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真的能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嗎?

學海人


漢武帝時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獨一無二的存在。近代學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國古代史》中說,歷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漢高祖,然而又“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漢武帝。說漢武帝是“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為他確認的歷史路徑、開啟的文化風氣、創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國家疆土,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都非常長久。歷史學家許倬雲在為《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一書作序時寫道,歷史人物的決定,可以“終乎在諸項可能之中抉擇了演變的方向”。他說,“方向一旦定了,歷史不能再回頭,後人遂只有接受這個事實,再作下一步的抉擇。”所謂漢武帝“功越百王”,“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為他選擇的“方向”對後世產生了規定性的作用,人們“只有接受這個事實”。而這“方向”的確定,是由一個個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一項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現出來的。漢武帝時代有許多重大的舉措,都如同秦漢史研究大家勞幹所說,體現出這位歷史人物的“大智慧,大決斷”。

1、罷黜百家,統一文化思想,為華夏漢族意義重大,表章《六經》,確定了儒學在百家之學中的主導地位,是漢武帝時代影響最為久遠的文化政策。漢武帝貶抑黃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學儒者至數百人,齊魯儒學之士紛紛西行,進入執政集團上層。儒學學者在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結束,中國文化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變化是和以“漢”為標號的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大體同步的。現在總結漢武帝時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獨尊儒術”的說法,其實,這種表述方式出現較晚,不能準確地反映歷史真實。當時最高執政集團的統治方略,其實是“霸王道雜之”。即使對漢武帝決策多所諮議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終生也未能真正顯達。宋人詩句“追惜漢武世,仲舒道磽确”,描繪了歷史的這一側面。

2、重視教育,重視人才,興太學,是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舉措。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獻策,採用公孫弘的方案,創建了太學,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於是出現。太學雖然起初規模很有限,只有幾位經學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卻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進步的方向。太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漢平帝時已經多達數千人,王莽時代進一步擴建太學,一次就興造校舍“萬區”。太學的興立,進一步助長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使貴族官僚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改變,一般中家子弟參與行政的門徑得以拓寬,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機會。

3、削藩事業不通過戰爭形式而達到目的,被公認為漢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實例。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事件發生後,漢武帝用嚴酷手段肅清其賓客黨羽,又頒佈“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壓抑諸侯王屬下官吏的地位。此後,諸侯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

4、察舉制的確立,在中國選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漢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詔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6年之後,又下詔策試賢良。特別是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舉的人數。察舉制的施行改變了世官制的傳統,勞幹因此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

5、出擊匈奴,是漢武帝最大膽的決策。他克服各種困難,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由於對戰爭主動權的牢固把握,這一戰爭後來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質。漢武帝以軍事勝利為條件實現了漢帝國的疆域擴張,使得南越歸服,朝鮮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邊軍事形勢的改變,使西北地區的開發也進入了新的紀元,打通了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漢史專家張維華在《論漢武帝》一書中所指出的,這一舉措“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西北方向的長期作戰,使社會承受了沉重的負擔,據說一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對“武皇開邊”的批評,歷來音聲響亮。唐人有“貳師骨恨千夫壯,李廣魂飛一劍長”,“誰知漢武輕中國,閒奪天山草木荒”的詩句。宋人詩作亦謂“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學者趙翼說,“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學者肯定這種“締造中國疆域之偉績”。

6、統一貨幣,官營鹽鐵,推行均輸和平準制度,以及強化重農抑商政策等,作為漢武帝推行的經濟政策,使西漢帝國的經濟基礎得以空前強固。以幣制的確定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五銖錢法,輕重適中,自後以迄清末,鑄錢莫能出於五銖標準之外。”

7、輪臺詔的頒佈,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個亮點。漢武帝晚年,曾經指使酷吏清查“巫蠱”,導致數萬人冤死的空前大獄,這就是西漢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處理“巫蠱”一案的官員在宮中“掘蠱”,利用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衝犯皇后和太子。劉據無以自明,舉兵反抗。漢武帝親自指揮鎮壓,雙方在長安城


冒充大師


兩位驚才豔豔的大帝,平分秋色,成為最傳奇的帝皇!


