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說到搬家,自己近40年算搬過兩次半。小時候住在前門的楊梅竹斜街,小學1年級時候搬到了府右街旁的光明衚衕,後來在小學5年級下學期時候搬到了現在的住所小西天。然後父母退休後又搬到了“郊區”順義。

沒有查過數據,僅是從身邊的親朋來看,近40年最少搬過一次家的比例應該在八九成以上,搬過兩次的應該也有個兩到四成。這種高搬家率,是這座城市的變遷,代表著是北京人生活的一種改變。有得有失,有利有弊,但總體還是向前的。

7歲之前住在楊梅竹斜街,那是個大院套小院的大雜院。從院門口一條小路進去,走到頭是個小院,右轉繼續走,中間左手有個院子就是我家所在的小院,繼續走盡頭還有個小院。路兩旁也是緊挨的民居。一個大雜院,估計能住二三十戶人家,我家在的小院就住了5戶人家。

我家能有十多平米的面積吧,估計十五平?因為那時候太小,對面積還沒概念。我家裡間是臥室,沒客廳。門口有個小細條就權當廚房了,放個煤氣罐和灶臺,還有個水龍頭。還有個九瓦(?)的小燈泡,就是開著也非常昏暗,所以我印象挺深的。房頂還是紙糊的,下雨會存水鼓起一個打水包,然後用雨傘尖捅破接水,是那時下雨時的苦惱。

廁所院子裡是沒有,要去衚衕裡的公共廁所,所以那時候每家都有尿盆。要不夜裡或者特急的時候沒法處理,高峰期去公廁也總是排隊。洗衣服有大盆,院裡好像有個公共的下水口,汙水往裡倒就是。小院的鄰居都認識,其中一家還是我二大爺家。有家有個老太太,那時父母上班,沒人看我,還看過我幾周。另一家算是我爺爺的徒弟?還有一家有個同齡的小夥伴,天天在一起玩。大院有幾家認識,沒事也去人家串門玩耍。

那時覺得院子好深好大,門口的楊梅竹斜街也好寬好長。附近的前門大柵欄和琉璃廠好繁華,也算那時北京的核心商業區之一吧。那時候雖然居住環境和現在相比很糟糕,但沒有比較也就無所謂,生活從此而生還是習慣的。成年後還特意回去溜達幾次,覺得街道好窄,房屋好破舊。不過後來楊梅竹斜街進行了不小的商業改造,都是仿古或是民國風,最起碼從外表看還是不錯。回到曾經的院子看了看,有的房間已經空了,想是主人搬家,這小地方出租不值當的。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我住的院子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現在的楊梅竹斜街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改造後的前門


7歲到11歲時候我家搬到了府右街旁的光明衚衕,隔著一房一街就是中南海。大雜院改為小院。小院內也有了公共廁所,方便了許多。水龍頭則是院內有個公共的(後來有得家就把水龍頭引導了自己家裡),下水口也是院內公共(各家後來也開發了下水道)。平常週末把洗衣機搬出來在院內洗洗衣服,也是那時的一道風景。

我家除還是臥室無客廳以外,還有了一個獨立的小廚房,並且小廚房和臥室在院子裡相對,並不挨著,也少了油煙的燻擾。小廚房也是裡外套間,外面一條是煤氣罐和灶臺,裡屋堆放雜物,冰箱,還放了張床,如果需要可以湊合一下權當臥室、客房。相比較楊梅竹斜街,居住環境是大為改善,而且位置更加黃金。

院子裡還是住著五戶人家,其中兩家有同齡小夥伴,也成了兒時的玩伴。衚衕裡有的小孩也能玩到一起,綠地花壇可以捉迷藏,衚衕裡可以踢球、打球、跳房子。反正那時候車少,安全沒問題。院裡有一棵石榴樹,兩棵香椿樹,還有一顆槐樹。那時石榴熟了就摘來吃了,香椿並不愛吃,就是等香椿枝長老了,摘下來抽打玩。現在想想真是暴殄天物,現在香椿不便宜,那時候太浪費了。

相比楊梅竹斜街的居住環境有所改善,但現在看來也並不怎樣。印象深刻的是茅房裡的動物世界,蒼蠅、蛆、土鱉、遊印(音,具體搞不清是什麼蟲子,都這麼叫)、蛾子。院子裡的動物世界更豐富,除以上這些,還有吊死鬼、毛毛蟲、蜈蚣、蚯蚓、螞蟻、馬蜂、百足蟲、潮蟲、火蠍子、磕頭蟲等等。小時候沒少逮蟲子玩,挖螞蟻洞,烤土鱉等等,反正是其樂無窮,玩起來沒夠。偶爾在院子裡挖坑和泥,經常被同院的老太太說。但那時彼此認識,可以夜不閉戶。家裡沒大人,沒飯吃,去鄰居家也餓不到你。出去玩,沒鎖門,回來也不會丟東西。這種狀態,相信大部分北京人都相當的懷念,想起來就有一種暖融融的感覺。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原府右街小學


12歲那年再次搬家,搬到了現在的住所小西天。當時這片還很荒涼,一片平房荒地中起了新的樓房小區。不過好歹是新樓,在當時居住環境是相當的好了。兩室一廳一衛一廚,暖氣上下水(開始也是煤氣罐,後來改造成天然氣),再也不用大冷天去外面的廁所了。不過剛到樓房沒了小夥伴也是很不習慣,很是寂寞了一段,但過了一兩年年就宅習慣了。看書、打遊戲機(後來進升級到電腦)、看電視(後來升級到錄像機、VCD、DVD),反正最多一次是暑假宅了兩週吧,樓都沒下過,一到放假就和養豬一樣,都要胖個一二十斤,然後開學又瘦了下去。

父母一個臥室,自己一個小屋。沒事把門一關就是自己的小天地,開著錄音機,聽著歌,應付的寫著作業,這就是那時的生活。後來父母退休了就搬到了郊區順義(那時是順義縣)去了,也算又搬了半次家吧。

小西天這從開始的雜亂,慢慢的規劃建設。曾經的平房區沒了,改為了南長河(開始叫轉河,風景不錯,就是蚊蟲太多,遛彎的太吵。)以前雜亂的街道,無數的商家店鋪,也是建了拆拆了建,到現在乾脆都拆了,不過街道倒是整潔乾淨許多,也挺好。剛搬來的時候覺得這裡就是近郊,太過遙遠和荒涼,誰想到30年後,二環邊上,這裡也算黃金地段了,讓人不勝感慨。

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病了,去二炮醫院(現在的火箭軍總醫院)。那時二炮醫院就在附近,是不大的一片小平房,對這個印象特別深刻。然後小平房拆了,起了高樓,二炮醫院也搬到了現在的位置,修的相當氣派。各種變遷無數,無法一一道來。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小西天秋景

幾乎所有的北京人都經歷過這種居住環境的變遷,從內城搬到外城,從外城搬到了郊區。絕大部分的人居住環境得到了質的改變,當然這種升級也失去了大雜院那種鄰里一家的溫情。這種生活的變遷,有得有失,但如果重新選擇,相信絕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搬家,升級居住環境。當然,當從外城再搬到郊區,這種搬家後的邊際效益在不斷降低,甚至是倒退,就是另一個話題了。重溫自己的經歷,相信眾多北京人也會有所共鳴,就是侃侃,僅此而已。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搬家—一個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變遷記憶

南長河邊的社區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