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長輩們總說這代人生長得有多順利,後浪什麼的……


然而價值觀多而不元、審美差異懸殊,看似選擇豐富實則處處壁壘。


沒有人能擁有“順利”的機會,生活永遠有變化、永遠停不下來。





B站再一次引發刷屏級別的熱議。


五四青年節前夕,央視在《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播放B站宣傳片《後浪》。

同時,該廣告登陸微信朋友圈。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截至5月4日17時,該片站內播放量達到671萬,在B站的內容生態中,屬於超級爆款級別。


這是B站夢寐以求的破圈效應,宣傳片被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轉發,王興等一眾企業界人士點贊相關內容,微信朋友圈幾乎刷屏,大批中年群體自發加入到對宣傳片的討論當中。


5月4日美股盤前時段,B站美股盤前漲幅超過4%。七麥數據顯示,B站於4日迅速升至娛樂應用榜第一位。


如果作為一個營銷事件,它是成功能幹的,至少比“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讓人印象深刻。


PART 1.

·只有新媒體在狂歡的“後浪”·


從昨天“後浪”登上熱搜,到我發文之前五分鐘這段時間裡,我就密切的關注著我兩個微信上的朋友圈。


第一個微信,主要是我家人,高中大學同學和北漂的一眾難兄難弟。除去做微商的,賣保險的,好友數量兩千多。


一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轉發那條“後浪”。我打開初中群,高中群,大學群,甚至是研究生備考群,都是一片死寂。


後浪,沒錢浪你妹?大家很忙的好不好。


第二個微信,主要是一些做新媒體的好友,一千人左右。


從昨天晚上八點多,朋友圈裡站各種觀點公眾號鏈接開始刷屏。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我打開群,無論是“十萬加分享群”、“素材分享群”“運營熱點群”,大家都吵成了一鍋粥,興奮的新媒體們對這件事的討論熱度絲毫不減“鮑毓明逃竄事件”。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似乎“奔跑吧,後浪”就是一個專門給新媒體設計的話題狂歡。


正在我津津有味的看那些關於“後浪十萬加”的時候,有朋友給我分享了這樣一個視頻。


朱一旦的《非浪》,去非洲一浪。


內容來源於朱一旦視頻中很著名的“非洲梗”,梗的出處是酒肉朋友一個電話就將朱一旦的弟弟送去了非洲。因為體現出了小人物的無力與隨波逐流,被網友戲稱為“一言不合,送去非洲”。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也因而《非浪》,是從一個老闆的角度對員工的寄語,諷刺的是員工與老闆之間的壓榨卻被包裝成夢想的關係。

《非浪》改動了文案,重新朗誦,堅持了朱一旦系列視頻一貫的調性,也即對社會現實的誇張與諷刺。


有人說:看過《非浪》的視頻,感覺我被冒犯了。


只怕看過《後浪》被冒犯的,更多。


PART 2.

·“後浪”給誰看的?·

· 富二代和他爹 ·


知乎上有個回答挺好的:


《後浪》的實質,是一個青少年向的視頻平臺(B站)試圖打入官方主流,獲得主流的認可,是為了讓那些四五十歲的“前浪”領導們百忙之中掃上一眼,想:“哦,B站還挺正能量的嘛,不是像聽說的那樣烏七八糟的”。


你離開了這個實質,談什麼《後浪》能不能代表青年,毫無意義。


《後浪》就是給“前浪”們看的,它要得到“前浪”的認可,就必須表現出“前浪”所想象、所期待的那種“好浪”形象。


所以為什麼片子是以前浪的視角,前浪的口吻在看後浪。


因為評價權本來就掌握在“前浪”手裡啊。


今天晚飯後,我把《後浪》分享給我媽媽看。


我媽媽是典型的七零後,當過幹部,種過田,在我生活的鎮上算見過世面的女子。


從我媽侷促不安的眉頭,我能感覺到視頻裡撲面而來的“自由”讓她左眼跳災。


代表B站1.3億青年的UP主跳傘、潛水、環遊世界,小姐姐穿著正版漢服在CBD翩翩起舞,配合何冰老師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演說以及慷慨激昂的音樂,的確能夠給人帶來很澎湃的觀感。但是這種生活和我們普羅大眾的生活差著火星撞地球的距離,我們縮短這個距離最快的辦法不是教育,而是“投胎”。


我媽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最後和我說:“你好好考研吧,這樣你家孩子就能過上裡面的日子了。”


一個家庭婦女都看出來了,這是一部拍給富二代看的勵志宣傳片。


中產都不能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焦慮著呢。


我最近剛追完《小別離》《小歡喜》。


喬英子、方一凡、方朵朵哪個孩子是有自由選擇的?以喬英子家為例,父親是北京著名投資人,成千上萬的樂高玩具說買就買,小夢心儀的包一天買倆兩天買仨。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母親宋倩自己就是重點中學的物理老師,手握4套北京三環重點中學學區房。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喬英子本來學習成績優異,能在班級排第一第二,本著清華去的苗子。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這在我們看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以為她有“選擇”。

至少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專業沒問題吧。


結果呢?你還想“後浪”?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出國飛機跳傘?極限運動?滑雪滑冰遊艇衝浪?


