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詩意的憂愁,故鄉的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會不經意間浮現在遊子的心間,化作了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一首首悠悠的風物詩詞,那縈繞在心間的是詩意,是回憶,更是真情。

作為離開家鄉十餘載的遊子,和州的山水景物總會不時浮現在腦海之中,這時我總會讀起幾首關於和州的詩,隨著詩人的筆尖再一次感受著家鄉的山水,那一幅幅畫面不斷呈現在我腦海,構成了我最詩意的故鄉情思。

我的故鄉和縣,古稱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春秋戰國時,作為吳楚兩國交匯之地,地處江淮水陸之衝,顯示出重要的戰略地位。公元前206年,范增受封為歷陽候,來到和縣後,開始建立歷陽城池,因范增被項羽尊為亞父,故城池又名亞父城,此後兩千多年和城不斷加固翻修,城市歷史也不斷延續至今。

在這兩千多年的歲月中,無數文人墨客曾流連於和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一篇篇傳世佳作,這些詩詞與和州山水一起構成了和縣人的內心世界,也成就了詩意和州的詩情畫意。




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和州鎮淮樓

作為和州最明顯的古建築,鎮淮樓自宋代修建以來,不斷吸引著文人墨客,帝王官宦的目光,也留下了《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樓》 《題鎮淮樓》 《亞父城歌》等傳世佳作、

《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樓》

宋 李之儀

樓臺煙樹接平蕪,水墨丹青十幅圖。

認為黃山家住處,雲中相對似相呼。

此詩為我們呈現出一片樓臺聳立、綠樹蔥蔥、山水如畫的和州畫卷,更感受到故友相逢、倍感親切的情誼,在詩人筆下,鎮淮樓帶著一絲仙氣,與樓臺、煙樹、山水一起構成了一幅和州蓬萊畫卷。

《題鎮淮樓》

明 朱元璋

中原殺氣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鎮淮樓一望,滿天明月大江流。

作為一位布衣帝王,朱元璋的筆尖深處,總是透露著不一般的草莽與豪氣。當這位帝王攻下和州後,站在鎮淮樓極目眺望,他的眼中不僅看到了明月大江,更看到了北方戰亂未收,這時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副天下圖景了吧,此時的鎮淮樓不僅成了他賞景之處,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他逐步登天的龍興福地。因為此後,他便率領部隊攻下應天(南京),逐步開始了大明一統天下的步伐,不知成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想起當年他在和州鎮淮樓上的壯志豪情?

《亞父城歌》

清 石韞玉

偉哉亞父人中豪,楚臣碌碌誰能逮。

築城歷陽踞形勝,襟帶長江環腹背。

左控天門右瓜步,秣陵蔚薈遙相對。

古來人傑地始靈,父老至今思遺愛。

作為清代狀元,石韞玉對和州歷史頗為了解。這首詩,不僅有亞父城的歷史起源,追思了范增的人中豪傑;同時說到了亞父城的地緣位置,踞山川形勝,環長江腹背,與秣陵(南京)互成掎角之勢;更誇讚了和州的人傑地靈。有歷史,有地理,有山川,有人物,是一首和州的詩歌絕唱。


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和州霸王祠

和州這片神奇的土地,總是不經意間留下歷史人物的腳印,自從范增開建城池始,一代西楚霸王項羽,帶著垓下突圍的疲憊和霸王別姬的哀傷,來到了和州的烏江邊,面對前有大江、後有追兵的險境,他彷彿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帶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愧疚,拒絕了烏江亭長哀求渡江的期望,再次與漢軍進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戰,最後拔劍自刎於烏江邊上,他的英雄形象也永遠定格在歷史之中,後人不以成敗論英雄,為這位霸王建起了霸王祠,從此烏江邊香火不斷,也留下了無數詠歎霸王的詩句。

《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作為晚唐的詩人,杜牧從項羽身上看到了一種捲土重來的希望,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包羞忍辱才是男兒本分,如果項羽渡江,憑藉江東才俊之士,或許還可以捲土重來,席捲天下。整首詩中,充滿了對項羽的惋惜和責備,更充滿著對這位英雄的崇敬。

《題烏江項王廟》

宋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作為一代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認為項羽經過垓下之戰後,已經一敗勢難回,將士們也已疲憊不堪,就算項羽過江了,不知江東子弟還願不願意為他一戰?表現出王安石這位詩人對項羽烏江自刎的另類解讀,他看到了勢,認為大勢不可違,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歷史輪迴,當宋人真的渡江後,一位女詞人對這位英雄發出了與王安石不一樣的解讀,也發出了不一般的歷史最強音。

《夏日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面對北宋大片國土淪喪,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景,這位年少時只知“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的才女,也不禁發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充滿著對這位英雄的無盡崇敬,對南宋君臣一味妥協退讓的譴責。

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和州陋室


其實和州的山水從來都是清秀婉靈的,不僅有著項羽拔劍自刎的武人豪情,也有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文人氣息,在項羽死後一千年後,一位叫劉禹錫的詩人來到了和州, 也留下了一篇《陋室銘》的傳世佳作,中國的孩子學習中學語文時,也一定學過這篇傳世佳作,同時也間接地感受到一番和州風情,讓我們再次重溫經典:

《陋室銘》

唐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天門山景觀

其實和州有文風之氣的,不僅是城區裡的陋室,和州的山水也自帶靈氣光環,激起了詩仙李白的無盡詩意,從此也留下了《望天門山》這首絕句詩詞。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中,詩人從遠近高低的不同角度,將天門山(西梁山)的雄偉氣勢和秀麗景色描寫地惟妙惟肖,為我們勾勒出一副壯闊秀麗的和州山水圖。


詩意和州:那些年詩人筆端的詩詞和州

太多太多的詩意不斷向我襲來,我沉浸在故鄉山水的清雅靈氣之中,其實故鄉的山水景物遠不止這些詩詞的簡筆臨摹,雞籠山、香泉、半枝梅、文昌塔、和陽橋、白渡橋等和州景點不勝枚舉,其實這些景點也真應了那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詩情畫意,與鎮淮樓、霸王祠、陋室、天門山共同構成了詩意和州。

我愛這片土地,因為這裡有詩意山水,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揮之不去的故鄉記憶。作為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潤著無盡詩意,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和州。

為什麼我的筆尖飽滿情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