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此時的小鵬,算得上是特斯拉足斤足兩的對手嗎?


4月的最後幾天,汽車江湖激流湧動。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如果將這些新聞連在一起,再細品一下,便頗具風味。


和任何一本線索複雜的小說一樣,現實也是多元、多頭的。小鵬、蔚來、特斯拉的互動中,存在一條明線和一條暗線。


明線是小鵬和蔚來正在考慮攜手,與特斯拉展開正面競爭。暗線則是特斯拉加大打壓小鵬的力度。


明線好理解,蔚來和小鵬都意識到,獨力難以抗衡特斯拉。後者已經是世界頭號電動車廠商,國產化後其銷量直接竄至榜首,第二和第三加起來也抵不過特斯拉銷量。4月25日,何小鵬本人稱,特斯拉毛利率30%,有降價空間。果然,5天之後預言應驗。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快速公共充電樁是重資產投資,蔚來和小鵬都缺錢。李想說得好,“初創企業就要有初創企業的樣子”,意即不能大手大腳,花錢要剋制一點。兩者共享充電樁,有利於改善電動車使用體驗。如果時機成熟,特斯拉其實也可以和蔚來、小鵬、威馬互認充電設施。


幾年前,馬斯克認為,電動車廠商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消費者的使用慣性。拉攏一切想做電動車的力量,包括傳統車企,可以培育市場。


如今,成功開拓中國市場的馬斯克,還這麼想嗎?屠龍勇士,變成惡龍的幾率有多大?


這就涉及“暗線”,也就是小鵬汽車所說“霸凌”背後的故事。


時間線透露了什麼


2019年3月,特斯拉在舊金山聯邦巡迴法院起訴小鵬員工、特斯拉前員工曹光植,指控後者竊取其商業機密。


顯然,“暗線”自身,也有一條時間線。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不可思議之處


官司一開始還頗為正常,和灣區大多數科技企業之間尋常的知識產權糾紛沒什麼兩樣。後來就逐漸跑偏,變得不可思議起來。


詭異之處在於,原告手中的證據,與其咄咄逼人的訴求不大協調。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特斯拉手中已經固化的證據包括:曹光植下載、上傳過特斯拉AP源代碼,並在離職前大面積刪除iCloud內存儲的代碼(如果算是竊取的話);然後曹光植在特斯拉、小鵬都工作過,從事近似的專業,剩下的……沒了。


而此時,小鵬汽車不是被告,頂多算關聯第三方。特斯拉不但缺乏曹光植將特斯拉擁有知識產權的源代碼用於小鵬產品的證據,甚至缺乏曹光植與小鵬知識產權有任何聯繫的證據。這些證據,特斯拉的律師指望小鵬提供,即要求小鵬自己提交不利於自己的證據。


在美國法律體系下,這是很滑稽的事,不值得一本正經地糾纏一年多。因為特斯拉的要求,與基本的現代法律原則相悖——不得要求被告自證其罪(何況小鵬尚不是被告)。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小鵬方面,把握尺度和節奏比較漂亮的是,在法庭保護令的前提下(避免特斯拉方面以審視證據為名,竊取小鵬知識產權),提交了和曹光植有關的部分代碼,但拒絕對方“提交所有源代碼”的要求,即便有保護令也不行。原因很簡單,原告缺乏支持動議的證據。這部分證據即便存在,也掌握在小鵬手裡。


如此缺乏證據支持的官司,能一直保持熱度,還在小鵬新產品發佈之前又來一波攻擊,還能指責對方炒作。特斯拉正在窮盡其所有法律手段,來打擊對手。而此時的小鵬,算得上是特斯拉足斤足兩的對手嗎?


P7有什麼特別


特斯拉吃相如此之差,與小鵬P7這款產品有關。這是中國初創車企第一個直面特斯拉競爭的電動轎車產品,而此前初創企業大多首先開發電動SUV。


電動車的技術方案、平臺雖然多種多樣,營銷話術也層出不窮,但跑不脫兩個賣點:續航和自動駕駛。BMS屬於電動車企核心技術,但客戶在初期缺乏感受;如果電池PACK設計合理,續航大部分取決於電池密度和堆的電池數量。雖有等速續航、NEDC續航等說法,但客戶一上手就知道產品真實的續航能力。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何況,4月10日特斯拉推出的Model 3長續航版,宣稱續航668公里,不敵P7的706公里續航(NEDC)。到了500公里這一級別,續航焦慮更多取決於充電基礎設施的密度。


拼自動駕駛,幾乎成了惟一選擇。特斯拉一直以此為最大賣點,即便最早一批客戶中有個別人曾“以生命為代價,證明特斯拉AP只是輔助駕駛”,後者也沒有改變話術,只不過說得更圓滑而已。


如果這項技術也變得“白菜化”,特斯拉的品牌支撐,就變得更加不牢靠。小鵬開發出來的XP 3.0,宣稱比特斯拉智能。但特斯拉明白,智能駕駛系統的能力,需要大量數據餵養才能得到迭代增強。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無論小鵬還是蔚來,已經證明這些技術不存在真正的門檻。惟一欠缺的,就是數據量。在銷量發酵的初期打壓對手,至少將對手汙名化,防止客戶看出來特斯拉品牌支撐已經虛弱,就成了特斯拉的戰術選擇。


儘管小鵬在中國運營,並未上市,特斯拉宣稱的“侵害地”也是中國,特斯拉仍選擇在美國打官司。因為美國的侵權民事案子,對控方證據成色的要求,不如中國法院。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國類似案子,法律進程可以拖得更久。


至於是否能索賠,特斯拉恐怕不在乎。能夠拖住對手,讓客戶覺得對方有道德瑕疵,就夠了。濫訴的伎倆,灣區的科技企業們都駕輕就熟,律師們也樂得食君之祿。惟獨小鵬,如果攝於其威勢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或者被對手激怒,就落入對方彀中。


【汽車人】特斯拉為何向小鵬下手


其實,因為彼此挖人,企業之間進行法律戰和口水戰,也是灣區美企的常態。上來都氣勢驚人,扯了很久往往最後不了了之。惟一例外是谷歌旗下Waymo與優步關於萊萬多斯基竊密案的結果,以優步付出價值2.44億美元的股權而告終。那是因為谷歌掌握了優步創始人卡蘭尼克知曉並參與此事的直接證據。


在沒有什麼像樣證據的情況下,特斯拉執意糾纏。此舉噁心就噁心在,認真的話小鵬就輸了,不認真的話小鵬更可能輸……產品和市場層面的事,非要以濫訴的法律手段撕扯,不得不問一聲,特斯拉的自信哪裡去了?(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