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春的力量!

798名成员,90后占比4成,

武汉、浙江、科研三支分队,

他们是浙江大学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击队

今年,疫情当前,他们铿锵逆行,

演绎了一曲守卫人民生命安全的青春赞歌,

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五四青年节的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我报名!选我!我上!”

“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这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的申请。73岁的她率队出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将危重症病死率从83.3%降至14.3%。她二度“逆行”武汉时,“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用实际行动来阐述一个白衣战士的医者仁心。


这是青春的力量!


她是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心中的灯塔和榜样


“医者行事,论生死不论利害,论成败不论逆顺,志坚意存,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疫情亦能败之!”这是驰援武汉前,浙大一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师、医院团委青年宣讲团团干部滕耀华写下的《征疫书》。


这是滕耀华的回答,也是浙大一院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击队798名队员的初心。


青年医生代表郑霞在除夕夜代表浙江省第一个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留下壮美的背影。“病人就是我的家人”,她一直坚守疫情一线,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与病毒殊死搏斗,她和她的战友们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她也是

浙江省最后一位凯旋的援鄂医务人员,无悔的坚守令人动容。


这是青春的力量!

郑霞在武汉


这是青春的力量!

新闻联播报道总书记连线武汉金银潭医院时的场景,郑霞也在医护人员之中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是吾辈的责任和担当!”浙大一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师,1993年出生的团员马青娜,是浙江省第一批援驰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17年前非典发生时,她还在上小学,那时就很崇拜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这次终于有机会了,所以我前几天就主动报名,

希望把自己多年所学都用上,帮助武汉人民。”

这是青春的力量!

马青娜的手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苏俊威医生出生于1989年,是“浙一关艾”青年文明号的号长。抗疫出征前,他65岁的父亲刚做完双肺移植手术,还处在康复期。“去吧,爸爸自己能行,别担心。”“你在负压隔离病房救病人,我们帮你照顾爸爸。”在爸爸和同事们的支持下,苏俊威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成为首批进入负压隔离病房的医生。

他还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浙江大学团委组织的“青听战‘疫’之声”特别主题团日活动,把在抗疫一线的经历和感想与近千名学生分享


这是青春的力量!

苏俊威的请战书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青年突击队员们请战书上的承诺不止在笔头,更在脚下,在肩上,浙江分队发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头雁”作用,武汉分队驰援武汉接管重症监护室,科研分队多领域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在不同战场奋斗出了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和意气风发的专业自信。


党旗、团旗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

疫情当前,青春更应当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浙大一院的青年同志们,在医院党委的统一部署,浙大团委、医院团委的紧急号召下,放弃春节与亲人的团聚的时光,闻令而动,逆风而行,踊跃请战。


这是青春的力量!

援鄂医疗队出征仪式

党旗高高飘扬在了抗疫一线,突击队员在抗疫一线浴火淬炼,感召前行,每个党员都是一面精神旗帜,激励身边战友;每个支部都是一座战斗堡垒,凝聚着精神力量。在一线,建立了4个临时党支部,61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5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7人火线发展为预备党员。


这是青春的力量!

援鄂临时党支部宣誓现场

浙大一院外科监护室副主任医师王国彬,是第一批援鄂重症患者医疗救治队队员。救治队到达武汉当天就成立了由3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而王国彬当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火线入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大爱无疆的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为控制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巨大的凝聚力,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我以能加入这个群体而自豪……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这是青春的力量!

之江院区临时党支部成立现场

在浙大一院的青年突击队中,28周岁以下团员100余人,90后344人,广大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扛起使命担当,书写无悔青春。


这是青春的力量!

浙大一院急诊监护室医生张京臣,在给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疗时被咬了。这位1989年出生的医生不仅很淡定,还挺高兴。

“其实这个病人本身就在好转中,这一下说明他恢复得还不错。”他轻松地说,“还好,还好,就是有点淤青,稍微有点出血,这个病人核酸已经转阴了,我还挺高兴的。”


从医5年,张京臣在完成医务工作的同时,还兼任了医院团干部的职务,是浙大一院团委青年医疗服务队的成员。“其实这样的危险,我们日常工作中也经常碰到。”张京臣说,“在给急诊监护室的患者做操作时,风险同样很大,曾经还有同事的指甲盖被患者咬掉过,但只要患者平安健康,这些一时的疼痛也就不值一提了。


疫情当前,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团员干部、团员青年勇担重任,冲锋在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急诊中心号长潘向滢驰援武汉,省级青年文明号人工肝中心号长章华芬等战斗在之江院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省级青年文明号呼吸内科号长李超平坚守在发热门诊……15家青年文明号的号手们纷纷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我看来,你要做的事情只要合乎于自己的真心、良心,生死是不足以去畏惧的。”这是滕耀华在面对记者“你害怕吗?”的提问时,铿锵有力的回答。


这是青春的力量!

之江院区病房救治场景

怀孕36周剖宫产孕妇患者顺利诞下男婴“小汤圆”,6位青年人参与手术。本场手术的一助、1990年出生的产科青年主治医师陈旭谈道:“虽然并无证据表明新冠肺炎会在母婴间垂直传播,为了这个小宝宝,我们仍然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确保万无一失!看到小汤圆顺利娩出,健健康康,再辛苦都值了!


首开国际先河,浙大一院通过双肺移植术成功挽救两例肺功能衰竭老年患者,13位青年人参与手术。在第一场新冠肺移植手术中担任二助、1990年出生的肺移植科青年主治医师施科达表示:“这是我参与过的时间最长的手术了,全程14个小时不吃不喝,带着正压头套,身着厚厚的防护服,交流全靠吼,非常磨练意志。”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符一骐是浙江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的一员,在给一名五十岁左右的患者吸氧的时候,患者咳出的口水溅到了他的护目镜和防护服上。患者吸上氧气后,缓缓举起右手庄重地向他敬了一个礼,令符一骐热泪盈眶。

这是青春的力量!

浙大一院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他们生而平凡,却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以“最美逆行者”

的身份同时间赛跑;他们生而不凡,坚守医者使命,背负救治责任,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和救治患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浙大一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一样,此次疫情期间,浙江大学7家附属医院2275名青年医务工作者在校团委的倡议号召下,组建了22支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医疗救援、科研攻关、后勤保障的岗位上。他们用行动向党和人民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逆行英雄,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力量。


文案:浙江大学微讯社 厉安恬丨浙江大学团委青年新媒体中心 全可颖、费静怡丨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