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些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概念,用日常的例子進行證明,通俗易懂。這些心理常識我們生活工作中經常會遇見,有時也會影響到我們投資理財時的決策。保持清醒,才能不被環境、他人甚至自己所迷惑。

下面的內容是將書內所有章節歸納,按照個人理解整理而來。

倖存偏差

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例子:你會看到很多創業成功的例子,於是你也打算辭職創業,可是你看不到千千萬萬創業失敗的例子,因為沒有人報道這些例子,所以事實上,你的創業之路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樂觀。

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游泳選手身材錯覺/錯誤的因果關係/結果偏誤/ 事後諸葛亮偏誤

這幾個主題放在一起,因為講的理論是類似的,都是以結果推原因。

大家覺得游泳選手身材好,可能覺得是游泳訓練帶來的,但其實從一開始選擇選手的時候,身材好的更容易被選上。

換個例子,我們發現有一家公眾號總是可以出10w+,覺得他們的文章寫得真好(想跟著他們學),但事實是他們本身可能有100w+的粉絲,不管什麼文章都會10w+。

過度自信效益/ 控制錯覺 /權威偏誤/ 光環效應/ 預測的錯覺

過度自信和控制錯覺會偏向於高估自己,過度自信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更正確的,而控制錯覺是覺得自己可以控制現狀,權威偏向於太過信任專家、學者,光環偏向於由某一個點散到某個面,愛屋及烏。

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預測的錯覺與權威偏誤類似,就是說大部分專業的預測可能都是不會出現的。

從眾心理/團體迷思/社會性懈怠

這三點其實都是由從眾導致的,人一多之後個人的意願就被減淡了,他會跟隨其他人的行為,甚至為了合群而附和他人,一起做出愚蠢的決定。同樣的工作,人多時個人付出的力量會少於一個人時付出的力量。

沉沒成本

當付出一定成本後,大部分人更難放棄。而有的時候不放棄這部分已經付出的成本,會導致更大的成本損失。

互惠偏誤

他人幫助你之後,你會更難拒絕他之後提的要求。

確認偏誤/現成偏差

確認偏誤是將新遇到的信息與我們現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

現場偏差是指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

對比效應

大部分人都會將現有的信息進行對比,從而選擇更佳的。可以利用這種心理,設置一個稍差些的對比項,來幫助他人儘快做決定。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司機的知識

這兩點都表現警惕假裝權威人士的可能性。

在好轉前會先惡化:當有人告訴你將經歷惡化後開始好轉的時候,不要輕易相信他。他無法改變現狀,而預測惡化是成本最低的方法,當真的惡化時說明他說對了,當開始好轉時說明他的方法有效。

司機的知識:非專業人士也可以通過轉述專業的觀點來塑造自己的權威形象,但事實上他並沒有融會貫通的理論基礎,並沒有實際意義。

故事偏誤

我們都愛聽故事,所以好的廣告商會將產品的內容放到故事裡,在潛移默化中讓宣傳更有力。古往今來,童話、宗教都愛講故事。

激勵過敏傾向

激勵措施可能會導致惡化的情況,因為大家想獲得更多的獎勵從而做出本來想遏制的事情。

比如為了避免鼠災懸賞一隻老鼠10塊錢,但是有人為了賺這個錢,專門開始養老鼠。

迴歸均值/新手的運氣

新手的運氣可以用迴歸均值解釋,剛開始賭博的人可能有好運氣從而投入更多,但最終都會歸於均值。

而回歸均值還可以解釋更多現象,前一年得了冠軍的球隊下一年可能表現很差,上一天股市很好下一天可能就下跌了。

公地悲劇

對於公有的事物,人會盡可能地進行利用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個概念和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成對立面,特殊情況下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並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可能是恰恰相反。

選擇的悖論

選擇範圍太大可能讓人因無從下手而放棄,或者選到最差的結果,體驗感比較差。

但現在這個社會,選擇越來越多,我們不一定要選擇最好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討喜偏誤

我們覺得一個人討喜一般有幾種情況:1.外表有吸引力;2.出身、個性和興趣與我們相似;3.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

