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遭遇瓶頸,“鍋”不全是新冠疫情的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文 | 特約觀察員 王建軍

全球经济增长遭遇瓶颈,“锅”不全是新冠疫情的 | 超级观点

特約觀察員 王建軍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給很多經濟體帶來巨大沖擊,我們既無法預知是否還有更壞的情況發生,也不知道社會何時才能恢復正軌,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性的經濟下行。

問題是,疫情過後多久,經濟才能恢復之前的增長速度?

全球经济增长遭遇瓶颈,“锅”不全是新冠疫情的 | 超级观点

最近五百年以來人類社會人均GDP的增長趨勢

上面這張圖是最近五百年以來人類社會人均GDP的增長趨勢,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處於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人均GDP就踏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雖然中間有一些小波折,但總的趨勢都是快速增長的。

不過當下整個社會正面臨一些嚴峻問題,而這些問題將使經濟的高速增長變成歷史。哪怕沒有新冠疫情,全球經濟的增長也會遭遇瓶頸。

而想知道未來經濟還能不能繼續增長,我們得先清楚過去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是哪些。

刺激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大動力

1.生產者:有能力和有意願生產的人

這個因素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生產者的能力和意願。能力主要與受教育水平有關,教育水平高的國家普遍會有更高水平的勞動者。意願指的是人們進行勞動創造的意願,如果一個社會鼓勵勞有所得、按勞分配,那人們就願意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勞動。當然意願也和文化有關,比如世界上有勤勞的民族,也有不那麼勤勞的民族。但總的來說,分配機制對意願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而隨著民間財富和國家財富的增加,民眾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者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是長期以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之一。在勞動意願方面,由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一直比較穩定,看不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的人均GDP增長了5倍左右,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也在上漲,這個增長非常不容易。改革開放的政策解除了很多原本對勞動者沒有必要的限制,通過合理的分配方式激發了每個生產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也讓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引擎。

2.生產力工具:好的工具能給人賦能

技術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重要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髮達國家經濟體的增長是新技術的果實。比如二戰後化肥的大範圍使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戰爭中得到快速發展的通信、工業技術、航空等技術也開始在民用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大量的技術紅利惠及生產領域。其後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等技術一波接一波地推動社會發展。

為了維持一個較高的發展速度,人類社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基礎性的技術引擎來推動經濟發展。過去三四十年,最重要的技術引擎依次是個人計算機、互聯網、移動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如今,之前的新技術帶來的推動作用開始減弱,人們至今還沒有找到的新的強力引擎。5G、人工智能、IoT都曾被給予厚望,。尤其是人工智能,吸引了無數風投資金,但至今仍沒有在任何一個實體行業產生顯著影響。

3.生產者之間的聯繫

人是社會性動物,單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類文明的成果基本都是建立在群體協作的基礎上。人類這個從原始森林中走出的物種,今天能夠上天入地、衣食無憂,對大自然進行各種改造,靠的是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傳承和學習、分工和協作。而影響人之間聯繫的是信息的流動速度,人和物的流動速度。

從最早的電報開始,信息的傳遞速度終於超過了人的移動速度(當時人依靠的是35km/h的火車)。到今天,大容量的信息傳遞基本沒有延時,目前信息的傳輸速度對人這個生物來說基本是夠用的。因為單位時間內人接受信息容量最大的是眼睛,而現在高清視頻已經可以快速流暢地傳遞。信息傳遞的最大作用是讓人們獲得更加充足的信息,從而幫助個人提升,比如學習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好的idea,或是輔助做出更加合理的決策等等。

中國有句簡短有力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技術的發展讓人和物的流通變得更加便捷,從而帶來更大範圍和更加優化的協作和分工,同時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給創新帶來了諸多可能。目前人和物流動速度的上限是民用飛機的速度,還沒有超過音速。雖然我們曾經短暫地擁有過超音速客機,但由於超音速客機的性價比太低了,很快便遭到淘汰。人和物流動的速度一直在900km/h的水平停留了三十四年了,而能停留這麼長的時間,也說明目前基本夠用了,並沒有迫切的提升需求。

