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漲姿勢一:哪裡有“千秋指白頭”?

宋徽宗趙佶在《臘梅山禽圖》上寫了這首詩:

“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來漲姿勢一:哪裡有“千秋指白頭”?

宋徽宗 趙佶


來漲姿勢一:哪裡有“千秋指白頭”?

臘梅山禽圖


“丹青”指的是古代繪畫中常用的顏色,上色不容易揮發退減,白頭翁則是象徵千年不變的心意,因而這二句喻友誼堅貞,萬年長青。

然而,現代研究告訴我們,很多對於動植物長相廝守的寓意其實是我們人類一廂情願的看法,比如“千秋指白頭”中的白頭翁。


來漲姿勢一:哪裡有“千秋指白頭”?

白頭鵯


關於白頭翁,基本信息引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page/animal_detail_5104.html)

白頭翁,學名叫‘白頭鵯’,鳥類,雀形目,鵯科,鵯屬,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疑難廣大區域,北至陝西南部和河南一帶,偶爾見於河北和山東,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東北部,東至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南至廣西、廣東、香港、海南島和臺灣。

在民間,白頭翁又叫“白頭婆”,從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古人今人寓意動物的基本操作:因頭上長有一撮白毛,因而取名“白頭翁”“白頭婆”,寓意友誼或愛情長久不衰。

很遺憾,這個寓意被打臉了,原因在於阿根廷科學家的一個實驗(小聲嗶嗶:在中國就不會有科學家幹這個事情):

阿根廷的動物學家對鳥巢中的雛鳥DNA進行測試後發現,多達25%的雄性白頭翁,辛辛苦苦終日外出抓蟲餵養的雛鳥,並非它們的血脈。無疑,這是雌鳥趁著雄鳥外出時與其他雄鳥苟合而來。

由此可見,我們加諸於動物身上的“美好品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寄託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