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都說飛鳥盡,良弓藏,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和將軍大多難逃悲慘的下場。賢德的,信任所用之人的皇帝固然有,但是少之又少,畢竟皇權才是中心,一切都是為鞏固皇權服務的。可偏偏有的人,卻得以善終,這裡的善終不僅指安享晚年,還指在死後不會被皇帝清算。

郭子儀,四代朝臣,有再塑大唐之功,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罪"。

擊敗史思明, 收復兩京,平復安史之亂;結盟回紇,打擊吐蕃。郭子儀憑藉著安史之亂,正式走上了政治舞臺,開始了開掛一般的人生。以武官之身成為了宰相,活著的時候享盡榮華富貴,得到皇帝和其他朝臣的尊重;死後,皇帝為哀悼他廢朝五日,家族興盛,出了很多皇后太后。郭子儀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

前有韓信,後有岳飛,中間還穿插著很多不得善終的名將功臣,郭子儀何德何能,明明取得了顯赫名聲,卻享盡榮華,順遂地過完一生?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事實上,歷史上得到善終的功臣也不止郭子儀一個,比如王翦,比如張良,都有一個好結局。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低調,謙遜,謹慎。當然他們能取得好結局,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選擇激流勇退,當機立斷放下功名,明哲保身。

郭子儀也謹慎低調,但他可沒有在取得巨大的功勞之後,辭掉官職,退隱山林,而是繼續留在暗流洶湧的朝堂,可就是保住了官爵,保住了自己。要知道他所在的朝堂,可不缺像秦檜那樣的奸邪,前有宦官魚朝恩,後有佞臣盧杞,都不是什麼好惹的料。所共事的皇帝,也不是用人不疑,恩待賢良的人。

一、這些是他利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取得的成果。

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刻意的,有智有謀,讓人不想害他,也不可以害他。旁人總說是因為它足夠謹慎,足夠忠誠。但是在我看來,區區謹慎兩個字,不足以說明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子的成功的原因。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首先假裝無條件的愚忠,獲取皇帝的信任。

皇帝肅宗聽信饞言,要求他放下權力。郭子儀說放就放,乾脆直接地賦閒在家。結果後來弄出了爛攤子,要讓郭子儀收拾,郭子儀也沒有絲毫的怨言,說上就上。舊部下不喜歡新長官,懷念他,故意鬧騰,皇帝叫他處理,他對那些部下說殺就殺。他另一個曾經的老部下僕固懷恩,被奸邪陷害,叛變造反,他也是帶兵圍剿,說打就打,不留情面。試問他表現出這一種無條件的站在皇帝這一邊的愚忠,皇帝怎麼可能不去相信他呢?

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

如果像霍去病那樣,在皇帝和自己的舅舅之間,選擇舅舅,又怎麼不會讓皇帝寒心呢?當然,霍去病在很那之後很快就病死了。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其次,還表現在他能忍能讓,絕對不得罪小人。

大多數的賢臣都有一種清高,也愛惜自己的羽毛,對於那些奸臣,不是視而不見,就是咬牙切齒,總之一句話,瞧不起。這樣子當然是好的,體現了他們高潔傲岸,不和世俗同流合汙的貞操。但也得罪了那些他們看不起的小人。要知道奸臣之所以被稱為奸臣,就是因為他不僅卑鄙,喜歡暗算他人,欺上瞞下,還更是因為他們擁有極大的權力,要麼深受皇帝的信任,要麼皇帝都要讓他幾分。所以楊炎,顏真卿,張鎰等人都先後被陷害排擠致死,哪怕他們都官居要職也沒用。


和他們相比,郭子儀可就聰明多了。魚朝恩挖他父親的墳,他不追究,反而把錯攬在自己身上。在盧杞還是個無名小卒的時候,郭子儀就能看穿他的本性,刻意在和他會談的時候,驅散家眷,保住他淺薄的自尊心。郭子儀對待別人,從來不是看對方的官大小,而是根據對方的心性,藉機行事。有這樣的心機,他又怎麼會給別人落下話柄。

發郭子儀父冢,官府捕之不獲……子儀流涕說:"臣久將兵,不能禁部下為暴,軍士多發人冢。而現在有人盜臣父冢。此乃天譴,非人事也。"

還有第三,郭子儀不追求完人,反而保留汙點。

一個潔身自好的人,會得到別人的讚揚;但是一個潔身自好的能臣,只會被皇帝猜忌。可以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人的例子,衛青。衛青可以說是一個名留青史的,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而且當時的皇帝,還是有名的明君,就是漢武帝。但是他的下場很好嗎?看起來似乎不錯,是自然死亡的。但是在他生前,漢武帝漸漸冷落他,收了他的權力,把他擠出政治中心。他死之後,家族被清算,整個衛家被滿門抄斬。

