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前天偶然发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帖子,总结了中国历朝十大城市。初一看来,就把笔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去,于是仔细研读了一番。恰好笔者上周写了一篇探析中国城市兴衰更替因由的文章。这个数据恰好可以作为一份参考资料。笔者这篇小文并不做任何研究性论述,仅仅是根据这份数据做一番探讨。诚然,且不论这份数据编者何人,要做中国上自商周下至当代的城市排名统计,非这个领域专业研究者是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

这份排名数据基本与时下主流观念一致,历代国都都会排在首位,此外则根据政治经济实力排列。从这份数据中,你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一些城市是在何时诞生,并迅速壮大,如西汉时期的扬州,清末的上海。一些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经久不衰,如成都。通过这份数据你也可以看到,各自朝代的特点和执政方针。如三国时期武威、幽州,这些边陲城市的兴起,说明了当时国内政治动荡,边防安全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再如,宋元时期明州、泉州的兴起,说明了海外贸易开始形成规模,商品经济始得发展。

当然,这份排名也无法尽善尽美,接下来笔者要做的,就是要分析探讨其中的闪光点和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中华文明的起始阶段(夏商周)

这份排名表直接从战国写起,因为那时全国范围已经形成了很多大型城市,城市形态渐趋成熟。抛开难以考证的夏朝不谈(夏朝国都基本在河南中部黄河流域,开封、商丘、禹州、洛阳)。且说商朝几易其都,一直迁到河南安阳(有殷墟遗址证明)才稳定下来。这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两个最早朝代,当时的活动范围基本在现在的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这里也是中国最早的“十大城市”诞生地。到西周时期定都丰和镐(现陕西咸阳),政治中心一下子移至西北。一直以来学界有种声音,周朝姬姓实则是西北游牧民族,并非华夏族群。所以这个时候中华文明已经开始了第一次流变。直至东周平王东迁,再次回到中原地区洛阳。接下来也就开始了我们这个表格的梳理阶段。无疑,笔者认为东周时期(至少可以到局势还未完全失控的战国中期),洛阳仍为当时第一大城市。

这份排名表从战国写起,所列举的十大城市基本都是当时最强国的都城。这也无可厚非。如果要从春秋开始,恐怕自然少不了第一霸主晋国,也就少不了现在所说的临汾、运城。可惜此时距离三家分晋已数百年矣。综合来看,战国时期的强国自然是齐国,所以齐国国都临淄榜上有名。进而是秦国咸阳,不过秦国迁都咸阳是前350年的事,此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了。而排在第三位的赵国国都邯郸,正式形成于前386年。所以后两位挤进前三未免有些牵强。再看后边,魏国被迫迁都开封时已经衰相尽显,开封城恐怕也进不了前五,倒是此时楚国的郢都,因其国家实力而不会太差,所以可以排进前三名。值得注意的一点,固然成都在后世很强大,可当时为古蜀国的成都,与中原文化差别不小。能不能排进前十,也值得争议。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城市孕育发展阶段(秦汉)

秦朝太短命。所以这里被忽略掉了,也可以理解。进入西汉时期,原有的大城市基本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是又出现了很多新兴城市。这里以西汉藩王封国为代表。从中也可以看到政权的此消彼长,因为地方政权过于强大,西汉初年中央政权岌岌可危。长安(西安)、洛阳为前两名,这点毫无争议。成都因为秦朝都江堰的兴修,已经变成了富庶的天府之国。但是抛开繁荣程度,它能否进入前三仍然需要争议。其他新兴城市,基本上是王侯国,如楚王的徐州,吴王的扬州,长沙王的长沙(当时应该是临湘),以及秦末大将赵佗自立为王的番禹(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扬州是新兴城市,但是那个强悍的吴王刘濞依靠“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的手段,已经迅速将扬州发展起来。所以,扬州排名第十也许有点委屈。