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當我們面對這樣討喜的人,會更願意選擇他的服務或推薦。

稟賦效應/ 規避損失

稟賦效應:我們擁有一樣東西之後,會更不願意失去它。

規避損失: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要比獲得某種同等價值得東西的想法強烈。

規避損失的由來可能就是因為稟賦效應導致的。

奇蹟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奇蹟可能發生是因為概率確實存在,別忘了大部分時間,這樣的奇蹟不會發生。

忽視概率偏誤/零風險偏誤

大部分人都渴望0風險的事情,並願意為之付出更多。而對於有風險的事情,不管是5%還是99%都會產生同樣的反應,但其實它們的概率是不一樣的,發生的可能性也不一樣,理應獲得不一樣的期待和處理。

稀少性謬誤

物以稀為貴,促銷時經常採用這一招,“僅限xx人”或者“僅xx份”。

忽視基本概率/ 關聯謬誤

依據概率來判斷事物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其特有的性質。要想理性,就得避免先入為主。

賭徒謬誤

其實還是概率問題,硬幣落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就算前30次都是正面向上,第31次也不是必須得反面向上,因為正面向上的概率還是50%沒有變。

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面對事件時,首先要判斷是否是獨立事件,不要因其他的關聯來影響判斷。

錨定效應

這也是營銷時常用的方法,先給個上限,那對方也會給偏高的答案。

歸納法/ 聯想偏誤

歸納法:將常見的情形歸納為一種規律,一個乞丐每天都受到一位紳士的投錢,並不意味著這位紳士必須給他錢。

聯想偏誤:將場景或刺激總結成經驗,從而影響決定的質量。

指數增長

指數式增長是很可怕的,比如複利。

計算倍增時間的簡單公式:用70除於增長的百分比。

贏家的詛咒

拍賣的贏家不一定就是真的贏家,本身他可能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基本特徵謬誤

在解釋某些東西時低估情境因素,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

一般我們用90%的精力關注人,只用10%的精力關注情境。

替代途徑

所有同樣可能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

任何通過風險形式獲得100w的人,他同時有一堆危險的替代途徑,它們可能直接將他拖進毀滅。而會計兢兢業業掙到的100w,就沒有什麼替代途徑可以讓他失去財產或生命

框架效應

表達方式不同,我們會對同樣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應。

99%無脂和1%含脂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但大部分人會選擇99%無脂。

美化是框架效應特別喜歡採用的方式之一,股價下跌叫“回調”,失戀叫“開始新生活”等等。

行動偏誤

在不明情形下我們會產生要做點什麼的衝動,隨便什麼——不管它有沒有幫助,這樣我們會好受些,雖然其實什麼也沒有好轉——事實甚至往往正好相反。

不作為偏誤

做這件事可以防止未來的損害,但對我們的激勵沒有那麼強,所以我們選擇不作為。因為大部分時間,不作為比作為更容易實現,也更不容易被發現。

自利偏誤

將成功歸於自己,將失敗歸於外因,

這樣不利於解決問題或改善現狀。

享樂適應症

不管是多麼舒適的環境,時間久了人就會習慣。

1.避免很長時間也不會習慣的負面效應。

2.對物質的東西只期待短期效果

3.持續的正面效應主要與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有關

自我選擇偏誤

排隊的時候覺得自己的隊最慢,開車的時候感覺自己老是紅燈,自己怎麼這麼倒黴。

疫情在家,感受《清醒思考的藝術》

不要想當然地把自身作為一個樣品的特點當做整體普適性特點,從而導致錯誤的結果。

認知失調

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者不是很好的結果時,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安撫自己的情緒。

雙曲貼現

隨著時間長度的不同,我們做出的決定是不一致的。意思是:一個決定離現在越近,我們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大致就是,眼前的時光,有人會選擇及時享樂。但是長久的,大家並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是不實際的,每天及時享樂並不愉快。而延遲性滿足在長時間來看會更可取些。




以上內容為個人整理歸納,知識見解有限,有問題或不妥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