漢武帝與秦始皇能夠相提並論的,如果縱觀他們的生平,我想,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經歷是多麼的相似,兩位驚才豔豔的大帝,平分秋色,引後人追憶。

提起秦始皇,我們想到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開創了帝制,想到了長城,想到了兵馬俑,這些現代我們熟悉的震驚世界的奇蹟,無不在代表著秦始皇的存在。

同樣的,提起漢武帝,就不得不提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這樣讓後世無數名將所追求的功績,正是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才有了霍去病與衛青的萬古留名。

這兩位帝皇有著非常相似的經歷,首先便是兩位帝皇的承受前人的恩澤:

雖然秦朝是在秦始皇的手中一統天下,但是倒不如說是秦國幾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才開創的著一大基業。正是因為秦國幾代賢明君主的努力,才給秦始皇留下了一個穩定強大的根基。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

同樣的,再看漢武帝,為什麼能夠接連發動戰爭,不正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爺爺給他打好了根基,也就是文景之治。漢武帝能夠發動這場數十萬軍民的戰役,正是因為自己的父輩給自己積累好了錢財,有著充足的後援可以讓漢武帝揮霍。所以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有著相同的經歷。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除此之外,秦始皇與漢武帝兩位皇帝在對外的功績上,對於國土的增加都有著各自的功績。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吳越,開疆拓土。再看漢武帝,同樣的北擊匈奴,南滅南越,也開疆拓土。兩位皇帝在對於匈奴的打擊是不留餘力的。

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漢武帝: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萬人。前將軍廣、後將軍食其皆後期。

兩位皇帝在對外戰爭以及擴張同樣是不相上下。而在對內的文化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這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思想上的統一。

秦皇漢武,當我們評價這兩位帝皇的時候,習慣在一起說他們,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這兩位驚才豔豔的帝皇平分秋色,沒有誰遜色於誰,同樣的驚才豔豔,同樣的舉世無雙,同樣的讓後人為之傾佩。


千古張小花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與漢武帝皆是千古一帝,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以致於後世之人評判他們都是譭譽參半。贊成“功”的人認為要建樹必須有犧牲,而評價“過”的人認為他們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是災難性的,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輕易抹掉。亦如兩位史學名家司馬遷和司馬光對秦始皇的評價:司馬遷說秦始皇功過五帝,司馬光則說秦始皇方毒天下。顯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認同的秦始皇和漢武帝。

多民族一統和融合

但凡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王者,他都有一項功績:多民族一統和融合。秦始皇結束戰國割據,為中華民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壘;繼而又南攻百越,不僅擴大了疆域,在此基礎上秦始皇又頒佈了一項遷徙的決策,下令將幾十萬戶近百萬人口遷往越地與越族百姓通婚。我們常說得到的土地可能會失去,但不同民族的血液相融便成了家和真正的擁有。秦始皇使得閔粵桂等地區與華夏各民族相融。

同樣,漢武帝在秦始皇南攻百越的基礎上繼而南吞百越,疆域兼併了雲南至雲南以下大部分區域(統稱交趾),但因人口沒有大量遷徙,致使雲南以下這部分區域在我國曆史上叛變反反覆覆。以及匈奴和西域,漢武帝採用的都是征服戰略。漢朝強大都歸屬,漢朝薄弱就全叛變。雖然當時沒有擁有,但不得不說漢武帝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大一統的雛形,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也使得漢族與西北各民族血液相融。

