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說起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日軍、偽軍的形象來,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影視作品來認識的。而影視劇中,八路軍通常都是頭戴布帽、偽軍則是大蓋帽,日軍一般都會配備鋼盔。

於是大家就有疑問了,抗戰中八路軍消滅了很多日軍,為什麼不用繳獲的鋼盔裝備自己呢?

其實這個話題,我們之前談到過。而最近筆者又發現了更多八路軍戰士戴著鋼盔的老照片,故而以這些老照片為基礎,再談談這一話題。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說起鋼盔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大量出現,到1920年代即傳入中國。現有資料中,可能是軍閥吳佩孚的部隊率先裝備過鋼盔,當然也僅僅是精銳部隊才有這個待遇,號稱直軍“鋼盔旅”。此後中國各路軍閥陸續裝備鋼盔,不過是以英式的“飛碟盔”為主,當然數量也不會很多。

1930年初南京政府與德國的軍事合作日趨火熱,隨後到抗戰爆發前進口M35鋼盔超過了30萬頂,而頭戴德式鋼盔也成為了中央軍在影視作品中的標準形象。

紅軍時期,我軍曾繳獲過鋼盔,並裝備了一些精銳部/分隊。如長征中的幹部團即是如此,每人一長一短兩支槍,還有繳獲的鋼盔,辨識度很高。

而在紅軍警衛團組建時,針對一些戰士希望到前線殺敵的想法,葉劍英曾專門開會稱警衛團應該叫鋼盔團。當然,這個鋼盔團不是指的裝備鋼盔,而是形容警衛團可起到保護頭腦的重要作用。但也由此可見,在當時我軍是很重視鋼盔作用的。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37年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走上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打的就是日軍精銳的第5師團部隊。

如今很多人都稱當時打的是日軍戰力較差的後勤部隊,實際上查閱當時史料便知道與115師交手的除了日軍21聯隊後勤部隊外,還有護衛後勤部隊的作戰分隊、第6兵站部汽車隊及隨行護衛隊、汽車上搭載的日軍作戰部隊傷員及護衛人員。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包圍圈形成後,日軍警戒部隊及一個步兵大隊曾試圖解圍;而115師解決掉被圍日軍後又向東跑池進攻,並佔領日軍一個指揮部,繳獲了日軍未能銷燬的高級作戰地圖。

以往談論平型關日軍死傷,很多研究者都在統計21聯隊後勤兵和第6兵站部的人數,但卻沒有統計汽車裡搭載的日軍及之後攻防戰鬥日軍的損失,故而偏差會很大。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時任685團團長的楊得志在回憶第一次碰見日軍時說道:只見頭一輛汽車上插著一面“太陽旗”,坐著幾十個日本兵,頭戴閃光發亮的鋼盔,身著黃呢大衣,上著刺刀的步槍抱在胸前。

686團團長李天佑也對初次見到日軍時的印象十分深刻:那些日本侵略軍士兵,腳穿皮鞋,頭戴鋼盔,身披黃呢大衣,斜揹著槍,嘰裡呱啦,談笑自若。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經過大半天苦戰後,這些頭戴鋼盔的日軍被殲滅,其中還包括2名中佐軍官。由於115師控制戰場的緣故,故而繳獲很大。

平型關作戰的繳獲留下過一組寶貴的照片,不過當時膠捲很珍貴,每個類型的繳獲只留下了一張照片。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其中一張照片是八路軍官兵展示繳獲日軍單兵裝備的場景,有的戰士展示日式的防毒面具,還有的則戴著鋼盔。這是八路軍有照片記錄的第一次戴著日式的鋼盔。

有人可能會問,平型關消滅了1000多日軍就會繳獲1000頂鋼盔,可以裝備115師不少連隊吧!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其實作戰中的殲滅包括擊斃、擊傷和俘虜。平型關被殲滅日軍中沒有俘虜,包圍圈內的是全部擊斃,但其中汽車司機、趕大車的後勤兵和傷兵是不戴鋼盔的,只有護衛兵戴鋼盔;而在包圍圈外攻防戰中(非殲滅戰),斃傷的日軍大多被拖走,也不會繳獲多少鋼盔。此外,還有鋼盔在激烈戰鬥中損壞的。

