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在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各苗鄉中,至今還流傳一句歇後語: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語句之中,現在已帶一種調侃、戲謔的口吻,嘲笑弄虛作假的行為。然而,很多人都並不知道,歷史上綏寧苗族人家還真的用石灰餈粑哄鬼,這裡面隱藏著一段苗族人辛酸的歷史。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湘西南人家打餈粑


一、糥稻文化是苗族在古老歷史上形成的

苗族是一個最古老農耕民族,苗族名稱之中的“苗”字,其本義是禾苗,即未吐穗的莊稼。“苗”字為會意,從田,從艸(草字頭),即田裡生長的形狀像草的東西。

在遠古時期,人類最早種植野生稻是糥稻,其後在水稻的馴化過程中出現兩個亞種:秈稻和粳稻。秈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粳稻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及南方的高寒山區。從目前世界考古結果來看,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民族,也是最早種糯稻的民族。在如今的一些綏寧苗鄉中,還有象耕鳥耘的圖騰。如原黨坪苗族鄉的花橋(又稱風雨橋)橋塔上,尖頂為一隻鳥,塔座上有八隻大象。這就證明人類早期的時候,苗族人最早發現水稻的耕作方式:象耕鳥耘。也就是大象踩踏過的沼澤地裡長出的水稻禾,比沒有大象踩踏過的地方長勢要好,而長出的禾苗之中,有鳥在裡面覓過食的禾苗,比沒有鳥去過的地方產量要高。遠古人認識大自然的方法主要是觀察法,通過觀察得出結論,鳥是在幫助人類,因此,水稻民族就開成了對鳥圖騰的崇拜。從原始野生稻到糯稻,人類最早種植的是糯稻。苗族人在遠古時期種植糯稻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糯稻文化。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水稻

如今,在綏寧苗鄉,各類的祭祀活動中,特別是祭祀祖先及儺(注:儺在苗族人心中為鳥神)祭活動,必須要有糯米做餈粑,秈米做餈粑是不行的。據說用秈米做的餈粑祭祀祖先和儺神,是對神靈的不敬,用秈米餈粑祭祀祖先和儺神,家裡人會生毒瘡,或生莫名其妙的病。此種說法看似很迷信,沒有一點道理,更沒有科學依據。其實這種說法很古老,是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時而又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的一種見證。

舉幾個例證。在南方“糯”與“儺”同音,古人認為糯稻是鳥神帶來的,而取一樣的音;在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及周邊地區的苗語中,苗族人對母親的稱謂和男女間的性行為都屬生殖繁衍之意,他們則取糯稻的特性,用“粘”字意思來表達,因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苗語字音,也無法找到這個音節,這裡我也只說其意,不舉其字與音了;中國古代有一個詞語“茹毛飲血”(語出漢·班固《白虎通義》),其意思為: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而綏寧縣關峽苗語中把吃東西稱“茹”,如吃飯叫“茹班”,這裡就證明關峽苗語中的古老特性性和原始特性。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儺面具

二、水稻在遠古時既是食物,也是一種良藥

遠古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從採摘階段進入遊獵階段,發現經火燒烤過的獵物,不僅去除了腥味,且食後讓人身體更健壯,壽命也增長了,因此,“燧人氏鑽木取火”作為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一直流傳下來,因為“火”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同樣,“神農嘗百草”也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其中就有“神農嘗五穀”,從此,人類完成了中古遠古社會從遊獵至農業的偉大轉變。傳說,神農時代,人口逐漸增多,獵物畢竟有限,且來源很不穩定,人們時常捱餓,炎帝就教人種植五穀,以充腹飢。炎帝把穀粒分為五種,分別起名為稻、黍、稷、麥、菽。穀粒味美可口,天下人爭相種之。炎帝在這裡興農事,知耕稼,種五穀,故為神農,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創始人。近現代以來的歷學家認為,炎帝並非指特定的哪一個人,而是南方和北方農耕部落的首領的一種名稱,也就是說,炎帝不止一個,只要當上部落首領的都稱炎帝。也有史學家認為,炎帝農耕各族的首領,其部落的主體為現在的苗族,但此說法尚有爭議,到目前為止也無法拿考古的實證來證明。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炎帝朔像


苗族在遠古時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在歷史上已有定議,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這裡且不去管這些歷史的爭議,這種爭議現在已毫無意義了,畢竟傳說不免有誇大和失實,摻雜了許多的想象和附會。幾十萬年積累下來,距離真事越來越遠,傳說就會變得荒誕不經的神話。然而神話又並非一點都不可信,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託、人類的嚮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其中多少折射了人類與自然的鬥爭的一些歷史影子。

與發現火能燒烤獵物一樣,人類對稻穀的認知最原始的方法是觀察,然後才開始體驗。“神農嘗五穀”神話所表現的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界的大膽體驗。通過這種體驗,他們發現稻穀不僅是食物,能填飽肚子,最重要的是稻穀還能解毒,袪除諸多的疾病,讓人健康,讓人的壽命更長。據考古的成果,遊獵時代,人類的壽命平均只有二十五歲左右。進入農耕時代後,人類的壽命平均在四十歲以上。

