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要樹立救企業就是保就業思維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位居“六穩”之首的就業受到了不小衝擊。就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屢屢成為決策層關注的焦點。

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今年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並部署採取有力有效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包括加大力度支持穩企業、拓崗位,吸納畢業生就業;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充實基層教師和醫護人員隊伍;加強就業服務,對困難家庭未就業畢業生和湖北高校畢業生實施特殊支持政策。

事實上,國務院常務會議2個月之前就曾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鼓勵地方綜合運用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等資金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引導因疫情無法外出的農民工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隨後又推出系列重要舉措力促穩就業,還要求根據疫情持續向好態勢,取消妨礙復工復產的不合理規定,讓更多務工人員儘快返崗,有活幹、有錢賺。

疫情影響了企業經營,自然也衝擊就業形勢,早在2月8日就出現北京一家連鎖KTV計劃與全部200餘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不同意則破產清算。由於疫情在春節期間暴發,傳統上將春節作為重要獲利窗口期的行業如影視娛樂、住宿餐飲、旅遊等損失慘重。而後疫情在國內持續兩個多月,整個服務業都未能倖免,有的行業企業至今沒法復工復產。

以2003年“非典”疫情影響作為參考,終端消費需求嚴重受挫,崗位數量減少500餘萬,有800萬農村勞動力迴流。相比之下,2019年服務業佔GDP份額高達53.9%,全國人口流動是當年的6倍,此次疫情傳染性更強,此前各地的防控措施也更嚴厲,對經濟的影響要大得多。此前有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30.4%的企業表示將會減員縮編,還有29.68%無法為員工按時發放薪資。

與此同時,往年三四月份是高校畢業生簽約就業的高峰期,今年受疫情影響,全國大學生均未返校,各類招聘宣講自然耽擱,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不小。

針對穩就業,既需要政府層面加強政策引導,更應該發揮市場化手段。就前者而言,政府應該積極救助疫情受損嚴重的行業企業,如通過失業保險返還鼓勵企業不裁員、少裁員。數據顯示,我國失業保險結餘比較大,2018年就有超過5000億元,雖然去年開始實施失業保險返還制度,但力度一般,此次正好可以通過加大對疫情受損企業的返還力度,穩崗保就業。

這種救企業就是保就業的思路,在此次常務會議中體現十分明顯。提出繼續採取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增值稅、延長交通運輸和餐飲住宿等企業虧損結轉年限、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降低企業用電用氣價格等措施。下一步還要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支持,幫扶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緩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壓力。

至於市場化手段,則應該發揮“雙創”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如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孵化器等發展,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機會;消除障礙,為多種形式創業和靈活就業鬆綁;擴大創業擔保貸款對象範圍,緩解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難,等等。

當然,解決就業問題,根本上還要靠發展。通過推動全面復工復產,讓經濟運行儘快回到合理區間,同時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充分激發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能,保持就業大局基本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