有這麼英明神武的皇帝掌握政權,為什麼衛青還是落到了這個下場?他分明也對大漢忠心耿耿,為人也謙遜低調,和周圍的人關係都很好,名聲遠揚。但事實上,正是因為他的名聲太好了,太清白了,才會惹得皇帝猜忌。一個將軍,戰功顯赫,要權力有權力,要財寶有財寶,要女人有女人,可以說天下的榮華富貴,他都可以隨意地享用。但是他都不想要,那你說皇帝會怎麼想?連榮華富貴都不要,那他想要什麼呢?難道是自己這把坐著的龍椅嗎?他是想要招攬民心,聚眾造反嗎?皇帝嘛,總是多疑的,尤其是相當看重自己權力的皇帝。

郭子儀他就看透了這一點,皇帝擔心什麼,他就不做什麼。留下一個汙點,對皇帝好,對他也好。所以他盡情地享受榮華富貴,不管是自己的吃穿用度,還是別院的裝設,都相當的奢侈。甚至奢侈到人盡皆知的地步,門客勸阻他,他也不理會。

《新唐書》載:"子儀歲入官俸無慮二十四萬緡。宅居親仁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

郭子儀也不是第一個用這種方法的人,秦國的王翦,同樣把自己塑造成一副貪戀財寶的形象,秦始皇派他出兵打仗的時候,他向秦始皇索取了很多的錢財、土地,並要求秦始皇恩澤他的家人。主動把制衡自己的方法交給別人,卻無傷大雅的人才是聰明人。所以說能夠全身而退的人,總有一些共同點,就像王翦和郭子儀。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二、拋出隱私,以退為進

皇帝難道不想知道臣子每天都在幹什麼嗎?他的政敵難道不想抓住他的把柄,把他拉下馬嗎?如果不想的話,那為什麼後面的朝代會出現東廠,西廠,錦衣衛?

那好,郭子儀就給他們這個機會。

他敞開自己的府邸,隨便人們進出,不就是想看嗎?那就看吧。這樣的話,如果你看不到什麼東西,可就不能誣陷我了。畢竟自己的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擺在那裡。

這叫什麼?這就叫做以退為進,也是以攻為守。千防萬防,總是會百密一疏,那乾脆就不防範了,主動出擊,讓別人無處下手。郭子儀不愧為將軍,三十六計玩得漂亮。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三、郭子儀他固守底線,保持軍政的至高地位。

郭子儀並不是皇帝喜歡的那種,和軍隊保持距離,賞罰分明的將軍,反而和軍隊的關係很融洽,深得朔方軍的擁護。但皇帝卻也沒說什麼,為什麼呢?因為在中晚唐,軍政的權力不是皇權能控制的,而是出於下級對上級的擁護。否則,怎麼會藩鎮割據得那麼厲害?

說白了,就是郭子儀利用了朔方軍對他的忠誠,只要朔方軍一日對他忠心耿耿,其他人就一天不敢動他。兵權算什麼,士兵的忠心才是最重要,一呼即百應。

郭子儀雖然表面愚忠,但是他知道信了皇帝的話才是傻子。韓信難道沒有劉邦不殺他的許諾嗎?朱元璋手下的大臣,難道沒有免死金牌嗎?還不是說殺就殺。所以他一直利用士兵的忠心和皇帝博弈。

比如圍剿僕固懷恩後,他跟皇帝說,僕固懷恩曾經是他的舊部,所以那些士兵看見他之後就老實了。

《舊唐書》記載:"懷恩雖稱驍勇,素失士心,今所以能為亂者,引思歸之人耳。懷恩本臣偏將,其下皆臣之部曲,臣恩信嘗及之,今臣為大將,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為也。"


他在暗示什麼呢?叛亂的軍隊都聽他的話,可想而知那些沒有叛亂的。如果皇帝感動他,那麼這些軍隊也敢動皇帝。所以,皇帝不敢輕易動他。

為什麼他功高震主卻能得以善終?

那麼,郭子儀既然實力如此強大,為什麼不乾脆自己登位呢?弄得那麼麻煩?如果你換到郭子儀的位置,位高權重,萬人敬仰,還享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又不用像皇帝一樣操勞,瀟瀟灑灑活到八十三歲,你造反了?反正筆者肯定不造反。

所以呀,郭子儀是一個“官場老狐狸”,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會讓他不好受,卻能讓他避開一劫。這也是筆者不認同他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為人謹慎謙遜的原因。謹慎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恨不得趕緊從這個官場退出。但是郭子儀則不同,他沒有那種小心翼翼的擔心,更沒趁早退出官場。他能活得讓人羨慕,憑藉的是超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博弈技巧。


參考文獻:

《舊唐書》

《資治通鑑》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