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近日一篇關於共享汽車的新聞刷屏:浙江嘉興萬民村的一片農田中停放著數百輛共享汽車。停放於萬民村公交車站附近農田裡的共享汽車嚴重損壞,大燈裡甚至灌滿了泥土。相關人士表示,這些是不適於繼續運營的車輛,暫時集中擺放,是為了等待報廢或做二手車處置。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共享出行虧得很厲害,但是拿到補貼要滿足2年或者行駛2萬公里的條件,與其讓車輛到處跑,不如放起來等到拿到補貼就把車輛報廢。

共享汽車的商業模式就是“低價整體買入,再分時租出去”,其實賺的就是“中間差價”。

但這一筆生意,怎麼會走到“鉅虧破產”的地步呢?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共享汽車成本投入主要包括車輛購置、運營網點建設、車輛保險投入的固定成本,以及車輛折損、停車費用、技術開發維護費用、車輛管理費用、用戶端營銷費用等運營成本。

而營收幾乎來自於租金,但壓制滴滴等共享出行類的對手,共享汽車的租賃價格壓到了網約車、出租車的一半。

對比滴滴等出行平臺,共享汽車重金投入、利潤微薄。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共享汽車每做一單都要賠錢,過高的運營成本和狹窄的盈利通道最終拖垮了公司。

共享汽車的集中使用時段為早晚交通高峰期,晚上10點以後使用率非常低,大量時間是閒置的。加上新能源汽車需要充電,大量時間空置,使用效率很低。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汽車租賃成本80元/天,停車成本30元/天,加上油電、運維成本。以途歌為例,一輛途歌用車如果在停車場閒置3個月,單是在深圳社區的停車費便超3000元。

另一項隱性的成本是車輛違章費用,一家共享汽車公司每年替用戶處理違章扣分和罰款的費用達140多萬元。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當然這只是無奈之舉。如果追溯到車輛的使用人,那麼追溯的成本可能比公司自己處理的成本還要高。

營收遠不及成本。例如某個城市,一個月的支出是120萬元左右,但是一個月的整體營收不超過60萬元,每個月都要虧損60多萬。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與其讓它在路上跑,花錢維護,還不如放在田地裡面,等牌照掛滿3年,拿到國家和地方補貼,就把車輛報廢掉,這是共享汽車公司的真實現狀。

共享汽車“燒錢”的運營模式嚴重依賴融資,但共享汽車融資風口期已過。

國內共享汽車行業興起和快速發展是在2015年和2016年,2017年便進入了爆發期,共享汽車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數量超300家。當時共享汽車屬於投資風口,那時候只要打著共享的旗號,都容易融資,特別是途歌這種市場潛力大的。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行業迎來超千億元的融資,其中共享汽車共獲得融資超700億元,且當中大部分投向了創業公司。

共享汽車寧願荒置也不做運營,難道要涼?


低收益高成本的運營方式,使共享汽車嚴重依賴融資,一旦失去持續的資金來源,便會爆發資金鍊斷裂危機,行業洗牌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