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三慶園自京劇形成之始成立,在清末民初達到頂峰,又於建國初期被拆毀,直到前幾年才重建。

京劇正與這最具代表性的戲園子一樣變遷著,可以說三慶園的變遷,也正是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三慶園歷經220多年的滄桑歷史,見證了京劇從萌芽到形成、從成熟走向高峰的變遷史。今日的三慶園門庭若市、一票難求,二百年前也是同樣輝煌的存在。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01

盛極一時——三慶園的輝煌

一、京劇發源

據1842年版《夢華瑣簿》記述:"今日三慶園,乾隆年間宴樂居也,其地昔甚廣大,今當鋪亦從此析出。"

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進北京,京劇開始形成。“三慶班”與宴樂居合營,將宴樂居改造成三慶園,開始了以戲劇演戲為主業的戲園經營。繼“三慶班”進京演出後,“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也陸續進京獻藝,而三慶園是他們的主要演出場所,由此“四大徽班”長期輪演。

為適應北京觀眾多方面的需要和發揮各班演員的特長,逐漸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為:“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據《夢華瑣簿》)

位於前門外大柵欄街的三慶園, 是老北京最早的戲園之一, 與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並稱為戲樓中的“四大名園”。到了清末民初, 三慶園又與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同樂軒、慶和園、中和園被譽為“京城七大戲園”, 而三慶園稱首。

大柵欄地區是北京城區歷史延續最長的傳統市井商業區,向來有著“天安門疏可走馬,大柵欄密不透風”的說法。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二、民國盛興

自民國初期以來,三慶園的演出異常紅火,“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程長庚、梅巧玲、譚鑫培、孟小冬、劉喜奎、餘洪元、言菊朋、餘叔巖、高慶奎、馬連良等名角兒都在“三慶園”留下了身影。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在“三慶園”一舉成名的。

程長庚,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曾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譚鑫培,譚派創始人,被尊為京劇界鼻祖,其唱腔以委婉古樸而著稱,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光緒末年,他曾在三慶園演出過《盜宗卷》、《定軍山》、《陽平關》、《南陽關》等劇目。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程硯秋多部經典劇作均是在“三慶園”首演,轟動一時;1913年,“坤伶大王”劉喜奎常駐“三慶園”,演出劇目以《獨佔花魁》最著,人皆以花魁稱之;尚小云的重慶社和榮春社在此駐演近二十年。


02

跌宕起伏—三慶園的毀滅

1900年6月,大柵欄起火,三慶園與慶樂園、中和園、慶和園等戲園悉數被燒燬。

1905年,由張雲鵬等人合資復建,復建後的三慶園除京劇演出外,還經營電影放映,成為北京最早經營電影放映的戲院之一。

1950年,三慶園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而停演。由此曾名揚京城150餘年的老戲園子退出歷史舞臺。

1964年荀慧生慰問商場職工,曾率團在此演出京劇《拷紅》,成為他20世紀在三慶園的絕版演出。

1972年,因建築物傾斜有倒塌風險,三慶園原建築被拆除。

因失火,三慶園在民國被毀;因京劇的沒落,三慶園在建國 後受到冷落;因年久失修,三慶園原建築終是被拆除。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03

重建新生——三慶園的復甦

2013年, 三慶園重建項目正式啟動。據1960年清華大學劇院建築設計組編撰出版的《中國會堂劇場建築》中的三慶園平面測繪圖以及民國十八年《晨報·星期畫報》上的三慶園門面老照片等圖片和史料記載, 恢復1905年重修後的三慶園建築格局。

2016年8月18日, 三慶園老戲樓在原址復建重張。三慶戲院還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北京中小學生校外藝術教育平臺、戲曲藝術互動體驗中心。

現如今,三慶園作為曲藝文化傳播基地,承辦多項戲種演出、講座活動,包括京劇、評劇、相聲、說書等傳統曲藝形式,吸引德雲社、麒麟劇社等演出單位住演。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三慶故事

1. 傅斯年看戲

“我有一天在三慶園聽梅蘭芳的《一縷麻》,幾乎擠壞了,出來見大柵欄一帶,人山人海,交通斷絕了,便高興得不得了……這篇戲竟有問題戲的意味,對於現在的婚姻制度,極抱不平了。”(傅斯年《新青年》第五卷第四號)

三慶園:歷史與京劇的變遷

2. 楊小樓怒斥漢奸

據《梨園趣話》載: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的地方維持會為迎接日本兵進城,特意在京城著名老戲園子三慶園組織堂會。一個漢奸邀請楊小樓為日本人義演,楊小樓託病拒演後,漢奸又差人將楊小樓的女婿劉硯芳拘押,作為人質要挾。楊小樓為救女婿,便讓外孫劉宗楊和義子侯海林陪同前往三慶園應付這場演出。

那天,三慶園內外如臨大敵,楊小樓毫無懼色,進後臺不換戲服,只打了兩道眉子,就草草上場了。他在臺上臨場發揮現編的臺詞,借《戰宛城》劇中人物張繡之口,發洩內心對日寇、漢奸的憤怒。他以鏗鏘有力的語氣念道:這奴隸二字,令人好慘!把恨敵之情宣洩得淋漓盡致,引得觀眾熱烈掌聲,日寇誤以為精彩之處,亦隨之拍手叫好,那些漢奸們明知其情,卻有口難言。

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從京劇的繁榮演出之地,到建國後後的落寞與沉寂,再到今日的風華重現、承辦了更多曲藝形式的演出和教育傳播,三慶園歷史的二百年,也正是人們對於京劇認知變化的二百年。京劇的變遷,是時代的變遷 ,也是三慶園的變遷。

面對依舊繁麗喧鬧的三慶園,願在今後,依然如此。


聽郭德綱老師講述“三慶園”的故事,感謝郭老師挽救了快要沉寂的相聲,致力於發揚傳統戲曲,他心中的執念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