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每次朝代更迭,國破家亡的主題便會出現在詩詞文賦中。

正所謂寫不盡的哀傷,道不盡的思念。

杜甫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南唐後主李煜這樣寫: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夏完淳在反清復明失敗後即將面對死神的時候寫道: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項羽悲訴道: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陳與義這樣表達著自己對故國的眷戀與哀思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東望故園

陳與義寫這首詞時,已是不惑之年,曾是少年才俊,卻是生不逢時,在他37歲那年,遭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的後半生就只得隨著南宋朝廷過生活了。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據《宋史》裡記載:陳與義是一個不苟言笑之人,他的性情總是一派正氣的樣子,沉靜而莊嚴。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

因為這樣的性格,必然讓他承受了更多的國破之苦。那苦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的,不輕易表達的。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他寫這首詩時,當是十分不能遣懷時,獨上小閣,想起了故國,想起了洛陽。陳與義的老家是陝西的,後來安史之亂隨遷至洛陽。但對於他來說,對洛陽的情感是深厚的,也是難忘的。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他曾在洛陽午橋上仿效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在橋上唱和的情景,邀三五好友,圍坐一處,那些人都是世之名流。玩得不亦樂乎,竟時間已晚,月上梢頭,群賢聚坐杏花飄落下來,疏影橫斜,笛聲悠揚,靜待天明。此情景如此之美好,那是人生快意的時候,有朋與坐,有酒來飲,有詩可作,有音樂相伴。這美景這場景,這感覺,這美不勝收的過往,都哪去了。隨著長溝流水,月升月落,永不再來。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想想二十年,自安史之亂始,他陳與義跟著皇帝東奔西跑,還是難以逃出亡國的命運。每每心驚膽顫。夜不成寐。閒登小閣,看似悠閒,實則憂愁無限,否則又怎能夜晚登閣呢?雨後初晴,空氣裡流動著夜的氣息,是那種安靜的香甜的但也是憂鬱的味道。孤獨如影隨形。舊遊的朋友們難以聚首。這傷感又向誰來傾訴呢?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靜悄悄的夜裡,忽然聽到漁歌聲聲,他們把古今大事編進了歌聲裡,讓人聽之更為之動容。


陳與義的一首詞,看似寫盡離情,卻引出多少家國之思


整首詞,看似是在寫追憶老朋友,是在寫離情之苦悶,實則是把這濃釅的愁思化為對故國的哀思,輕輕托起,似煙霧,揮之不去。那傷感怎能是一個離愁別恨能解釋得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