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元光喜:支援湖北我義不容辭

元光喜,朝鮮族,今年51歲,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1993年畢業於長春中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參加工作27年,一直從事傳染病治療工作。梅河口市支援湖北醫療隊技術主任,支援的是武漢市漢陽體校方艙醫院。

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元光喜:支援湖北我義不容辭

出發前

連續25天奮戰“疫”線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我所在的梅河口市中心醫院承擔了梅河口市疫情防控工作,感染科更是一線科室,作為科主任,我管理著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疫情防控初期階段,由於人手不足,我每天奔波在療區與門診之間,隨著發熱門診患者量驟增,最多時每日要接診100餘人,白天黑夜都在醫院裡,這樣的工作狀態,一直持續了25天,直到2月15日趕赴武漢,我都是在醫院裡。”元光喜說。

春節前後,外地返鄉過年的人特別多,需要到發熱門診篩查的人也隨之增加。元光喜除了門診日常工作,還要負責全院的“發熱患者”會診,經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過年也未休息一天。

遞申請

抗疫老兵主動請纓

疫情發生後,元光喜主動向醫院提交了請戰申請,他覺得自己應該去武漢支援,因為他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又是從事傳染病專業的。“對於應戰傳染病,我可以算是一名老兵了,我經過非典、甲流、手足口、出血熱等多次傳染病疫情的考驗,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武漢那邊需要這樣的醫務人員去支援,情況十分緊急,所以我主動請纓報名,感覺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主動擔當,多一份力量,就能多救治一些患者”。

2月15日上午9點,元光喜正在療區查房,突然接到去武漢的電話,讓回家抓緊收拾一下,下午1點到醫院集合,院領導將為這次出發的25名醫護人員送行。“我遞交了請戰書後,早有了思想準備,隨時待命出發去武漢,所以接到電話後心裡很平靜,就趕緊回家收拾行李”。

元光喜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深明大義、知書達理、德高望重,知道兒子這次遠赴武漢是在救人,是在執行特殊的急救任務,都十分理解並支持元光喜,但同時為人父母也擔心兒子的安危。“我父母年紀大了,快80歲了,從電視上了解到武漢疫情十分嚴峻,短暫時間的告別,二老不停地叮囑我要做好防護,注意照顧好自己,要記得每天打電話報個平安……”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元光喜面帶微笑,泰然答對,讓老人們放心,一切都會順順利利的,他也會平平安安的。

元光喜的妻子和兒子也十分擔心,一直拎著行李箱,將他送到醫院的大門口,望著元光喜急匆匆地走進醫院大樓內,母子倆含淚向他揮手告別。

抵武漢

42天救治200餘名患者

2月15日13時,梅河口市中心醫院王昇平院長帶領班子成員以及全體醫護人員,為支援湖北醫療隊員們送行,醫院精心準備了電熱毯、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而且叮囑隊員們一定安心工作,做好防護,有困難及時向單位反映,單位會做好後勤保障支援工作,是堅強的後盾。隨後,院領導和隊員們一一握手道別。雖然當時下著大雪,十分寒冷,但醫療隊員們心裡暖暖的,備受鼓舞!

15時,元光喜同醫療隊員們迎著紛飛的大雪,乘坐大巴趕往長春龍嘉機場。25名隊員中,有5名醫生和20名護士。在長春經過會合編隊,組成了吉林省支援湖北第九批救治醫療隊。

2月15日23點,飛機抵達武漢,16日凌晨2點才入住剛剛建好的青年城公寓。“簡短休息後,2月17日一早,我們就來到方艙醫院對接,瞭解醫院的情況、患者人數及其症狀,然後進行具體的分工。2月18日,我們就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了”。

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元光喜:支援湖北我義不容辭

這次團隊作戰,元光喜與隊員們負責200多名輕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進入方艙前,需要穿隔離衣,再穿隔離服,手套最少戴兩層,口罩戴兩層,還有護目鏡,捂得嚴嚴實實,行動起來感覺特別笨重 ,呼吸十分憋悶。

“我們每次進艙前2小時,做到少吃少喝,再穿上成人紙尿褲,然後穿好防護服去醫院,因為一工作最少6小時不能脫下衣服,不能去廁所。出艙時,按照相關要求,要一邊消毒一邊脫防護服,消毒間內噴灑著高濃度的消毒液,刺激著呼吸道,引起咽部不適和胸悶,經常咳嗽。由於消毒間內同時消毒人員不能超過2人,同時出艙的人員又很多,需要排隊等待,整個過程需要30至50分鐘,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大家都是很少吃喝,儘量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救治患者身上,自己遭罪吃苦都是小事兒。”元光喜說。

