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老人拿著一把高粱掃把,堂前屋後掃地、灑水,這在以前,幾乎家家如此,一把高粱掃把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卻又不能缺少。如今,這樣的景象不多見了,清潔屋子的市民大多選擇塑料掃把、吸塵器,甚至還有“高大上”的掃地機器人,市區裡已難覓高粱掃把的身影,會扎高粱掃把的人也已鳳毛麟角。

五十二年的老手藝

走進秀峰區燕子巖新村,轉進一個不起眼的小路口,就能看到翟太能一家居住的小樓,樓前堆滿了高粱稈子和高粱掃把。

14歲那年,翟太能開始幹上了扎高粱掃把的活兒。工序其實並不複雜,採來地裡的高粱稈,捋乾淨葉子,留下高粱穗,分紮成幾小股,再把小股合併紮成大股,像打辮子一樣用竹篾繫緊、捆紮好,最後就是把高粱稈尾巴修齊。如果動作快的話,不出10分鐘,一把碩大飽滿的高粱掃把就能製作好。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不到10分鐘,翟太能用五支小捆的高粱紮成一個掃把。

“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個人做。”翟太能回憶,那時他一個人包攬了採料、修整、製作全部的活兒,“那時候體力好,自己一個人一天就能做個六七十把。”

現在年紀大了,翟太能只負責其中一道工序,嫂子負責捋淨,他負責扎小股,侄子負責扎大股,侄媳婦負責修齊。“只要做出來的掃把還有人買,我還能做就會一直做。”翟太能說扎掃把也算不上什麼厲害的手藝,不過做得好不好還是有區別。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拿起一把剛紮好的高粱掃把,翟太能說:“莫看這掃把沒用任何膠水、打死結固定,但就是這樣紮起,用多少年絕不會散架。”拿著掃把在地上掃了幾下,翟太能說,這掃把雖然不能掃水,但是掃灰塵、掃穀子什麼的比那些竹掃把、塑料掃把都掃得乾淨。

曾經遠銷廣西內外

小小一把高粱掃把,曾給翟太能帶來過無與倫比的自豪。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這種高粱掃把,你講我會愁賣嗎?”翟太能說,高粱掃把最吃香的時候是七八十年代。那時翟太能每次出去賣自己做的高粱掃把,都要挑上滿滿兩擔。

“少的話300多把,多的時候有差不多500把,在桂林街頭轉一天就能賣完。”翟太能描述,年輕的時候他從家裡到市裡賣掃把,總會在桂林住一夜,生意好得了錢,自己會在市裡到處逛逛。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翟太能把做好的高粱掃把捆紮起來。

那時候高粱掃把便宜,兩毛錢一把。”翟太能說,每次挑來的幾百把根本不夠賣,足見當時市場的需求很旺盛。而且當時像翟太能一樣扎掃把的人也不少,年輕力壯的翟太能成了其中的佼佼者,一度把生意做到了柳州、南寧、湖南。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翟太能說,當時自己感覺有使不完的勁,一賣完掃把就又坐火車回家,繼續扎掃把、賣掃把。對於這門給自己帶來了幾十年富足和成就感的手藝,翟太能如今說起,依然快樂地笑了起來。

漸漸退出城市記憶

現在這些高粱掃把基本全部都往縣裡或農村賣了。”唐鐵生說,現在高粱掃把主要是來自龍勝、臨桂等縣裡的老闆在訂,多則幾百把,少則十幾二十把。“遇到打穀子的季節,高粱掃把也稍微好賣點,掃穀子比其他掃把好用。”

“市裡已經沒有去賣了,因為沒有人買了。”唐鐵生也知道,手中的掃把早已告別了昔日的輝煌,漸漸退出了城市的記憶。

你家裡還用這種掃把嗎?它曾經紅遍桂林

從兩毛錢一把到八塊錢一把,從七八十年代的盛況到九十年代逐漸沒落,直至2000年徹底離開城市,翟太能和唐鐵生在努力適應著這樣的落差,堅守著這樣一份養家餬口的手藝。但為了生存,他們也開始做一些竹掃把和棕掃把。

而更讓翟太能鬱悶的是,他終會有做不動的一天,而唯一的手藝傳承人唐鐵生也已經47歲,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市場的變化,這條傳統手藝之路已越走越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