這些聯繫強調的是物理世界中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但對分工和協作來說,更重要的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遠隔重洋打視頻電話,但這並不意味著電話兩端的人會互相信任、攜手合作。

未來,如果我們能讓人更進步、基礎性技術更發達,以及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就能持續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面臨很多發展上的問題。

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面臨的實際問題

1.缺少新的強力技術引擎

在移動設備和移動互聯網之後,還沒有出現下一個等量級的技術引擎能推動社會發展。中國當下對5G寄予厚望,但對於人來說,視頻已經是人這個生物能夠接受的最高密度的信息形式了,相比3G、4G讓移動視頻成為可能,5G之於4G並沒有顯著可感知的優勢。人工智能技術在六七十年前就被提出來,如今迎來繁榮只是因為算力的進步,讓人工智能的實際運算成為可能,但是這項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此之前,我們享受一波又一波技術浪潮帶來的紅利,整個社會的機制都是建立在對未來高速增長的預期基礎上的,尤其是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行業。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找到下一個強大引擎,經濟就會突然失速,引起連鎖反應。

而缺失下一個增長引擎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信息技術行業和金融行業攫取了太多的資源。2019年中國淨利潤最高的十家公司中,有七家是金融行業的,金融行業攫取了大部分社會生產的利潤。信息技術行業則攫取了鉅額的資本和行業裡更多的優秀人力資源。

與互聯網興起相對的是硬科技的沒落。比如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的皇冠,是技術難度最高的工業品,但20年前全球市值最高、也是造航空發動機最厲害的通用電氣公司,已經被踢出了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而曾經拿下8項諾貝爾獎併發明瞭晶體管、激光器、發光二極管、太陽能電池、通信衛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等的貝爾實驗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急劇衰落,到如今已經毫無存在感。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雖然每家公司的興起和沒落都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硬科技的沒落的確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

而能夠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性技術還是能源技術,能源的生產、運輸和儲存相關的技術。

為什麼能源相關的技術重要?因為人類所有的工業生產活動都需要依賴能源,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能源方面的限制問題。舉個例子,我們在實驗室裡已經可以將二氧化碳固化,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耗能而沒法大規模實行,如果有無限充足的能源,人類可以大量的固化二氧化碳,全球變暖這個棘手的難題就可輕易解決。

今天全球的能源供給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比如被稱為工業血脈的石油,作為工業所依賴的基礎能源,它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對全球施加影響和控制的抓手。假如有了可以替換石油且不會被集中管控的高效能量來源,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那麼全球壟斷和政治霸權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得到緩解,而全球也會實現能源的平等和充足的供給,人類文明也可以上一個更大臺階了。

另外一個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交通技術。交通技術是為了人們之間更大範圍的優化協作和分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花大力氣在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之間建設京滬高鐵的底層邏輯。在交通上節省大量的時間可以更加聚焦勞動創造,更大的意義在於城市的邊界會大大擴大,城市可以容納更多的人,資源也不會過於集中,而每個人與其他人和組織發生聯繫的機會也更多,社會的分工和協作最終都會導向一個更大範圍的更優解。舉個簡單例子,受限於交通因素,某個公司聘用的員工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分佈在公司一定距離內的。但是未來如果交通技術大大進步,人才分佈的範圍會更加的廣泛,對於公司來說可以在更大範圍挑選候選人。而對於求職者來說,可以在更大範圍選擇公司,所以說最終會導向一個更大範圍的更優解。

2.過度娛樂化損害人的勞動創造能力

上個世紀80年代,尼爾.波茲曼看到電視這種媒介對文化的侵蝕,擔心我們終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寫出了《娛樂至死》這本書。波茲曼的擔心在電視時代顯得有點過慮,但是在移動短視頻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大量資本、人工智能算法、美顏技術以及無數主播的推動下,我們終於進入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全球经济增长遭遇瓶颈,“锅”不全是新冠疫情的 | 超级观点

