試驗“暫停”或“終止”,還是最後試驗結果失敗,這在藥物研發中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對於藥物研發人員而言,沒有意外之說。”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北京植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唐華東認為,首先,新冠肺炎是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人們對於一個新出現的疾病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短時間內想要一蹴而就研發出有效的特效藥很難。此外,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已經得到了有效防控,各地新發的病例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對於一些藥物臨床試驗,已很難招募到足夠入組患者。候選藥物的效果難以通過臨床試驗進行充分驗證,這也是目前特效藥物研發路上存在的難點之一。

“標準步驟”vs“另闢蹊徑”,誰更勝一籌?

近日,中國“三藥”(即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淨注射液)獲批新冠肺炎適應症,一時間引發網友對“臨床試驗”與“臨床實踐”的熱議。走“臨床實踐”路線的“三藥”獲批新冠適應症,走“臨床試驗”的瑞德西韋中國試驗提前結束,或暫停或終止,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試驗結果顯示失敗。藥品研發的“標準步驟”vs“另闢蹊徑”,究竟誰更勝一籌?我們又該如何辯證的看待?

在李天泉看來,臨床試驗要更勝一籌。他認為:藥物“臨床實踐”只能展示一個初步的效果,“臨床實踐”中常常缺乏對照,同時還存在安慰劑效應問題;換言之,隨機、雙盲、對照等試驗在臨床實踐中不能體現,一個藥物想要真正得到驗證,還需憑藉臨床試驗。可見臨床實踐相對較容易能夠得到正向的結果,而嚴格的臨床實驗想要得到正向的結果很難,所以目前瑞德西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等藥物研究還沒有能證明有效。

李天泉說:“從目前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整體來看,按照常規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得到的結果均不理想,臨床實踐效果凸顯的藥物已經在國內獲批,相當於另闢蹊徑。從法律意義上看已獲批的“三藥”不需要再做臨床試驗,但從科學意義上還需臨床試驗驗證;按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藥物新增適應症都需做嚴格臨床試驗,通過試驗結果驗證新增適應症,而且在化藥分類明確規定,新增適應症藥物為改良型創新藥;新的註冊管理辦法將中藥也分為創新藥、改良型新藥等,其中“三藥”增加新適應症,已屬於中藥的改良型新藥,改良型新藥就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師杜佩佩認為,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如果一貫堅持先做臨床試驗缺少變通,很多患者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臨床實踐是在摸索中尋求前進的一種方法,可以從結果直接建立起藥物的有效性。此次多款中藥的獲批新冠適應症和其成分的複雜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不是疫情急需,正常程序審批預計進程會很長,患者等不起。但她堅持:“在非特殊情況下,對於有可治療藥物選擇的疾病,藥物研發進行臨床試驗,確保質量和療效後,再獲批上市使用,對患者來說有更大的生命保障。

在筆者看來,網友對“連花清瘟”與“瑞德西韋”的舌戰,根源在於對“臨床試驗”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探討。目前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火熱,多款藥物都在進行著不同程度的臨床試驗,瑞德西韋除在中國的兩項試驗外,還有5項在世界各地研究,業界預測5月份各項臨床研究數據將陸續公佈。

另據STAT News報道,近日瑞德西韋美國臨床數據披露,芝加哥大學的3期臨床試驗發現,大多數患者“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均迅速好轉”,並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出院。筆者期待在中西合璧以及臨床試驗與臨床實踐結合下,醫藥科研人員能夠早日攻克新冠肺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