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以澄《新聞採訪學新論》(修訂本)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羅以澄《新聞採訪學新論》(修訂本)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羅以澄《新聞採訪學新論》(修訂本)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第一編 採訪原理論

第一章 導 論

【知識框架】

羅以澄《新聞採訪學新論》(修訂本)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重點難點歸納】

一、新聞採訪學的任務與對象

1新聞採訪學的任務

研究新聞採訪活動的現象,揭示新聞採訪活動的內在規律,從而科學地概括出反映這一活動規律的知識體系,並確立實施這一活動應有的行為規範,更好地指導新聞採訪實踐。

本質上,新聞採訪活動是採訪者圍繞特定的採訪目標,對現實的社會生活所進行的一系列認識和把握的活動。這一活動的社會作用,主要體現在它溝通了屬於社會意識的新聞報道同屬於社會存在的客觀事實之間的聯繫,溝通了社會信息同信息需求者之間的聯繫。

2新聞採訪學研究對象的基本要素

(1)作為採訪活動主體存在的採訪者,亦即專業的新聞記者和業餘的新聞通訊員。其內容主要是採訪者自身應有的採訪素養、採訪行為及其技能要求等內在機制。

(2)作為採訪活動客體存在的各種客觀現象,亦即採訪主體以外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被採訪者現象,以及新聞受眾(指讀者、聽眾、觀眾等)現象等。其內容主要是這些現象的存在形態、主要特徵及其變化規則等。

(3)作為連結采訪活動主體與客體的採訪關係,亦即採訪活動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與把握的關係。其內容主要是採訪活動本身的性質、特點及其具體的運作方式、方法等規定。

二、新聞採訪學的研究沿革

1新聞研究工作最初以報刊為對象

(1)報刊的發展,既為新聞研究提供了基礎,又促進了新聞研究工作的開展。

(2)報紙作為定期的連續出版物進入社會,是新聞事業的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發展標誌。

(3)日報的出現,尤其是在資本主義興盛時期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報業走向了專業化,內部正式開始了印刷、編輯、採訪、發行的分工,需要大批報紙從業人員。這就要求興辦新聞教育,成批培養專門的新聞從業人員。

2國外新聞教育及新聞學研究始於19世紀初葉

(1)近代報刊發源地之一——德國的一些大學裡有人以報業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

(2)1845年,德國學者普爾茲率先發表世界上第一部新聞史專著——《德國新聞事業史》。

(3)1895年,德國的一位大學教授科赫在海德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研究所。

(4)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美國新聞學研究開始勃起。

3我國新聞事業研究

中國的古代報紙最早出現於世界,但由於長期封建制度的桎梏,新聞事業一直處於落後態勢

(1)19世紀中葉,我國才出現華文日報,比國外整整晚了3個世紀。

(2)19世紀70年代,著名報人王韜、鄭觀應等人開始對報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作過初步探究。新聞學研究的起步時間與西方相差無幾。

(3)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是我國最早的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組織。

(4)我國無產階級新聞教育,始於1939年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創辦的新聞系。

4中外新聞採訪學研究的歷史進程

(1)表層研究階段

早期的新聞採訪學研究大都屬於微觀性的直感體驗,是零星的採訪實踐經驗的歸納和彙集;研究問題則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地步,以表面現象的描述代替本質問題的考察,只道其然而不道其所以然,缺乏理論的概括。

(2)裡層研究階段

逐步轉入對新聞採訪活動內在特性、規律的探索和揭示。有些研究成果還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框架,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新聞採訪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

(3)立體研究階段

隨著科學領域的拓展和科學研究的深入,現代科學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內部)又高度綜合(外部)的兩元態勢,新聞採訪學的研究也出現嶄新的變化趨勢。

①在研究基點上,變靜態研究為動態研究

對採訪活動的現象的研究不滿足於直觀、靜態的一般告知或解釋,而是站在理性思維的高度,著重對其進行動態的考察,以揭示其本質,注意以動態的觀點研究新聞採訪現象的變化,預測其未來的發展。

