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侶行

中國現有五十六個民族,同做為中國華夏兒女,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後人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傣族——一個以孔雀做為象徵的古老民族,素有孔雀之鄉的美譽,主要分佈在雲南境內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景頗族傣族自治州,以及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等地。傣族文化豐富多彩,食物以酸辣口味為主,好檸檬和小米辣;傣族人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傣族也有自己的古老曆法,分為“大傣歷”和“小傣歷”;傣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且傣族流傳的民間故事很多,其中潑水節的傳說尤為經典。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

“潑水節”做為傣族的傳統節日,又名“浴佛節”,在傣語中俗稱“桑堪比邁”,是為了祭祀傣歷新年發展而來的傳統節日,在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此節日又被稱之為“尚罕”或者“尚鍵”,寓意新的一年開始。所以,做為傳統的節日潑水節,在傣族文化裡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的起源

潑水節起源於古印度,做為古婆羅門教的古老祭祀儀式,後由小乘佛教由緬甸傳入中國傣族聚居區,後做為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流傳幾百年至今,也成為了傣族的節日象徵和民族文化精髓,並在2006年5月20日,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請成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意義。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的傳說

潑水節做為傣族的傳統節日,至今流傳著很多傳說,但最為經典和為人們所熟知的,是為了紀念傣族七個姑娘為拯救人民而消滅危害莊稼和田地的“火魔”而誕生的節日,七個傣族姑娘英勇地用水沖洗“火魔”身上的汙穢直至“火魔”化為泥土,故潑水節也寓意為洗盡汙濁,也體現了傣族人民依水而居、喜好沐浴的民族文化,以及對於英勇事蹟的歌頌和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後逐漸演變為沐浴神佛,祈求神明佑護和人們相互之間潑水以表示祝福,並以聖潔之水洗盡疾病的災難、換取美好生活的的美好寓意。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傳統活動

潑水節象徵著吉祥、健康和相互祝福。在每年的農曆清明節前後十天左右,也就是4月13—15日左右舉辦潑水節,歷時3到7天,此時正值傣歷新年。1961年4月13日,人民好總理周恩來曾親自參加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做為民族一家親的象徵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也叫“空日”,傣族人民認為這一天既不屬前一年,也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為新的一年的開始,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此外,潑水節來臨前,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裡食用。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做為潑水節的傳統活動,除了潑水浴佛外,還有划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丟包、趕擺和跳孔雀舞等節日活動。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放高升和放孔明燈寓意著光彩吉祥,放得越高,所得到的喝彩越多。“丟包”做為未婚青年的專屬活動,象徵著對於愛情的美好向往。“趕擺”為舉辦文藝活動,傣族人民身著傳統民族服飾聚集一堂,觀看民族文化表演和賽龍舟等活動表演。人們歌舞狂歡,跳著民族特色的孔雀舞、象腳舞等傳統舞蹈,一起載歌載舞,迎接著新的一年到來。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此外,潑水節做為傳統的節日,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也在過著這一節日。做為傣族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潑水節,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交流作用。潑水節裡,傣家人民辭舊迎新,是對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對民族文化精髓的不斷弘揚和傳承!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