移動網民人均app每日使用時長(小時)

數據顯示,2019年Q4每個中國網民平均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是5.1個小時。這意味著減掉8小時工作、8小時睡覺、2小時吃飯的時間,一天也只剩下6個小時,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空餘時間幾乎全泡在手機裡。而視頻和遊戲這樣的純粹娛樂項目佔比超過36.9%,每人每天花費時間超過1.88個小時。

全球经济增长遭遇瓶颈,“锅”不全是新冠疫情的 | 超级观点

移動網民人均app每日使用時長top 8類型

當然,這些用戶行為是給互聯網公司創造了價值,但是這個價值背後的代價太大了。

娛樂除了擠佔時間,還會極大改變人們的習慣。比如抖音15秒的節奏讓我們越來越沒有耐心,視頻畫面的快速切換也讓我們很難沉下來閱讀和思考,過度的娛樂化導致我們沒時間、意願和能力去進行嚴肅的思考,而當人們不再思考,我們會迎來群體智力的倒退。

整個社會的過度娛樂化也開始滲透影響未成年人。2018年新華網針對青少年做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對於“你未來想做什麼”,超過50%以上的人選擇主播或者網紅。這正是尼爾波茲曼的另一本書《消逝的童年》裡面擔憂的點,現代技術打破了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讓兒童在過於成人化的語境中成長,這會讓兒童的成長面臨極大的挑戰,稍不注意就會誤入歧途。

過度的娛樂化損害人作為生產者勞動創造的能力,這個損害對於下一代更大,也發生得更早。人是帶來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我們在娛樂至死的路上繼續下去,很難看到增長持續的可能。

不過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也認為,教育是防止社會過度娛樂化的一種解決方案。

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了大量改變,知識付費越來越普遍,在線教育覆蓋了相當大的人群。不過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話說,在學習中,要學習的知識是最不重要的,思考和學習過程才是有價值的部分。在信息氾濫並且快速切換的大語境中,思考越來越難。一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另一方面要警惕互聯網環境下孩子沉迷電子設備。

與社會的變化相比,教育的變化太慢,導致教育本身跟不上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以中國的教育為例,過於的應試導向導致學生在應試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能夠考到更高的分數,但是代價是好奇心和創造力被磨滅,對於學習的熱情也喪失殆盡,這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沉重代價。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的階層分級也越來越嚴重,社會競爭層面的優勝劣汰機制開始失效。以中國為例,高考依然是一個公平的選拔機制,但與三十年前不同的是,現在的課外補習班是標配。城市家庭在補習方面的投入巨大,其他的還包括學位房,也讓教育和經濟實力強掛鉤。

3. 文化和認知上越來越割裂

雖然今天的技術讓我們能進行全球範圍裡大規模的協作和分工,但文化和認知上卻越來越割裂。割裂帶來信任成本的增加,溝通更加困難,分工和也合作不再順暢,集體力量的發揮會受到限制。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帶來對抗和戰爭。就像一個公司,當各個部門之間開始割裂和對抗,整個公司的發展一定會受到影響。

現代技術雖然讓我們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跟任何人即時溝通,但人類之間的共同語言卻越來越少。根本原因是今天每個人面臨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各自會關注不同的信息,這本身就會帶來共同語言的減少。舉個例子,在30年前,所有電視觀眾看的都是電視臺安排的固定內容,比如《西遊記》。所以大家都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和討論話題,可以聚在一起就《西遊記》進行熱烈的討論。而今天每個人都可以在視頻網站上從海量的內容中任意選擇觀看,這就很難有共同討論的基礎,每個人或者每群人都處於一個信息繭房當中。信息繭房有多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人工智能技術根據每個人的喜好精準推送內容,剔除了不同的聲音,比如很多新聞Feed流。還有一種信息繭房,是專門為一群人打造一個提供信息和交流的平臺,比如針對某一個特定人群的App。還有一種信息繭房是人為的信息篩選過濾及加工,比如很多社會事件中的輿論傳播導向。信息的泛濫以及一個個獨立信息繭房的存在,導致信息很難被甄別,隨之而來的是忽略和誤解,這也會加深割裂。

