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蘇東坡當年在黃州的健康狀況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蘇東坡當年在黃州的健康狀況

寒食帖

被讚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是宋代大文豪蘇軾書法作品中的傑出之作。整篇書法氣勢奔放,筆力遒勁,翩若蛟龍,婉若游龍,正合蘇東坡本人曠達疏放的氣質。

《寒食帖》又稱為《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東坡在被貶至黃州的第三年的寒食節而作。

其中有兩首五言詩。

其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從語言上來看,充滿了失意悲苦的心情。

被貶於黃州,對蘇東坡而言,不僅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大打擊,也對其人生的健康狀態有負面影響。從這篇《寒食帖》入手,我們便不難看出蘇東坡彼時的生活處境和健康狀況。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蘇東坡當年在黃州的健康狀況

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寫詩時),黃州的春天比以往要更加溼冷,“今年又苦雨”。身處江南地區的小夥伴們應該有體會,在近長江之地,春夏之交經常陰雨連綿,甚至倒春寒,會加重溼冷,“兩月秋蕭瑟”,春天卻像秋天一樣蕭條寒冷,了無生趣。

“臥聞海棠花”看似一項很高雅有情調的活動,但長期陰雨卑溼的環境中,可能在院子裡這麼愜意嗎?真相是,蘇軾因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生產、生活而患上了痺症,即類同於現在我們說的風溼病。中醫認為,溼性重濁、黏滯,易損害陽氣,易襲陰位。陰位主要是指下肢。《黃帝內經》也說:“風寒溼三氣雜至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蘇東坡當時的居住條件怎樣呢?不僅沒有華廈高堂,只有一間小屋,“小屋如漁舟,夢夢水雲裡”,可以說是窗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飲食如何呢?“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寒菜,一說是油菜的別稱,但筆者認為更可能是冰涼的蔬食,這麼說的原因有二,一則寒食節習俗是吃冷食,即不動火;二則當時蘇東坡生活條件不好,將之前吃剩的冷食再熱了吃,也是有可能的。想生火,但是隻有潮溼的蘆葦可用。

在這種環境中,詩人又聯想到自己的前途命運,不禁感嘆:“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蘇東坡當年在黃州的健康狀況

蘇軾可能收到風溼病的困擾

據研究,蘇軾在黃州期間不僅患有風溼病,還遭受瘡癰癤腫的困擾。他曾經在《黃州與人五首》中抱怨“兩日瘡痛殊勝”。溼邪也是導致瘡癰的主要病因。

蘇軾還常患咳嗽,“某病咳逾月不已”“適苦寒嗽”,由蘇軾的生活環境分析,因感寒溼而患上的可能性較大,加上彼時蘇軾已年過四十,《黃帝內經》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就是身體素質不如年輕時候,更加容易生病。

蘇軾可能還患上眼疾,他多次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談到自己“赤目”,如“春夏多苦瘡癤、赤目”“春夏間,多瘡患及赤目”,並在詞中寫到:“忽逢絕豔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元豐三年),後來不幸惡化,“臥病半年,終未清快。近復以風毒攻右目,幾至失明。”眼病成了蘇軾後半生健康受困擾的主要因素。推理一下,應當也同當時蘇軾的工作生活條件較差和用眼過度有關。

古人云“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今天我們在欣賞和崇拜蘇東坡的詩詞與才情的時候,也應該看到,他當時是在怎樣的環境中與疾病作鬥爭,怎樣將生活予他的磨難化成對人生的思考和壯麗的篇章。他所患的疾病,告訴我們他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一座標杆,也曾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有愛、有煩惱的人。


參考文獻:

《黃帝內經》

《蘇軾文集》

《蘇軾涉病詩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