2月份的武漢氣溫並不是很高,但一個班下來,元光喜防護服裡的衣服已經全部溼透,低頭寫字的時候水珠兒會從護目鏡的邊緣滴落到紙面上,手上戴著雙層防護手套,手指被束縛得幾乎麻木。元光喜怕護目鏡和眼鏡起霧,就用膠布把口罩粘得嚴嚴實實,呼吸很費勁,但即使這樣,口罩上也會有水汽滲透出來,眼鏡和護目鏡霧濛濛一片,無奈,他只能經常甩頭讓霧氣盡量下去。

穿著防護服走起路來很笨拙,說話的聲音也比平時大很多。“在方艙內查房時,穿著防護服走起路來非常不便,問診也需要大聲說話才能聽到。由於患者較多,無法記住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只有拿著筆記本進行詢問和記錄。年輕的患者會普通話,溝通只要大聲說就可以,年長的患者大都說方言,我就得反覆溝通,加上打手勢比劃,雙方才能互相明白,十分吃力,每次查房下來,都需要2個多小時,嗓子都會喊得嘶啞。”元光喜說。

白天查房和夜晚值班相比,還算輕鬆的。每當夜間值班時,很多患者對病情存在恐懼,長時間在方艙內的隔離,出現了煩躁焦慮或抑鬱的精神症狀。元光喜每天都會向這樣的患者耐心地解釋、安慰,進行心理疏導。

俗話說:七分精神三分病。“有一位中年婦女,失眠好幾天,總是覺得心慌、胸悶、頭暈,自己覺得病情很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一晚上反覆找我多次,每次都對她進行細緻檢查,發現生命體徵、CT、指脈氧均正常。經過耐心地開導、解釋,讓她安心治療,患者逐漸對自己有信心,走出心理障礙,對於病症也沒有了焦灼的狀態,慢慢地都好了起來。”元光喜說。

在支援武漢醫療抗疫工作中,元光喜時常想起院長王昇平臨出發時對他叮囑的話——“這次赴武漢抗擊疫情,是錘鍊業務,提高能力的重大機遇。作為感染科主任,到了武漢,困難的事兒要多幹,多付出,這是成長,也是進步。作為技術主任,要帶好隊伍,多救人,還要照顧好隊員,大家都要平安回來”。

這次疫情非常嚴重,對一線的醫護人員更是考驗,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承受著很大壓力。元光喜每天除了工作,還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為大家鼓勵、打氣、加油!時刻提醒大夥兒,不要疏忽大意,做好防護再投入到工作。

元光喜認為,他們這支隊伍凝聚力十分強,尤其這些年輕人,表現得格外優秀,讓他這名老醫務工作者感到十分欣慰!“我們團隊的醫護工作者,90後的很多,他們陽光、樂觀、善良,整個團隊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做到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每次進出艙時都能做到相互檢查、相互督促,最大限度保障隊員的生命安全。在有的隊員有困難時或有風險大的工作時,都能不畏風險,不計個人得失,積極主動地幫助”。期間,有八名同志火線光榮入黨,努力奮進,吃苦奉獻在前,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更好地服務患者。

受感動

各方關愛激勵我加倍努力

由於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都是來自不同城市,每個城市的生活飲食習慣都有所不同,入住的酒店領導經常徵詢醫療團隊的意見,按照東北的飲食習慣,給醫療隊員們做冷麵、餃子、炸醬麵、蘸醬菜等,他們把最好的物資都給了我們。

“武漢的志願者們也是積極地幫助我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為我們能夠更好地工作提供切實的保障。還要感謝省市、組織部、工會、婦聯、團委等部門領導,經常到家裡慰問,詢問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教育,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我解決後顧之憂,讓我更能安心地工作。”元光喜說。

到武漢支援醫療工作42天,感觸頗多,大家精誠團結,克服困難,科學治療,悉心照顧病患,使200多名輕症患者全部治癒出院。3月28日,遵照國家和省衛生健康委統一安排, 元光喜和隊員們承載著42天武漢抗疫的艱辛、牽掛、勝利的喜悅以及家鄉父老的期盼返回了吉林長白山進行休整。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生,履行一名醫生的職責,是我的本職工作,也是我應該做的。從武漢到家鄉,給了我這麼多的殊榮和獎勵,這是對支援武漢醫生的莫大獎勵,我為自己能去武漢前線抗疫,而感到榮幸和自豪,我深深地懂得,鮮花、掌聲、榮譽,一切都會歸於平淡。我會盡快地回到工作崗位,以一顆謙卑的心,感恩的心,加倍地工作,為人民盡職盡責地工作,不負這些殊榮。”元光喜說。

身邊人說:

元光喜主任工作中身先士卒,深入一線,任勞任怨,對業務精益求精。從醫至今,他始終踐行醫務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展示出一位醫者的精神風貌和優良素質。這次大“疫”當前,他身穿白衣,義無反顧地逆行上陣,與馳援武漢的其他醫護同仁,攜手並肩、共克時艱,為抗擊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城市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耀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