誠然論戰略格局,從表層看漢武帝只考慮到了眼前擁有,並不及秦始皇採用遷徙人口長期擁有的格局。然而從深層講漢武帝並非不懂遷徙人口這一套,可能考慮到了其它因素,畢竟遷徙人口勞民傷財,再加上當時交趾西域匈奴地處荒涼等等。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時代因素,我們也不能就此下定說漢武帝不如秦始皇。同樣,在遷徙的問題上,秦始皇動輒就遷徙上百萬人口,可以稱讚他的決策英明果斷,但你也可以批評他太狠,不顧上百萬人的死活。所以,任何一個因素都具有兩面性。

雙面皇帝和獨裁皇帝

秦始皇是雙面皇帝,秦始皇的雙面在於對臣能禮賢下士,不拘一格;而對民卻不顧死活,刑罰奴役,殘暴專斷。秦始皇殲滅六國之前,有個叫尉繚的人給了他一條非常有價值的諫議:花重金收買各國關鍵人物。秦始皇同樣也十分器重尉繚,讓他做了國尉(秦國丞相級別),但尉繚卻跑了,並留書痛罵秦王內心陰暗,形同豺狼。秦始皇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他竟然把尉繚追了回來,繼續讓其做國尉。這樣你不得不稱讚秦始皇胸懷坦蕩,但另一件事卻證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在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趙國的時候,他把曾經他在趙國為質時欺負過他們娘倆的人統統夷了三族,殺得乾淨利落。這就是秦始皇的兩面性,他可以胸襟坦蕩,也會睚眥必報,只是看對誰罷了。他的功利性很重,能為他效力的人,他能不要面子讓人家做上賓,但對他沒用的人,皆是隨意宰殺的奴隸。

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漢武帝沒有秦始皇的這種偏見。但他對政方面許多舉措都開創了我國皇帝的先河,比如搞了兩個朝廷,一個是以丞相為首的外朝,一個是以漢武帝親信組織的中朝(俗稱內朝)。這就是他的獨裁特色,丞相成了擺設。武帝一朝換了十幾位丞相,不是被罷免,就是被他殺了。其實他不喜歡設置丞相這個官職,只不過是礙於貴族階級盤根錯節的阻力。越阻礙他,他就越要架空它。為政,他善於獨裁,總是把事情先決定好了再拿去給臣子討論,走面子工程,並且十分自信自己的獨裁魅力。

英雄本色和人物性格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有英明神武、卓爾不凡的一面,都為中華民族建立了萬世之功。秦始皇掃六合,攻南越,破匈奴,修建萬里長城等等。漢武帝東並衛氏朝鮮,西進西域,南吞百越,北擊匈奴,開通絲綢之路等等。看上去漢武帝的開疆拓土比秦始皇更遼闊,但畢竟生命有限,若再給秦始皇20年,完全相信他也能超越漢武帝的成就。明代大儒李贄贊其曰:千古一帝。

但在人物性格方面兩人截然不同。秦始皇暴躁,漢武帝霸道。秦始皇能虛心納諫並且能及時知錯就改,而漢武帝自信獨裁一般不會認錯(罪己詔是唯一的一次)。秦始皇能夠隱忍,漢武帝不能忍。這麼一看秦始皇的性格似乎勝過漢武帝,但這也不能全說是漢武帝的缺點,只能說是他的個性。

歷代史學家診斷得出秦始皇暴躁易怒很可能患有先天性疾病,有人說是腦膜炎,但更符合論證的可能是哮喘。有哮喘的人脾氣易失控,有一次秦始皇出巡至湘江時,狂風四起,他竟然怒氣沖天大罵河神,一個正常人怎麼可能去罵河神,顯然秦始皇是有疾病的。這種疾病促使秦始皇莫名其妙暴斃也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他的暴躁並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我們應該原諒這一點。而漢武帝的霸道想必沒人看得慣了!私設小朝廷;包庇霍去病射殺李廣兒子;朝廷尊儒術,他卻獨用法家;賜死李陵全家等等事件無不彰顯他的霸道風範。

