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說起“四大名著”,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文學史上存在著“六大名著”,而這“六大名著”經過一番刪減,演變成了當下的“四大名著”。客觀上說,近些年,“四大名著”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很多人依靠這些產業鏈,獲得了階層突破,成為了成功人士。這或許是這些名著的作者在撰寫這些名著之初,所不曾想過的。其實“四大名著”的正式說法出現較晚,最初有著的,是“四大奇書”說法。

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所謂的“四大奇書”,指的是明朝末年文學家馮夢龍總結出的四部在明朝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馮夢龍認為:《三國》、《西遊》、《水滸》和《金瓶梅》,是最值得讀的四部文學作品。在當時,《紅樓夢》還沒有出現,《金瓶梅》迄今為止也被認為是文學價值極高的一部文學作品,可見不論是馮夢龍生活的晚明還是後世,人們的文學審美大致是一致的。

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清朝入關後,對禁書的封殺審核極為嚴格,而《金瓶梅》中,很多描述讓許多文化程度較低的人讀了以後,會產生較多負面的影響,因此,《金瓶梅》成為上不得檯面的圖書,而與此同時,《紅樓夢》開始在民間流傳,並且掀起了熱潮。而清朝皇帝起初也覺得《紅樓夢》也是一部不該流傳的書,也曾多次下詔封殺這部書,但是,《紅樓夢》的生命力畢竟比《金瓶梅》強大,並且,其受眾也較多,因此,清政府再怎麼努力封殺,《紅樓夢》依舊在民間流傳,而且和《金瓶梅》上不得檯面不同,《紅樓夢》具備雅俗共賞的屬性,因此,清朝人提起最好的四部小說,會在“四大奇書”的基礎上,剔除《金瓶梅》,改用《紅樓夢》代替。

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民國時代,社會上在“四大奇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六大名著”的說法。所謂“六大名著”,指的是在清朝人眼裡最好的四部小說基礎上,增添了《儒林外史》。不過,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該書讓人感覺內容太過枯燥和無趣,不像其餘四部那樣讓人津津樂道,在民間的土壤也並不比其餘四部那麼深厚。此外就是增添了《聊齋志異》。時至今日,該書依舊和其餘四部齊名,並且有著深厚的影響力。那麼,為什麼到了新中國時代,“六大”就變成了“四大”?

六大名著為什麼只剩4部,被刪的兩部是啥?同樣家喻戶曉

這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儒林》這部小說另類特殊之處太多,因為這部小說連個真正意義的主角都沒有,因此沒辦法和其餘四部擺在一起。而《聊齋》非但沒有真正意義的主角,甚至連文體都有些曲高和寡。因此,考慮到這幾點,這兩部著作被除名。不過,在當下,文化不斷髮展,人們閱讀已經不再需要侷限於“幾大名著”的範圍,因此,當代人不必為這兩部著作被除名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