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外企、私企,如何選擇?

我畢業後依次經歷了公務員——外企——私企,根據自身及周圍所見所聞,整理一些對比和心得,供大家參閱,也許這樣我走過的彎路會成為年輕人跨過去的橋。

入職時心態

A.公務員:財政局好單位,身邊親人、班級同學、網絡評論都說這是——“富得流油”的地方,清閒、多金、權力大;工資只是零花錢;混日子的多所以重本畢業的人才更吃香。

B.外企:金融類獨資外企,剛從體制內離職急需證明自己的能力,更兼傳說中——工作強度大,但高薪、專業性強;人才聚集地,適合拓展人脈網;好平臺,適合跳槽。

C.私企:金融類民企,這時候已經過了“聽說”的階段,只想找個對口的、待遇還不錯、職位有提升、時間更靈活的地方。

入職後的感受

公務員、外企、私企,如何選擇?

A.公務員:沒有“富得流油”,基層公務員的工資真的很對不起大家辛辛苦苦考過的試;喝茶看報紙的生活沒有,職能部門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還要動不動迎接各種上級檢查、填各種監管表,年底決算期連續至少一個月加班到後半夜;獎金?灰色收入?工資只是零花錢?呵呵,我租房子還得靠家裡救濟呢!

混日子的是有不少,但人才更多(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智商、情商、逆商綜合水平最高的群體依然是公務員隊伍),除非自己有卓爾不群的實力,否則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領導為什麼不順水推舟選擇某局長家的某某公子升職?

B.外企:第一次開會時跟聽天書一樣,確實專業性很強,但不用怕,外企相應的培訓體系也很強大,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為“成手”;薪資待遇是高於國內同行,但是一開始很低很低,熬過試用期、通過層層嚴酷考核後會逐步提高,讓員工總有一種“再堅持幾個月,還能漲點”的期待感,來對抗超強的工作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人才是挺多,但讓人感覺有點冷血,個個甩鍋高手,這就是“高度職業化”的附屬產物吧,總之個人並不想和這裡的“職業人”建立多大的人脈網;平臺利於跳槽是個相對的概念,北上廣深好企業多,自然平步青雲,但我所在的二線城市,你會發現壓根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企業……

C.私企:沒有了公務員的收入拮据,也沒有了外企的不分晝夜,但同事圈、客戶圈有限,基本一直靠之前積攢的經驗不斷的重複著,即使積極開拓,受困於公司體量也很難有所突破,長遠來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瓶頸”。

離職時想法

A.公務員:普通家庭出身,面對未來買房、婚姻、生子的壓力,真的很難堅持下去,即使可以看到通過個人努力能在35或40歲做到有房有車有存款有職位,但成年時買到童年時心心念念而不可得的玩具,又有什麼意義呢?

B.外企:適合單身狗,或夫妻都能真正接受加班的人。跟著公司的節奏走,能力、職位、薪資都會有,但付出的對價是生活。領導給了自己一個去外地支援,之後會平步青雲的機會,但為了能和未婚妻留下難忘的婚姻和美好的生活記憶,只能選擇離開。高度職業化的外企只有服從或離開。

C.私企:我還在職中……但是宏觀形勢、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導致大多數私企甚至是某一行業通常熬不過5年,所以危機意識時刻要有,人脈網要有,並且在提高自己軟件能力的同時,提高硬件能力也是必須要做的,比如考一些含金量高的證書等。

個人對職業選擇的一點建議

A.公務員:首先家裡不要求富裕但起碼不缺錢;其次若有體制內的親人更好;再次智商、情商、逆商一定要高;再有是文筆、總結能力強會很有用;還有多一些才藝比如打球、唱歌等有時會帶來意外驚喜。

B.外企:適合沒有家庭照料等困擾的人,但也要注重個人的硬件提升,不能完全按照外企的套路走,不然走著走著你就會變成一顆螺絲釘。

C.私企:大浪淘沙,永遠記得提高自己,不要固步自封。不忘初心,方得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