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筆記 第六章


《道德經》筆記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

就像山谷永不停歇流出泉水,大道也不斷創造萬物,就像一個玄妙的母體。這玄妙的母體之門,就是天地宇宙的根源。大道若有若無,而用之不竭。


評註:

穀神不死(帛書甲本寫作“浴神不死”。)

“谷”的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剛從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脈。

上一節講了大道像風箱拉動一樣創生萬物,本節意思類似。

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合在一起看,意思非常連貫:都是在講“道”雖然感覺起來像虛空,似有似無,卻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

我們不妨把老子的“道”假想成某種“量子”、“能量”、“弦”之類的現代物理學概念,萬物都是這由其構成。

現代物理學一直想找到某種東西,萬物本質上都由它構成、變化而來。

老子前面已經非常清楚明白的說了,他感覺到某種似有似無的東西(道),而這種東西用我們原來的感官是感覺不到的,他認為這種東西就是天地萬物的本質,萬物都是這東西產生出來。四、五、六章都在說這個。


道家典籍中常常把穀神解釋為“元神”。

比如南宗五祖白玉蟾說:元神位於人頭部的“泥丸宮”,又名黃庭,又名天谷。

“天谷,玄宮也,乃元神之室,靈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

“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謂之穀神。神存則生,神去則死。日則接於物,夜則接於夢,神不能安其居也。”

道教所說的這個天谷,有人說大腦百會穴一帶,也有說在松果體附近。

佛家有“頂門梵穴”的說法。

元神是道家心目中的“先天之神”,“元”是根本、原本之義。

《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

印度古代文明認為:宇宙是的本源是梵天,梵天是終極、純粹、自由的創造者。

“梵”是宇宙精神,是無限,它無所不在、永恆不滅;既無差別,也沒有形態和屬性;既不能用概念來理解,又不能以語言來表達;是世界各種現象產生、維持和毀滅的終極原因。梵是“最高我”,個體靈魂是“生命我”。生命我具有普遍靈魂或最高精神的內涵,是由最高我演化來的,與最高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只是它受到了非永恆身體的侷限。這種理論被稱為“梵我如一”。

元神就類似於“生命我”,元神是大道在個體生命中的靈性存在。

康德的“先驗統覺”的概念也比較類似於“元神”。

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自我意識僅僅是經驗性的,並且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在內部諸現像的流變中不可能出現一個穩固和持存的自我……由此必定有一個先於所有經驗並使得經驗本身成為可能的條件……這種純粹的、原初的、不變的意識我將其稱之為”先驗統覺”。”

康德很清楚的看到,在覺知的經驗中並沒有給出任何相當於自我的東西,所以他主張一定有一種先驗的,先於一切經驗並使經驗成為可能的意識。康德還認為這種先驗的覺知造成了我們的統一和歷時同一的感受,由此他稱為“先驗統覺”。

穀神也可解釋為生育創造之神,這也類似於印度的梵天概念。

在老子三十章,說“谷得一以生”,“侯王自稱孤、寡、不穀”:“不穀”就是不育,“谷”則指生育、生育創造者。

甲本中“谷”寫為“浴”,通育,浴神即生養之神。

元神和生育創造之神,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道即萬物本源、生育創造者,元神是人與道的聯結橋樑,是大道在人體中的高維存在。


是謂玄牝

“玄”,玄妙的。

第1章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參見第一章)

“牝”古指母馬,也可指女性生殖器。這裡顯然比喻大道產生萬物的功能。

“玄牝”: 即玄妙的生育者,玄妙的根源。

老子一書多次用到“玄”字,如“玄之又玄”、“微妙玄通”、“玄鑑”、“玄德”等,這些“玄”字,都是形容詞,都是玄妙、超驗、靈通、形而上的意思。此處的“玄牝”,和53章的“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都指向某種玄妙的萬物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