因此消滅1000餘日軍,是不可能得到1000頂鋼盔的。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消滅若干日軍就能繳獲多少槍支的。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比如著名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報告日軍被擊斃33941人、重傷23003人,合計56944人。但在繳獲武器上就只有步騎槍1122支、輕機槍101挺、重機槍13挺、手槍9支、擲彈筒20個、炮11門、刺刀29把、炮彈131發、子彈45095發。而鋼盔呢?一共只繳獲了260頂。

平型關之戰繳獲的鋼盔除一部分用於展示之外,其餘應該是裝備給警衛連、偵察連、特務連等精銳分隊了。

如平型關之戰後不久,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的一個排就用繳獲的日軍鋼盔、軍服及槍械化裝成日軍,夜襲代縣。

而115師警衛連在史料記載中也換裝了日式武器,有沒有戴鋼盔不清楚,但極可能是有的。在1938年初的午城、井溝之戰中,該連與日軍交手,斃傷其100餘人,可見其戰力之強。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37年到1938年,八路軍團級,甚至旅級部隊是經常活動,並進行集中作戰的,一次消滅日軍數百人的戰例很多。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日械八路軍

繳獲日軍鋼盔後,平時應該是不佩戴的,因為可能會遭到誤傷,如115師師長林彪就是因穿日式軍大衣被晉綏軍擊傷。但是這些物資不可能不使用,而是集中管理,需要使用時進行分配,如戰時裝備給突擊隊、機槍手等。

1938年4月長樂村之戰時,八路軍129師主力和115師689團聯合作戰。戴家堖是一個要點,689團奉命拿下,因地勢險要,且日軍裝備精良,689團數次衝鋒都沒有得手,傷亡了7位連排長在內的近百人。

團長韓先楚扣上一頂鋼盔帶著警衛員就上了二營陣地,一面部署迂迴,一面親自帶隊衝鋒,終於佔領了戴家堖。

這次戰例說明當時八路軍當時在作戰中是會用到鋼盔的,而且還都是用到刀刃上。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這是冀東八路軍一個加強班的陣容,每人一件軍大衣,14人的武器配置中,有1具擲彈筒、2挺輕機槍,其餘為步槍,一共有3人佩戴了鋼盔。

上面的這種配置自然不是普遍現象,可能就是拍照時特意的展示。因為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做不到每個班都裝備輕機槍,主力部隊每個連有2到3挺就不錯了,有的連隊甚至只有1挺輕機槍。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這些鋼盔是裝備到了機槍組和擲彈筒組中的,這就是我們標題中提到的精銳兵種。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其實機槍手和擲彈筒手只是步兵中應有的配置,嚴格來說都不能算兵種,但在當時八路軍中,機槍手和擲彈筒手就是“寶貝疙瘩”。

八路軍中機槍本來就少,而能打好機槍的就更少了,所以寶貴的鋼盔優先裝備給機槍手是無可厚非的。

上圖戰鬥在長城的八路軍機槍手除了手中操作的日式機槍外,後背上就有一頂鋼盔。照片拍攝時不是戰鬥狀態,所以機槍兵並沒有戴著鋼盔。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這張照片的背景是在村落中,5名戰士中有2人頭上戴著鋼盔,繳獲的日軍輕機槍特徵也很明顯。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這個是八路軍冀中軍區擲彈筒手集中演示時的場景,戰士們頭上都戴著一頂鋼盔。

其實機槍手和擲彈筒手優先佩戴鋼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鋼盔主要是防禦炮彈破片的,而在交戰時我軍的機槍手和擲彈筒手會是日軍重火力優先打擊的目標,因此戴上鋼盔實際的用途會更大些。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敵後作戰中,是以小規模戰鬥為主的,一次作戰可能就消滅五六個日軍,十多個偽軍。但這種小戰鬥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積少成多,最終的戰果也不小。