东汉时期,国都东迁,所以一二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关于东汉城市排名的数据还是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的。宛(南阳)在现在名气并不大,实则自秦代以至汉代,一直是当时的工业中心。因为光武帝刘秀由南阳起家,所以有“帝乡”之称,这大概也是其名列第三的缘由吧。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这一时期新出现了许昌、襄阳、邺城三座城市,这三城在接下来的三国战乱中名声都是响当当的。可是他们真正登上舞台基本是在东汉末期,把三城排进前十恐怕也有不妥。多提一句,现在消失的邺城大致在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带,曹操战败袁绍,进的正是邺城。而襄阳城真正发展,也是荆州刺史刘表移府襄阳以后的事。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城市第一次大变迁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这一时期在中国史上显得十分混乱。同时,因为政权更迭频繁,国都也易主频繁。三国以前形成的大城市,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国时期新增加城市,便是三个国家的国都(蜀汉的成都是旧有城市),曹操的许昌和孙权的南京。许昌城如三国历史一般,倏忽之间,在后世又沉沦下去。而南京城(这是南京建都之始)从此登上了中国大城市的舞台。究其原因,许昌一不临黄河,二无险可守,三并非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迁都许昌也仅是权宜之计。而南京则恰恰相反。除了这些城市,新登场的有凉州和幽州。所谓“金张掖银武威”,武威在甘肃的地位一直显著。但它当时不过是一处政权固守的要塞,排进前十实难服人。类似的还有幽州,幽州城现在北京河北一带,当时也是防范东北少数名族的边塞重镇。

至于政治黑暗的两晋时期,政治权力中心从洛阳移至南京。中国的大城市也在向东南移动。西安还在,但已经不是中央政府的了。此时值得注意的是襄国(邢台),这座现在河北省南部的城市,当时是北方的政治中心,石勒的后赵正是定都于此。所以它亦上榜。至于寿春,历史悠久,但此时能够上榜,应该还是在这里发生了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还有一个值得争议之处是,纵然苏州地区文明发轫很早,但姑苏城之名源于隋代,此时排进前十,显然天方夜谭。

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已经彻底分裂,北方基本被五胡为首的少数民族占据。这一时期的城市甚至达不到汉代的规模,入围十大城市的也基本为各个割据政权的国都。宋齐梁陈四国先后坐拥南京,南京城第一的位置便也当之无愧。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城市是平城(大同)。作为近几年新入围的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的底蕴不浅。北朝第一个国家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正是建都在了大同。所以此时的大同当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中国城市迎来鼎盛时期(隋唐五代十国)

若说中国城市的巅峰时期是隋唐,笔者并不敢苟同。因为后来还有北宋,还有汴京城。隋唐历史很多人都很熟悉,隋唐的重要城市大家也耳熟能详。国都长安,陪都(东都)洛阳,这无可争议。而此时的扬州城,能够招来隋炀帝几渡扬州,显然也是十分繁华的。此时又入围了两座城市——太原和杭州。太原时为并州,是李渊的驻地。所以,大唐朝始自太原,唐之名亦是源自晋国古都唐(上文提到,晋国有一个时期的国都叫唐),在唐代,太原有“北京”之称(大唐三都之一)。至于杭州,原名钱塘,始自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过,杭州的正式繁荣,还得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建都杭州。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一次进入了短暂的动荡时期。此时的开封因为是五个朝代(五代)的国都,所以地位骤升。而先后经过安史之乱、农民起义与藩镇战争三次重大打击的西安,迅速衰落了下去,一转眼便是沉没千年(至今仍然没有复兴)。这一时期的重大城市依然是割据国的国都,一个典型代表便是福州。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尽管这几十年间福州几番易手,但远离中原的福州,此时已被建设得无比繁华。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中国城市的巅峰时期(宋)

两宋加起来时间也不算长,但是排名者很细心的将它们分列两表,足以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繁荣。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到了巅峰,同时又开始了新的流变历程。只可惜,后来蒙古入侵,再之后又迎来了守旧的明代,中国城市就此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北宋的汴京城为世界第一,绝对当之无愧。而且,笔者不敢断定,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城市在同时期享有过如此殊荣。另外,这一时期的东南沿海城市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明州、泉州相继繁荣起来。宋代科技发达,四大发明三个出现于此。造船、航海业的发达,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这些新兴城市,也翻开了中国近代大都市史册的新一页。自五代以来,长沙也一直居于十大城市之列,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同样是省会地位。细心读者又会发现,这一时期大城市全在黄河以南。因为河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辽国占据,辽国国都在内蒙古。现在看来,游牧出身的契丹族并不善于治市。