②在研究方法上,變封閉式研究為開放式研究

不再是停留在孤立地從採訪活動本身的過程去探討其方法、技巧,而把新聞採訪看成是一個活動系統,注意揭示其整體性;並從整體性原則出發,既研究其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也研究該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係。

③在研究角度上,變微觀研究為宏觀研究

不再熱心於對新聞採訪現象的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探討,而從宏觀角度對個體進行考察,或者注意把個體放到宏觀的背景中加以思考,從而著力於整個新聞採訪理論體系的構建。

三、新聞採訪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1要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聞採訪學研究的方法論的根本原則

(1)專門科學方法

即各門科學中所運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如歷史學研究中的考證法,化學研究中的滴定法等。

(2)一般科學方法

即普遍適用於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以及對兩者都適用的研究方法。如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法、觀察法,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調查法等。

(3)哲學方法

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原則,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①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既注意運用歷史的方法,尊重歷史,忠實於歷史時空系列中所存在、所發生的涉及採訪活動的種種現象或事物,又要注意運用邏輯的方法,通過分析、研究來揭示採訪活動的本質及其運動過程的內在規律性。

②具體與抽象相統一——不但要重視對社會存在的涉及採訪活動的個別具體事物的研究,以便從中抽象出"一般"、"普遍"的東西,更要善於把抽象的個別概念所表達的各種規定性放在採訪活動整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繫的背景之中考察。

③批判與建構相統一——一方面要敢於面對採訪活動的種種"現實存在"和已有的各種概念及概念體系,以揚棄的態度對其進行學理上的辨識和批判;另一方面要善於在辨識、批判的同時,積極建構新的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新聞採訪學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④事實論證與價值評價相統一——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事實描述和客觀實證來認識採訪活動,又要堅持正確的立場、態度,帶有明確的價值目的進行研究。

2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引進系統科學方法,從整體上、立體上進行研究

(1)現代新聞採訪學的研究,必須以開放的多向思維代替封閉的單向思維,以綜合的動態考察代替孤立的靜態分析。

(2)系統科學方法論關於事物是多要素、多層次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統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在研究新聞採訪活動的現象時,採取多維視野,而不膠著於一點上作觀察分析。

(3)運用系統科學方法,有助於拓寬新聞採訪研究者的思維空間,實行引進和創新,從而促進新聞採訪理論的橫向網絡的發展,建立起新型的學科理論體系。

3要理論聯繫實際,使理論研究基於豐厚的實踐基礎

研究新聞採訪學,要建設、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必須十分注意鑽研和領會已有的新聞採訪理論。

新聞採訪實踐是新聞採訪學研究的源泉,積極參加、用心關注新聞採訪實踐。不斷總結實踐中的新經驗,使新聞採訪理論的研究同新聞採訪實踐緊密結合,是豐富、發展新聞採訪學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聞採訪實踐由自在轉為自由的必經之道。

四、新聞採訪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1橫向的綜合

新聞採訪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日益廣泛。從新聞採訪的本質看,它不是現實生活,也不是新聞報道,也不僅僅是現實生活到新聞報道的簡單"中介",而是由現實生活到新聞報道這個創造過程中的主體功能的外化,是多維的結合。

2縱向的深化

新聞採訪學本體結構的開掘。從新聞採訪的行為來看,採訪是一個流動的、遞進的思維過程和人際交往過程;不同模式的採訪,具有不同的矛盾焦點和矛盾層次,有不同的行為特徵和行為要求。這決定了新聞採訪學的獨立性和專門性,因而必須進行縱向的深化。

3新聞採訪學的理論體系

橫向的綜合為新聞採訪學的理論建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縱向的深化為新聞採訪學的社會實踐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前者為縱向深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後者為橫向綜合準備了實證條件。新聞採訪學的理論體系(見圖1-1)。

羅以澄《新聞採訪學新論》(修訂本)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圖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