上圖中是八路軍贏得了一場小戰鬥的勝利,繳獲了日軍的鋼盔後,八路軍戰士便自己戴上了,還跟老鄉分享了繳獲的酒。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敵後抗戰中,民兵也是抗擊日軍的重要力量,上圖中就是一支民兵分隊用上了繳獲日軍的鋼盔。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隨著八路軍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日軍的打擊也越來越狠,而繳獲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一些部隊由於繳獲的鋼盔較多,逐步將其裝備的範圍從機槍手、擲彈筒手等單位擴大到了主力步兵連隊。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這是冀東八路軍的一支主力部隊,基本上全員戴上了鋼盔,而在抗戰中期,各個根據地都有類似的主力分隊。

活動在冀魯邊根據地的八路軍115師教導第6旅第16團2營5連有個綽號就叫“鐵帽子五連”。

該連是主力連隊,老連長郭宗凱回憶文章中提到,其任何時候戰鬥員都在150人以上,不僅身穿日式軍裝,還頭戴日式鋼盔,人手一支三八式步槍,另有4挺輕機槍。

因為該連裝備鋼盔較多,故而得名“鐵帽子五連”,同時該連其實還有一個說法叫“假鬼子,真八路”,其與日軍的主要區別在於八路軍的臂章。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當然,在平時該部不會全員保持頭戴鋼盔的狀態,因為可能遭到誤傷或群眾的誤解。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八路軍當時攝影記者很少,同時因器材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拍攝大量照片。在戰鬥時,八路軍作戰部隊旁邊未會有攝影師,而在平時八路軍又不常戴鋼盔,因此這種照片就更少了。

以上是比較罕見的戰鬥場景,是1940年關家堖戰鬥時八路軍的機槍陣地,如果不是右面的戰士是八路軍的經典形象,恐怕大家會誤認為這是日軍的機槍陣地。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獅堖山上的機槍陣地,機槍手的日式鋼盔很明顯。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如果不加註解的話,很多人乍一看可能會認為這是日軍的軍官在合影,其實這是百團大戰時期386旅攻克榆社時的場景。

前方胸前掛著照相機的是陳賡 ,右側穿著日式大衣的是周希漢,請注意後面的那位指戰員是戴著鋼盔的。這頂鋼盔可能是剛繳獲的,也可能是作戰時就用上的。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實力受到很大損失,八路軍主力一部南下列入新四軍編制。這是編入新四軍後的部隊一次戰鬥後的繳獲。

1944年,八路軍在敵後戰場開始局部反攻,此時八路軍的戰鬥力上升,而日軍的戰鬥力下降,故而繳獲更多了。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據八路軍統計,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的一年時間內即繳獲長短槍108364支、輕重機槍1929挺、各種炮397門。

而鋼盔雖然沒有總的統計,但繳獲也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八路軍主力部隊戴上了鋼盔。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44年8月24日,山東八路軍以膠東軍區16團及東海獨立團等部攻擊日偽軍堅固的水道據點,斃傷日偽軍234人。上圖為此戰中八路軍戰鬥模範的合影,其中幾乎全部佩戴了鋼盔。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45年,八路軍渤海部隊向張店車站挺進時的場景。雖然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很高,但仍能看出其鋼盔的裝備率是非常高的。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45年,八路軍解放臨沂的入城部隊,幾乎清一色的日械武器。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向煙臺進發的八路軍,其中除了機槍手外,步兵也較多的裝備了日式鋼盔。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1945年8月,八路軍解放山海關,這是入城部隊進關時的場景,注意後方的戰士們也都是頭戴日式鋼盔。

至此,1933年1月3日淪陷的“天下第一關”回到了中國軍人的手中,而就在山海關收回的同一個月,日本全部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終於獲得了勝利。

而八路軍也在這一過程中由小到大,成長為一支龐大而精悍的武裝力量。短短四年後,以八路軍為主演變而來的人民解放軍即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區域,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