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為什麼它是《詩經》頭一篇?

體育老師的語文課 |《關雎》:為什麼它是《詩經》頭一篇?

詩經的第一首《關雎》

《關雎》這首詩,耳熟能詳,興許大家都會背幾句。之所以會背,是因為《關雎》是《詩經》裡的第一首詩,第一的位置很佔便宜,書一翻開,看看目錄再看看第一頁,覺得讀不進去就不讀了,所以對書的印象往往就停留在“第一頁”上。譬如《論語》,諸位肯定知道“學而時習之”,通背下來的少,《易經》估計沒幾個人真正讀完過,但也大概知道個“乾”卦,知道“潛龍勿用”“亢龍有悔”之類的。

《詩經》是經過孔子的重新編排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所以,把《關雎》放在第一位不是沒有用意的。這個特殊的“用意”,往往因為我們通俗地從文學鑑賞的意義上去理解而忽略了。

體育老師的語文課 |《關雎》:為什麼它是《詩經》頭一篇?

孔子編《詩經》,自有其深意

按《漢書》的說法,《詩經》原本有3000多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者,刪去了重複的內容,留下了有教化意義的305篇。既然孔子整理刪改過,那麼一定有其特殊的依據,只是他沒有把依據明確地告知我們罷了。這怎麼行呢?按照我們今天的經驗,有教材,就一定有教參教輔,古人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就有人給《詩經》做註釋,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經》的奧秘,這裡面也就包含了考試的要點。教輔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漢初給《詩經》作注的有四家:魯、齊、韓、毛,並稱為“四家詩”。後來,前三家都被最後一家幹倒了,一家獨大,前三家都失傳了,只剩下“毛詩”了。

之所以稱為“毛詩”,是因為作注的人是毛亨、毛萇叔侄二人,這兩個人很厲害,尤其是毛亨,他是荀子的學生,按學術圈的話,就是孔聖人的“嫡傳弟子”。古代文人吹牛的水平比我們現在高出幾個檔次,現在的人只會自吹自擂,最多拉幾位名人來為自己背書,明顯缺乏可信性。古人要抬高身價,靠的是兩件事:一是家學,二是師承。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名師出高徒,本來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吹噓自己,格調太低了,把自己的祖宗和師父抬出來,那則是既有裡子又有面子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毛亨這師承,質量過硬,不用怎麼自我宣傳,他的《毛詩》就成了《公務員考試唯一官方指定教學參考書》了。

體育老師的語文課 |《關雎》:為什麼它是《詩經》頭一篇?

毛亨為詩經做注

《毛詩序》裡解釋了,為什麼把《關雎》放在整本《詩經》的第一位:“《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我們前面講過“風”,按古人的意識,風和兩性活動有直接的關係,草木要靠風來播種授粉,昆蟲動物也是感風而動,天一暖和就“發春”“叫春”,展開交配活動了。古人當然也看到這一點,但僅僅順從於自然是不行的,人活得都跟動物一樣,茹毛飲血,幕天席地地從事兩性活動,成何體統。所以,如果要讓人脫離動物性,就要從人的這種動物性出發,進行改造,連根拔起。《禮記》開篇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上的改造,就是熟食,孔子曰“賜肉,必熟而鑑之”,不能像野蠻人一樣吃生的(至於為什麼還要吃“生魚片”,我們以後再講);“男女”上的改造,就是“婚禮”,給它一個禮制的約束,讓社會倫理來監督你,就不容易出亂子了。

體育老師的語文課 |《關雎》:為什麼它是《詩經》頭一篇?

強調對人的改造:讓人脫離動物性

《關雎》看上去是一首君子思慕淑女的詩,按今天的分類,應該是一首愛情詩。但一首愛情詩如何擁有了“風天下而正夫婦”的作用,我們需要更細緻地去閱讀這首詩才行,這個我們下篇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