除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空間層面的割裂,還有不同年齡層在時間層面的割裂,比如代溝問題。這兩種割裂已經在發生,至少在中國我們觀察到不同年齡層級之間的割裂已經很嚴重,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語境,他們有專門的App、專門的話題、專門的公眾話題人物、專門的服飾裝扮等。在這種專屬的語境中,不同年齡層的人往往無法理解其他圈層在討論的話題。這種時間維度的割裂也會影響生產勞動的分工和創造,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和歷史中,代際傳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代際之間的不理解越來越多,就很難期待年輕的一代能夠從前輩那裡繼承更多的經驗和方法。

4.其他:自然環境的欠債

化石能源是人類發展最主要的能源供給。但過去近百年的無節制使用,導致了今天嚴重的全球變暖危機,也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垃圾、塑料汙染、土壤汙染和水汙染。過去的幾十年裡,高速增長的人均GDP背後是自然環境默默承受的高昂代價。

我們今天生存在一個物資前所未有富足的時代,但也是環境前所未有惡劣的時代。我們需要去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一系列連鎖變化,這包括土地的退化、水資源的短缺、作物的減產等等。治理的代價比當初汙染排放所產生的收益要大非常多,我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醫療資源去應對汙染導致的健康問題。

總的來說,技術層面我們還沒有發展出能夠繼續推動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新技術引擎;社會層面上,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同年齡層甚至不同背景的的人之間也開始出現文化和認知上的割裂;而對於人本身來說,過度的娛樂化以及整個社會不健康的分配機制導致人的勞動創造能力開始退化。除了這些問題之外,我們還需要應對越來越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

這些問題的存在讓我們過去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新冠疫情的到來只是再次提醒了我們在自然面前不要過於自負,全球人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團結而不是割裂。以及相比之前對娛樂行業的過度關注,我們更需要科學家找到戰勝病毒的方案,需要工業界快速的生產醫療設備,需要糧食生產者保證全球的糧食供應。

可能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1.國家層面,加大力度支持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開發。比如可控核聚變,或者其他革命性的新能源來源,同時重點支持一些能夠作為推動整個社會發展引擎的行業。

2.調整稅收徵收思路。比如通過計算一個行業的發展,其對整個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來計算稅收。類似對汙染環境嚴重的行業徵收環境稅,調高金融這類不產生直接生產價值的行業的稅收,對於教育和醫療這樣的行業則少徵稅或者進行補貼。而泛娛樂行業過度發達會對群體心智造成一些損害,可以考慮提高稅收並加以管控。菸草行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基於菸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家不僅對菸草行業不僅徵收重稅,對菸草的流通實施集中管控,還要求其在包裝上印上醒目的提醒和驚悚的圖案警示。

3.通過多種手段限制金融行業過高的利潤,降低其他行業使用資金的成本。金融行業利用自己在產業鏈的有利位置攫取了過高的利潤。通過降低金融行業的利潤,並對其他行業輔以減稅等政策,讓其他行業分得更多利潤。

4.大幅提升帶寬而不是降低帶寬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整個社會的娛樂化傾向。

5.對面向青少年的產品和服務嚴格審查,確保在兒童心智還未成熟的時候不會面對太多外界誘惑走上歧途。

6.大力投入教育,維護教育公平,推進教育革新。讓教育真正培養更多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人。

梁建章:是時候給中國經濟摘掉“口罩”了 | 超級觀點

品牌力才是企業最好的風險免疫力 | 超級觀點

36氪招募特約觀察員,發光的觀點值得被看到

“超級觀點”欄目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踐行者,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