进入南宋,十大城市排名变化并不大。无非是统治者弃汴京而去杭州,后来汴京又沦陷被毁,作为国都长达二百年的一代大都市就此消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中都突然出现在了历史上。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当时为金朝国都。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中国城市开始走下坡路(元明清)

尽管元代对臣民分而治之,统治手段十分残忍。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都市尚能够保持繁华不衰。泉州排名在大都(北京)之前,经济地位胜过政治地位,这还是首次。这一时期泉州因为海外商品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北京也以国都的身份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份排名表里,还第一次出现了辽阳(现辽阳)和中庆(昆明)。这两座城市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疆域的进一步扩大,而华夏文明影响范围同样也在扩大。辽阳时为东京总管府,政治地位优越。昆明建城始于唐末,先后为南诏国、大理国治地。后元世祖攻陷云南,昆明为云南行省治所,昆明由此进一步得到发展。

进入明朝,中国的城市开始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仍然沿袭已有的城市布局。一些重要的政治城市,以及富庶的南方鱼米之城成为十大城市。而济南也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山东历史悠久,但我们所知道的齐鲁两国,国都分别在淄博和曲阜,济南城发轫很晚。至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布政使司的省治才由青州移到济南,自此济南才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清朝效仿明朝制度,城市并没有多大变化。此时又出现了两座新兴城市,天津和汉口。天津建城于明朝初年,由于位于国都南大门的位置,又有把守京杭运河之便,于是成为了重要枢纽,到清朝中期正式升级为府,并自此成为中央直辖市,直至今天。汉口发轫于明朝末年,并无建城史。由于地处两江交汇的重要位置。至清代前期,汉口镇一跃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纵然汉口商业发达,但若把镇建制的汉口归于十大城市,恐怕也有不妥。

我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排名:四千年时间,有的衰落有的兴起


走向艰难的复兴之路(民国至当代)

这一部分距离现在很近,已经没有什么分析的必要了。众所周知,清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欧洲国家彻底超过,至今三、四百年尚未追赶上。看民国阶段,以工商业水平而论,上海、天津、武汉这三大城市排名争议不大。其他城市的晋级也基本可以反映出史实。不过,还有一些城市,如哈尔滨、青岛等,或许有些不服。

再看共和国时期排名,则显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若论毛时代,广州显然进不了前三,甚至进不了前十。而哈尔滨、长春、石家庄、郑州却不见踪影。若论近二十年,我们众所周知的是北上广深,甚至还要把经济实力强大的苏州拉进来。在这十城中,沈阳则衰落的最为明显。

总体来看,这一份排名还是可以基本反映近三千年来中国城市变迁的。城市变迁的背后则是文明的变迁。三千年来,我们的华夏民族是在朝向东方大步迈进。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很多区域位置不适宜新时代的城市衰落了,甚至很难再扶起来,因为历史不会倒退。很多早产的城市却依然在散发着生机,如广州、如成都。前者临海,后者处在险峻地形上唯一的沃土中。说到底,这还是因为地理因素。几千年的时间,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也在不断孕育着新兴的城市,有的繁荣一时,有的则经久不衰。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看似有趣,实则无情。

附录:

中国历朝历代十大城市战国时期10大城市: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

西汉时期10大城市:长安(西安)、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

东汉时期10大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现已消失)

三国时期10大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

两晋时期10大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现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

南北朝时期10大城市: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现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隋唐时期10大城市: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

五代十国时期10大城市: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北宋和辽时期10大城市: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

南宋和金时期10大城市: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成都

大元时期10大城市:泉州、大都、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

大明时期10大城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

大清时期10大城市: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汉口)

民国时期10大城市(港台除外):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成都

共和国10大城市(港台除外):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沈阳、武汉、南京、重庆、成都、西安

笔者原文《浅谈中国历代十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