秦始皇能做到隱忍不發,他的自制力相當超群。小小年紀的就他能忍受呂不韋把持朝政9年,目睹嫪毐和呂不韋爭權隱忍不發,可見秦始皇當時就已老成持重,獨當一面。同樣尉繚罵得他如此不堪,他還能忍住,這都體現了秦始皇完美的剋制與自制力。而漢武帝看不慣的事情堅決不能忍,他不喜歡被貴族勢力壓制,於是阿嬌被廢,丞相成了擺設,又讓平民來刺激和取代貴族,比如衛氏和賀氏兩大家族的崛起等等。只要是武帝看不怪,與他意見不統一,等待的就是被冷落、被排斥、甚至被殺。他真得忍受不了有人把腳踩在他的頭上,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能忍的性格促使他有了一顆不滅匈奴心不死的決心以及要讓漢朝強盛的雄心。

秦始皇能夠虛心納諫知錯就改,嫪毐穢亂後宮,還帶了幾千門客叛去行刺他,被秦始皇剿殺後夷了三族。作為母親的趙姬也被他禁足於雍城,於是大臣紛紛勸秦始皇不要這樣做,秦始皇不聽都把進諫的人給殺了,這是因為那些人的建議沒有說服他反而把他惹怒。後來有個叫茅焦的說客告訴他,他把母親攆走,勸諫的人來一個殺一個,這要是傳到其他各國,誰不會說秦王殘暴,誰還敢親近秦國,天下有識之士誰還敢來秦國效力。秦始皇一聽完,便親自下階相扶茅焦,並親自去雍城將趙姬迎回。李斯的諫逐客書事件也體現了秦王的納諫能力和知錯就改的人物性格。秦始皇能掃六合,靠的就是這種性格,促使他身邊的文臣武將比比皆是。而漢武帝並不是不聽別人的建議,而是他自有主張。每次議事,他總是決定好了要怎麼幹,他需要的建議是別人提出他在做這件事的路上會遇到的問題,該用什麼方法去避免它,而不是去議這件事能不能做的問題。所以,他信任衛青是因為衛青不堵他,能和他保持在一個問題的方向上。我們都會懷疑難道漢武帝在政策上的決斷就不可能犯錯走偏嗎?這種自信的獨裁就真得好嗎?所以,這恰恰彰顯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對一般人而言顯然不行,但對漢武帝來說,正是因為他個人的遠見格局造就了他的自信和魄力。

知人善任和用人方向

自古明君都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秦始皇在這一方面可謂專家,心懷不軌的李斯被他用的得心應手,多次逃跑的尉繚也被他征服打動,告老還鄉的老將王翦也被他請出山滅了楚國等等,秦始皇座下的歷史名人比比皆是,他知人善任,每個人都能大放異彩,並且相處十分融洽。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色是他身邊的人個個都能善始善終,這一點沒有一位皇帝能夠賽過他,就連我們熟知的納諫如流的唐太宗也是稍遜風騷。這正是彰顯了秦始皇知人善任的本色,他能把對方用得服服帖帖,並且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在軍事上,給了李信20萬,給了王翦60萬,給了蒙恬30萬,給了趙佗50萬等等,他從不懷疑他的將軍會擁兵自重,這種自信是無人能比的。

漢武帝自然也是知人善任的。他不停地換丞相併不是說他不會用人,而是丞相沒人想做,被做的都是硬擠上去的人。外朝對漢武帝來說只是一個擺設,他更關心的是他的內朝,用內朝的人,他更方便,更順手,更大膽。顯然,他用人面面俱到。在軍事上,漢武帝用人也是獨樹一幟,他不用老將,只用新兵。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樣的老將有很多,他們在漢武帝座下皆“懷才不遇”。漢武帝也因此備受指責,殊不知他要的是年輕人的大膽,不然怎有衛青和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八百里;而李廣在雁門駐守近十年,雖然他防守一流,但這也讓漢武帝看到了老將太穩重不易主攻的特點,他不喜歡這個打法,他不僅要敢打,還要敢衝的將軍。顯然,漢武帝的魄力決定了他的用人方向,也決定了他能夠橫掃列國的格局。

