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感謝您的關注,每日1篇優質文稿與您醉言古今!)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 589 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此以前,中國處於南北朝分裂狀況,而位於中國東北的朝鮮半島地區也分裂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高句麗於公元前 37 年在紇升骨城建國後,就開始不斷地向外擴展。公元 313 年和公元 314 年相繼滅亡了西晉的樂浪郡和帶方郡,從而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此後百餘年間,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不斷髮生戰爭。公元 427 年,高句麗為實現統一朝鮮的宏願,正式將都城遷往平壤。公元 475 年,高句麗攻佔了百濟首都漢城,控制了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國勢盛極一時。據史書記載,當時高句麗“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

高句麗自建國以來,就一直保持著與中原政權之間的關係,當中原王朝強大時接受冊封,但是一旦中原戰事頻繁,高句麗也乘隙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隨著其國力的不斷強大,高句麗也屢屢與中原政權之間發生摩擦和戰爭。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在強大的隋朝出現後,高句麗與百濟、新羅的衝突並沒有停止,一方面與隋朝修好,同時也加緊了對百濟和新羅的攻伐進程,高句麗嬰陽王元即位的第九年(公元598年)侵略百濟,十四年(公元603年)進攻新羅,四年後又攻百濟,十九年偷襲新羅。

在朝鮮半島的逐步擴張讓高句麗嚐到了勝利的滋味,它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已不滿足於統一朝鮮,甚至還試探性將擴張的腳步走到中原大地。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率靺鞨之眾萬餘騎,攻遼西,被隋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高句麗便主動求和,奉表乞降。

高句麗長期叛服無常的態度也讓隋文帝明白了高句麗立於東北終成大患,“雖稱藩附,誠節未盡”就表明了隋文帝對高句麗的認識。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雖然恢復了對高句麗王的冊封,隋文帝實則已經清楚高句麗的求和只不過是緩兵之計,只是由於隋朝立國之初國內階級矛盾堅銳,兵不思戰,且北有突厥。西有吐谷渾。不願在東北再樹強敵,休戰是雙方矛盾的暫時緩和。

至隋朝煬帝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但畢竟立國時間不長,沒有猝然發動對高句麗的征討。

但隋煬帝非常清楚高句麗表面臣服,實則擴張以謀求地區霸權的意圖。於是在公元611 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句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煬帝的舉動表面上看起來是由於高句麗私下與突厥的交往導致的,實際上這隻能算是煬帝發動戰爭的導火索。

煬帝出兵的動機是想利用懸殊的兵力起到震懾高句麗,讓高句麗的侵略擴張圖謀瓦解冰消,換取東北地區邊疆的穩定,以鞏固國內的統治秩序的目的,同時也向周邊環立的各內附政權展示隋朝的強大國力,起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煬帝只期望以大軍壓境而令高麗王膽寒,以求不戰而勝。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針對高句麗而考慮具體的戰略戰術。當時號稱向高句麗開拔的軍隊113萬人,據考證實為煬帝壯大軍威,實際只有三十多萬,分水陸二路而進。

由此可以看出,煬帝第一次入侵時並沒有考慮到戰爭失敗的可能性。進入遼西境內之後,首先遇到高句麗軍隊依遼水而拒守,隋軍造浮橋過河,但在衝突過程中,隋軍死亡人數以萬計。

過河之後,高句麗守軍為避其兵鋒均採取了正確的防禦策略——堅守不出,以待隋軍糧盡兵退時乘虛而擊。而隋軍勞師遠征,不習慣北方氣候,軍中疾病也讓一部分軍隊喪失了戰鬥力。

軍心不穩也是導致煬帝第一次出征失敗的原因,因為煬帝第一次入侵沒有穩定順暢的後勤供給系統,一線士兵都要負糧前行。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軍中無糧,軍心渙散,軍心不穩,征伐不力。出征途中,煬帝下令各路將領不得擅專,軍事進止,都須要奏報才能決定行止,且告諸將,高句麗若降,則不可縱兵攻城,宜宣撫為上。這樣將在外就不能臨敵隨機應變,貽誤了許多戰機。與此同時,沒有深明韜略者作統一策度指揮,使各軍之間不能配合協調進攻,優勢兵力的優勢沒能體現出來。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出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鎩羽而歸的失敗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征討戰略失誤,缺乏全局謀略,且有輕敵之心;

第二,後勤供給不力,軍糧不繼,軍心渙散,兵無戰心;

第三,戰術失誤,凡事須要奏報,不給一線遠征軍以臨敵應變權限,貽誤先機。且軍中將帥無統一指揮,臨敵將領意見不能統一,內部不和,給了高句麗可乘之機。

第一次出征讓煬帝顏面盡失,三十萬大軍深入高句麗境內,最終班師時,只餘不過數千人。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東征高句麗以慘敗告終,隋煬帝遷怒於宇文述等將領,令鎖拿問罪。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大業九年(公元 613 年),為換回顏面,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徵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大業十年,不管不顧國力的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大敗高句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

此時隋朝國內矛盾已經趨向激化,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煬帝深恐國內局勢不穩,不得不草率收場,班師還朝,這樣好像挽回了兩敗之辱,實則又為高句麗恢復其勢力獲得再發展拓展了空間。煬帝收兵之後,宣召高句麗入朝,元竟不至。

隋朝為何四徵高句麗仍未阻止其崛起?反因致命錯誤,導致王朝覆滅

就這樣隋朝文帝和煬帝共四次征討高句麗最終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成功。而此時的隋朝,卻在舉全國之力四次征戰後,民不聊生,烽火四起。

隋煬帝不久被殺,強大的隋朝滅亡。

而彈丸小國高句麗,雖被隋朝四次征討,但卻是越戰越勇,生命力異常的頑強。直至100年後,經唐太宗、唐高宗兩次征討打擊下才滅亡。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韓國高句麗史研究論文集》、《三國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