你媽連天文館都不讓你去好嗎?


700分的成績照樣被逼得睡不著覺,中度抑鬱症,跑到深圳跳海。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如果硬要說何老師的後浪,指的是80後,90後,宣傳片裡的是潮頭(備註,比喬英子條件還優渥的潮頭)。


我們哪是後浪,明明是火焰山的戈壁灘。還盼著雨露均霑呢


我媽媽一邊在拼多多的直播裡下單一雙9.9包郵的鞋,一邊說:“那個男的講話挺有激情的,像那幾天下鄉講課的賣保險的經理。”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我惡寒:“人家可是演過《情滿四合院》的,你說人家是賣保險的,你咋不說人家幹傳銷的呢?”


我媽說:“還真是,這要是在傳銷裡不當個總經理白瞎這人才了。你有時間看他整這沒用的,還不如刷會快手和抖音。”


“你怎麼喜歡上刷抖音了?”


“真實。”


PART 3.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我是弱者,更喜歡抖音“後孃”


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晚上,我有十足把握懷疑是不是疫情之後那些做親子鑑定的都失業了,然後組團寫公眾號來了。


目前大家對《後浪》的批評度基因匹配已經達到了

99.9%的驚人相似:只有認可褒揚而無批評勸勉,就是一碗營養過剩的雞湯,就是一碗自欺欺人的迷魂湯。


根本就沒人真正的去關注過大多數青年一代的真實想法和真實生活。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何老師說了,“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


我今天也當一回弱小的人,寫寫“後浪的後浪”們更真實的生活。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這個女孩十三歲,自己還是個孩子就已經承擔起家的重擔。

好心人送給她一件羽絨服,她開心的說謝謝。


不要以為我把越南老撾的照片截過來了,就是四川貴州地區,大把這樣的例子。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工廠的姑娘,顏值真的很高。流水線上辛苦工作,一個月工資只有兩千五。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三十多歲的卡嫂,生日都在公路上過,心裡畫一個蛋糕的功夫,燭光跨了兩個省。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最受千禧一代喜歡的快遞小哥。

這段搖擺魔幻的視頻相信大家都看過,向左倒不起,賠不起豪車;

向右倒不起,賠不起公司和良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深漂做客服,一天要接100--200個電話,講話八個小時。


現實生活裡,大部分的青年人,那些生活在農村、小城裡對未來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那些畢業後滿懷希望卻屢屢碰壁的青年人,那些才步入社會沒多久就不得不考慮買房買車等問題的青年人。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比起B站的“後浪”,我更喜歡抖音的後孃


相較於後浪,我更喜歡抖音上那些成年人崩潰瞬間的視頻。


那才能告訴所有青年人,生活本來就不容易,你也可以崩潰,你也可以痛哭。因為這就是青年人,在生活中崩潰,之後卻還能繼續熱愛生活。


李子柒當年為什麼被罵?

不就是她仙女一般的農村生活給了大多數人一個懵逼的預期:“中國農民好幸福”。


實話講,作為文化輸出我沒意見,因為我本人就是歷史專業,也是有一定的審美情操,但是以偏概全代表“中國農民”“中國農村”,我就不樂意了。


我就是農民的孩子,每年春耕秋收像打仗,恨不得懷孕的狼狗都要上工幫忙往家裡叼兩根玉米棒。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


B站的演講內容像一個情懷親爹,

“90後親兒子,00後親閨女!我相信你們人生精彩有活力,你翻騰吧,奔湧吧,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留給你當遺產,別虧著自己,年輕就是好,五顏六色的小頭髮一染,蹦迪走起!”


抖音的真實就像一個社會後媽,“那個誰,你以為你有錢有閒有興致?還後浪,你浪裡個浪唄,啥90後00後精彩生活呀,明明活的連條狗都不如。”


長江後浪推前浪固然沒錯,不過說話得說全,後浪固然洶湧,時常翻越前浪,可不是每朵後浪都那麼澎湃,更多的後浪隨波逐流。


前浪安詳的看著這些後浪,被分流,流到百姓家,灌入韭菜地。


PART 4

·咱家三代為農,要從你開始仰望星空·


今天這篇文字,我碼得很艱難,我不停的刪除又重新打出:“貧二代,努力有什麼用?”


我寫過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農村大學生還是混得這麼差?


寫過 100塊錢賣出身份證後,名下便有了上千萬的資產,走上人生巔峰當“大神”


也寫過 “那些中途退學的人怎麼樣了”


還有 疫情照見的真相,多少北漂“經理”,住在城中村


都說教育興國,教育興家,讀書改變命運,可是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這也是現實。


我覺得有一個數字很不錯,這個世界可能只有5%的公平。


“倖存者偏差”


有一個富二代的微博這樣寫道:我家幾代人百餘年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


我媽瞟了一眼屏幕:“咱們家三代為農,畢竟還是要從你開始仰望星空。”



主筆:關爽 小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食人間煙火

寫紅塵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