譭譽參半和百姓災難

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過,只能說譭譽參半;雖說皆有不世之功,但對老百姓的災難卻是史詩級的,是空前的。

秦始皇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絕對是空前的。大規模的戰爭,沉重的賦稅,頻繁的徭役,殘酷的刑罰等等,讓人聽來都害怕。在戰爭上,秦掃六合,百姓早就生靈塗炭了。並韓滅趙之戰,秦軍30萬,趙軍20萬,第一年秦將桓齮斬殺趙軍10萬,第三年趙將李牧又反殲秦軍近30萬。滅趙之戰持續了長達九年之久,想想死了多少人,多少個家庭因此死了男丁。這還只是一個趙國,想想看還有五國啊!這並不是要批判秦始皇,只是想通過這些數據來說明有多少家庭沒有了男丁。在生產力落後的秦朝,失去了男丁就意味著徹底地失去了家庭生產力。

秦始皇並沒有在意老百姓的死活,繼續加重賦稅。在秦朝,一個家庭除了要交田租,還要交戶稅、更稅、口稅等等全部算下來,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被強行徵收。家裡的男丁在前線打仗,家裡的女人和老人不僅要去運輸糧草,還要去掙這些賦稅,誰能夠堅持下去?

秦滅六國之後,頻繁的徭役又成了老百姓的噩夢。秦始皇好大喜功,修萬里長城,修秦始皇陵、建阿房宮,向東修馳道,向北修直道,向南修棧道綿延全國數萬裡,還有在咸陽的北部複製六國宮殿,這些長年修建甚至有些直到秦始皇駕崩都沒修完的工程都只是為了彰顯他的威風和征服感,然而又有多少男丁成了他的奴隸。據史學家統計,參與修建這些工程的人口數達八九百萬之多,多麼可怕的數字啊!想想看當時的秦朝又有多少人口呢?這麼多人都在給秦始皇奴役,可以說秦始皇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奴隸主了。


還有殘酷的刑罰,簡直讓老百姓聞風喪膽了。劓刑、耳刑、截舌、斷手、刖足、鑿顛、抽脅、鑊烹、腰斬、梟首等等,沒有你想不到的,隨便犯了錯就要服刑,據統計進過秦牢獄的男丁都不下百萬之眾。儘管秦朝法度森嚴,但亦是漏洞百出,這刑罰也不過是給無權無勢的百姓定製的罷了。比如項羽的叔父項梁當年犯了死刑被下獄,他竟然還能出來,要知道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楚將項燕之子,可謂秦始皇的對頭了,可偏偏項梁免去了死刑……可以說,秦國的刑罰早已民怨沸騰,法令制度也只是秦始皇自以為是的森嚴罷了。

以上總總,秦朝已是天怒人怨了,老百姓揭竿而起是早晚的事,不得不說,秦王朝的毀滅並不是胡亥一人造就的,更大的雷是秦始皇埋的。相比秦始皇,漢武帝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修皇宮是每個皇帝都愛乾的事,漢武帝修建了4座宮殿,比起秦始皇的奢侈算是九牛一毛了。但是在戰爭和賦稅方面對百姓的傷害皆屬同一性質,並且漢武帝跑在了秦始皇的前面,因為他活得比秦始皇長,因此百姓受破害的時間也更長。兩人一番對比,秦始皇贏在了數量,贏在了頻繁,而漢武帝卻贏在了時間,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他們並沒有誰勝誰劣,皆是無情和冷血之人。

所以,秦始皇是秦始皇,漢武帝是漢武帝,沒有誰好誰壞,誰更勝一籌;各自有各自的人格魅力和做事風格,各自也有各自的一意孤行和殘暴冷血。他們是什麼樣子,只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樣罷了。我相信你的心中也有一個不一樣的秦始皇和漢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