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大米”再現,僅僅治理涉案企業還不夠

“鎘大米”再現,僅僅治理涉案企業還不夠

鎘是1類致癌物,長期食用將導致鎘中毒,會引發一種神經痛、骨痛的“痛痛病”。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近日曝光一起鎘超標大米事件,重達99.425噸的“鎘大米”被碾壓後送去做燃料進行銷燬。經溯源,該批“鎘大米”來自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益陽市回應稱,已對涉事的7家企業立案調查,具體進展將及時對外公佈。(《新京報》4月27日)

鎘超標大米再次流入市場,就是再次發出警告,保障人民群眾的餐桌安全,市場監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任何疏漏。不過,專家表示,大米中鎘的存在,不可能是“添加”而成,而是大米種植區域鎘汙染嚴重所致。所以,這個問題真要追根溯源,追究涉案企業恐怕還很不夠。

近些年大米鎘超標事件並非個案。記者調查也提到,僅僅2017年,益陽就有16人因銷售超標鎘大米被判刑。換個角度說,鎘超標大米的生產量顯然不是一個小數字。這麼多白花花的大米不能吃,當地生產的鎘超標大米按說就賣不掉,農民就失去了一筆很重要的收入,他們的生活就可能遇到困難。這也是不能忽略的現實。

如果說既然糧食有生產,就得有個去向,可是不能吃的鎘超標大米能有個什麼樣的合適去向?像這一次雲南昭通把查獲的鎘超標大米送去當作燃料,大概也只能說是“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吧。畢竟把大米當煤燒,代價還是有點高。所以,也可以說,鎘超標大米根本就不該生產。

事實上,某些地區不僅大米含鎘超標,當地的水以及水產品的鎘含量也同樣令人擔憂。一直生活在鎘汙染嚴重的環境中,當地農民的健康恐怕不容樂觀,吃的是鎘超標大米,喝的是鎘超標的水,這簡直是一種慢性自殺行為。可他們怎麼辦?要麼放棄耕地離開故土搬遷他處,可他們哪裡能夠“說走就走”這麼簡單?

曾經的魚米之鄉,土地富饒,撂荒看上去有點可惜,但事已至此,當地不能再種植水稻了,不能再生產鎘超標大米了。這在目前,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堅決遏制不法採礦企業違規放任鎘汙染行為的同時,在鎘汙染嚴重的地區,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計清除已經滲入土壤、水環境中的鎘。當然不能挖地三尺,可以考慮替代生產,通過種植非食用植物,逐步降低土壤中的鎘含量,恢復土壤的健康。這樣,環境改善的同時,農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他們的健康也會得到保障。

而在其它糧食生產地區,對含鎘垃圾的回收處理,也必須提到日程上來了。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TtE8N9ImbqHrne_AvECY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