說到稻穀能解毒袪病,在現在的人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主要是現在我們天天吃的是米飯,當然也就感覺不到其藥效的作用了。只要是懂一點中藥常識,或是苗醫藥的人都知道,稻米的淘米水(古稱米湯)在很中藥處方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藥物之一。在苗醫中,淘米水是一種消毒的輔助藥。當有人在山上中了無名毒後,生瘡或紅腫,最初的處理方式就是用淘米水來清洗,雖然不可能全靠淘米水治癒,但最少能起緩解作用和輔助作用。又如,苗鄉人有一種經驗,當有人突然心慌流清口水,一時又不知得的是什麼病,一般讓病人吃把米就能緩解,或是暫時平息,然後再找病因。再就是,一些治膿腫敷用的藥,要摻入淘米水才有藥效,換藥時要用淘米水清洗患處。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大米


三、同樣是敬神,糯米餈粑與秈米餈粑用法有區別

前面講到,苗族人祭祀祖先及儺祭活動,必須要有糯米做的餈粑。但有一種法事活動在苗鄉必須用秈米做的餈粑,這種法事活動就是佛教法事,用秈米做的餈粑又也稱為齋粑。

同樣的宗教活動,為什麼在所用餈粑不同呢?祭祀祖先及儺祭活動是苗族人的原始宗教,也就是苗族人從遠古有宗教意識就開始了,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而佛教傳入綏寧苗鄉時,是北宋時期,隨著北宋對湘西南地區開邊拓土,由外面帶進來的,到了明清時期才興盛起來。

佛教傳入苗鄉後,除了沒有對苗鄉祖神信仰產生影響外,已滲透到各個方面。如,苗族巫儺文化中就吸收了儒、道、釋,將三教融入巫儺之中。又如,釋、道的一些元素溶入到民間的喪葬文化之中。

由於佛教對苗族祭祀活動沒有影響,再加上佛教是後來才傳入的,因此,祭祀祖先及儺祭活動依然傳承了古老的糯稻文化。佛教活動是新傳入的宗教,也融合了本地一些文化元素,在法事活動時也用餈粑,但用的是秈稻米做的餈粑。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餈粑

四 、族人用石灰餈粑哄鬼的辛酸的歷史

苗族人歷來迷信鬼神,往往又是鬼神不分,或鬼或神,神也是鬼,鬼民是神。石灰餈粑哄鬼,也就是用石灰做餈粑祭祀祖神和儺神。

明清時期,封建王朝強化了對湘西南苗區的統治,使苗區的社會由半氏族社會和半封建社會徹底向封建社會轉變。綏寧出現了一批豪強大戶,他們巧取豪奪,吞併苗瑤山林、土地,一方面包攬隱沒田賦,一方面又向苗瑤民隨意加徵。據《綏寧縣誌》記載:康熙四十三年,滿洲正紅旗監生吳祥生任綏寧知縣後,發現田賦“被豪強大戶包攬隱沒”,對彝民(官府對綏寧苗瑤等少數民族的統稱)隨意加徵,決心“盡革私派陋規”,於是下下令刻石“永行禁止”。

吳祥生是綏寧歷史上歷任知縣中唯一替綏寧少數民族說話的知縣。但綏寧縣知縣中關心少數民族知縣的只有一個吳祥生,其繼任者又恢復了過去維護豪強大戶利益的傳統。如清乾隆年間,綏寧縣小苗族大戶豐大來擁有良田5000多畝,山林數萬畝,成為縣內“富冠全縣、貴亞徽城(即綏寧縣城)”。

失去土地和山林的民眾,民不聊生,以苗瑤人和部分漢族人不斷起來反抗,多數暴發苗瑤起義,皆遭官府殘酷鎮壓。更有甚者,苗瑤民眾每次起義被鎮壓後,官府趁些機會,沒有苗瑤民的山林、土地。如清乾隆五年(1740),粟賢宇領導的綏寧苗瑤起義被鎮壓後,乾隆六年(1741)年,官府將苗瑤田、地、山沒收,賞賜給從外地招來的漢民,使這充任民堡堡卒,擔負從事生產,監視苗瑤民、協助官軍鎮壓苗瑤民反抗的任務。

失去田土的苗瑤民與和當時與苗瑤整合在一起的漢民,一部分進入大山深處以狩獵、採藥、種苞谷、紅薯為生,另一部分,或是給大戶當長工,或是租田耕種。這樣很多人就過著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日子,就更不能奢望用糯米打餈粑來祭祀祖神和儺神。但是,祖神和儺神是人苗族人心中的精神寄託,不可能不祭祀。於是,他們就用石灰做成糯米餈粑的模型,擺上供桌。

石灰餈粑哄鬼——弄虛作假?湖南苗族人家還真有這回事


無獨有偶,綏寧苗族人由於歷史上窮困的原因,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他們不只在餈粑上造假用來祭祀,同時在魚肉上也有造假的。如,他們用木頭雕刻成一個整魚的模型,用盤子裝上放在供桌上,把蘿蔔切成肥肉狀,裝進碗裡也端上供桌。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用石灰餈粑、用蘿蔔冒充肥肉,從未見過,但用木頭雕刻的魚模型我是親眼所見,小時候還用來當玩具玩過,只是從未看到有哪家用這個來敬過神,桌子上擺的都是貨真價實鮮魚或乾魚。而我們家裡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打很多糯米餈粑,用土罈子裝了,到第二年的清明節時,還可拿到墳山上去敬先人,只是放到這個時候的餈粑稍有一點酸味了。

本文考參書籍:

《中華史綱》

《綏寧縣誌》

《中國巫儺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