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中國經歷了無數次朝代的更替,東漢時期光武帝招賢納才的能力,求賢若渴的態度令天下安定,穩定住人才之心。到後來"光武中興"局面的出現,都離不了他良好的領導與駕馭。

一、西漢末年漢室的衰弱

西漢末年王權被極度削弱,外戚王莽等人專權,甚至建立新政,意圖謀權篡位,經濟發展停滯,混亂的鬥爭使得百姓難以生計,大批流離的農民紛紛揭竿起義。在這時,身為漢朝王室的劉秀儘管年紀輕輕,卻有著異於他人的軍事才能。在昆陽之役中,戰績非凡,消滅了大量王莽的主力軍。這無疑於無形中增添了王室的士氣。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但即使是這樣,肩負著恢復漢室的使命的劉秀還是勢單力薄,手下正當用人之際,他採納了心腹大臣的建議招賢納才,他制定了詳細的人才策略,以他寬厚真誠的心性,超高的情商來廣納聚攏人才為他所用。這點也許和他的宗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愛惜人才之心相差無二。

之前因劉秀還保留著一定的家鄉意識,謹慎地重用著一直以來追隨他的鄉中賢士。後而意識到這種做法大大侷限了他延攬人才的道路,於是在南征北戰,四海為家的同時,結識各個區域的人才,大加任用,

所以他手下的賢能們為他打下勝仗無數,他離自己重建王室的中心目標也是愈走愈近。劉秀看到了此種人才謀略的起色,在稱帝后,依然貫徹著正確的人才謀略,為"光武中興"打下了夯實基礎。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二、劉秀人才策略的優勢

"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這便是劉秀納才的英明之處。無論是布衣還是貴族,只要擁有過人的謀略,高超的領兵潛能也會被提拔成大將軍,那些原本出身寒微且不得志的人才被啟用,自然在征戰沙場時忠心耿耿,在朝廷任職時大膽進諫。前朝的故吏,舊將一旦真心歸順,也一律不排斥,紛紛納入營中,籠絡住人心,為劉秀效勞,有幾位還成為了東漢戰功赫赫名將。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倍受追隨的領導者的劉秀,也擁有著自己獨特的魄力,他略懂尚書,與他志同道合的人才都一致擁護地主階級利益,也屬於地主階級內部的知識分子,多通儒術,胸懷大志,才可以與統治者產生靈魂上的共鳴。由此看來統治者不僅僅要有能力和手段去廣納賢才,更要有魄力吸引住賢士,值得被他們誓死效忠。所以"光武中興"的出現,絕不是因為歷史的偶然,而是劉秀及賢才們日復一日的沉澱與積累鑄就了東漢王朝。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三、"柔道"指導思想的精妙

劉秀打下江山後,緊接著迎來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剛整頓統一下來的天下。在開始時,他最為注重營造"上下相親"的政治氛圍,這一行為使朝廷官員上下親和力大大增強,也使朝廷的內部也變得更為和諧,有利於劉秀的統一。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劉秀的寬厚可謂是三字經中"泛愛眾"最優秀的詮釋,在賢能在無助時,他不計前嫌地施以援手,加以安撫。任用人才方面,在恢復漢室前,以誠相待,使君臣互相信任的關係變得更為牢靠。在手握重兵權將領被詆譭時,表達自己的信任,即使將領有造反之心,在此時也是被這位賢明君主之舉所感化,文臣公卿就更能以誠相待了。

厚待功臣是劉秀團結人才的重要手段,劉秀毫不吝嗇地賞賜,表露真心,種種恩德讓功勳們在日後更能挺身而出。"細節決定成敗"。越為小的官職,劉秀用的越為謹慎,有的甚至親力親為。除此之外,劉秀還經常自我檢討,爭取民心,為他所用,從而維護東漢統治。

劉秀從起義到登基,以及後來的"光武中興",都離不開他的用人策略

小結

不得不承認,劉秀的各方面人才謀略的確很成功,但也並非完美,畢竟人無完人,謀略也自然沒有絕對無暇的。錯賞濫罰也會偶爾發生的。劉秀本身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選任人才,駕馭部屬不過是維護王朝統治的封建權術,階級本性令他無法越過等級,但劉秀用人謀略還是值得歷代君王所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