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塑像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

林则徐在世时就以善书法而颇有声名,有一首赞美林则徐书法的诗是:“君昔解褐衣,书名倾一时;书自柳颜入,自将堂堂旗。”而且当时向林则徐索书的人不少,因此说林则徐在清代书法家中应该有一席之地。


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致刘闻石书札》中写道:“弟日来颇添酬应,委书之挂屏、绫幅,再容旬日奉缴”,“而日来纸帧堆积几案,腕下尚未能稍稍清厘,日后容当为之也”。


另外在郭松苍的《竹间十日话》中也有记载,“林氏由西安赴戎,随身之物除常阅书籍外,还有公卿求书绫绢宣纸,途中无日不为人书字。”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林则徐的书法在当时就极受欢迎。一方面是林则徐在以文章取仕的制度下,从童蒙伊始练字直到中了进士,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根基不言而喻。林则徐做人刚正不阿,在禁鸦片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满朝文武禁若寒蝉,只有他力众排议,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禁烟设防,兴利除弊,敢于担当并有林则徐的书法为人所知,是在他长乐县衙内当书记时。当时,福建巡抚张师诚常在各州县函件公文中,发现长乐县的函札文情并茂,书法精美。经过了解,知道是出自林则徐手笔,特意借除夕给皇帝“贺正”写“拜摺”,把他调到抚台衙门。张师诚很器重他,把他留在家里作家庭教师,常赞叹说:“他日,你的功业勋所能企及。”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


林则徐挤身书法行列,与当时的书法家、书评家阮元、伊秉绶、程恩泽等来往密切,福建莆田书法家郭尚先(字兰石)和他情谊甚笃。林、郭曾经一起去琉璃厂选购法帖,林则徐不只两次为郭尚先缮写“复命奏摺”。他临的《王居士砖塔铭》,几乎达到乱真地步,这“砖塔铭”便是郭尚先割爱送他的。林则徐在江苏任内还曾为当时不甚有名气的、比他小15岁的书法家何绍基作字。这些来往接触,耳濡目染,取长补短,对他的书法均有所影响,并在博采各家所长而形成的独特书风。

林则徐在张家当家庭老师离家近了,将每月薪金按时交到母亲手里,贴补家用,但到年关家中没有余钱渡年。那年,家徒四壁,想到自己当儿子的无法孝敬父母,不敢回家。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张师诚母亲看见这位年青教师还不回去过年,心想必定是家中贫乏,但也揣度这个老实忠厚人是不肯轻易受人馈赠的,于是心生一“计”,特地到家塾告诉林则徐说:“我存有一方黄绫,际此年关,小孩也不必课读,敢烦先生代写《金刚经》一卷,供老身诵念,功德亦无量也。”林则徐答应下来,工楷抄录,二十五日抄完交上。当晚,张师诚安排酒席与林则徐同饮。席间,拿出银票二百两,说是奉母亲命作为抄写润笔金。林则徐坚辞不受,张师诚说:“我没有办好母亲要我办的事是不孝啊!先生年关已到尚未回家,府上窘况可知,不将此银带回过年,也不是孝子之道。”林则徐听了很是感动,这才拜受。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张师诚是很有知人之明的。后来,张师诚在任病故,林则徐曾亲撰挽联吊唁;感恩,知已,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料一纸音书,竟成绝笔;尽忠,补过,今已矣,惜平生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生天。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的书法学柳公权,颜真卿。颜体壮实刚正,柳体秀劲挺拔。他融会颜柳,又自辟蹊径,另树一帜。笔力犀利中带秀气,结体端庄平正,刚毅正直之感。后虽遭贬谪流放,仕途坎坷,但他的经历、观念、道德、人格、气节等必然会对他的书法产生影响。有书家评论他的作品是: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是行草,以《集王圣教序》为,属于传统派系,秀劲乃其从林氏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功力。”

福建《闽侯县志》这样说:林则徐“书具体欧阳,诗出入白(居易)、苏(东坡)。”书评家常把林则徐书法归入“馆阁体”。林则徐于1811年举进士,次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当时科举对书写要求极严格,进士参加殿试,如誊写破体字是要受处分的。为了进身仕途,他们大多学欧体的工整秀拔,点取翰林,书写就更严格了。翰林院别称“馆阁”,翰林书法也就叫“馆阁体”。林则徐能进翰林院,可见他的书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其实,他除了“馆阁体”外,日记、尺牍,均为行书,书体工整而时带“飞白”联笔,更为劲秀动人。

林则徐书写的对联严谨端庄,正派大气,稳如磐石,取势行笔流畅,毫不矫揉造作,颇具阳刚浩然之气,如此联所云:用笔之奇,非秋垂露;吐辞云美,如春在华。书法贵在奇美二字上,奇如垂露般晶莹剔透,美如春花灿烂朝气蓬勃。后世不少书法人更倾向于因林则徐维护家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为后世所敬仰,为人的完美统一,才被国人所珍藏广泛流传,所以林则徐的书法量相对不少。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林则徐书法脱胎于颜柳,点画运笔,间架结构,分行布白,都有一种清新秀丽之态,以欧阳询书法为形质,去王羲之、董其昌书法的韵致,严谨中有灵秀,他品则多渗有苏东坡笔意,写稳,形成了自己严谨正派、清秀舒朗的书法风格,为后人所敬仰!

(名人与书法)林则徐: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

现在国人所看到的他的传世墨宝,除日记、书信、条幅外,对联最多。他的遗墨在广东、福建就更多了。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说他贬戍伊犁时,也时常作字,“公具体欧阳,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地中矣。”总之,他的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正如《新纂云南通志·名宦传》中所说:林则徐“工书法,寸缣尺幅,得者珍如拱璧。”清王朝末期影响很大的一位学者程恩泽曾书赠林则徐一幅楹贴,贴曰:“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这是对林则徐为政、作书贴切而概括的评价。

中国传统是以人的道德品行优劣来评判其艺术造诣,所谓“写字者,写志也。”所以也有的书法评论家认为,林则徐书法是人品、书品和谐的典范,他的书法与人品二者相得益彰,将其人品中的刚正豁达之气融入书法之中,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卢剑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