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选择打匈奴而不是选择赔款?

肿瘤


纵观历史,有武帝称号的皇帝几乎都是开国之主,如周武王、魏武帝、光武帝、晋武帝等等等等。而刘彻作为一个西汉中期的君主竟然能被谥号加封为武帝,可知其一代雄主的风范!其自身霸道强硬的作风性格不能说不是其中一项原因。

另外,从经济方面来讲,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文景之治的盛世之后,国库充盈,财力丰满,足以支持对外的战争。武力方面,这个时代又出了两位璀璨的将星,卫青霍去病,可谓是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必须打他丫的!毕竟祖上受气不少,开国皇帝低声下气的逃跑,开国皇后还要忍受匈奴单于的调戏!对于独尊儒术的汉武大帝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屈辱。


江河逆流


对这个问题,属于历史政治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国家领导,所以,对外政策也不同,天朝与匈奴的争斗,从秦始皇时代就存在,秦始皇曾派公子扶苏与蒙恬守卫北疆,防卫匈奴,一直到汉代,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争,国力虚弱,所以,开始时汉高祖刘邦,对匈奴采取温和态度,多次以公主远嫁的和亲政策,缓和紧张关系,有昭君出塞等故事,但由于匈奴游牧民族的习性,不满足仅仅的人情拉拢,时不时就有局部争斗,打打停停,和和斗斗,所以北方一直是汉王朝的心头之患,到了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经过前面几位皇帝的潜心发展,农业经济,人口男丁,工业兵刃车马,牧业马匹生产,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国库殷实,汉朝力量壮大起来,再加上汉武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战略家,他明白匈奴是喂不熟、养不惯的食生民族,一昧地退让与求和,甚至赔款,只能使匈奴得寸进尺,于是决定,要傾全国力量,对匈奴进行打击,尽快把尽量大的地盘,纳入大汉的版图,于是,就有名震一时,灼耀史册的汉匈大战。汉武帝亲政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打消南方的后顾之忧,转头面对北边匈奴,一改前几位皇帝的和亲政策,以强硬的军事攻势解决匈奴的威胁,名将卫青、霍去病帅兵击匈奴,横扫河套地区,碾压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汉匈过度地带推到漠北,与东汉窦宪勒碑燕然,为汉朝击匈奴的两大傲人功勋,使匈奴再不敢南视关中,证明汉武帝的决策,十分正确,中国历史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盐三味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后产生了多位励精图志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汉武帝在位期间,一边实行改革,发展经济,一边誓要改变自汉朝建立以来屈辱的对匈奴政策,主张攻打匈奴。

汉朝以前,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屡犯中原。刘邦建立汉朝后,力图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曾组织力量攻打匈奴。本来进展顺利,但白登之围遭遇滑铁卢。刘邦认为,以汉现有武力,难以战胜匈奴,不得不采取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朝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和亲政策却一直延续着。

匈奴并未收敛,对大汉仍然颐指气使,对富饶的南方虎视眈眈,并且屡犯边境。

至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多年积压的怨气终于爆发。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决心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及屈辱性的对匈政策,力主攻打匈奴。在他的主导下,汉朝几乎是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与匈奴的漫长的战争。汉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对匈战争进行了四十四年,其间出现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杰出将领,有力地打击了匈奴的锐气。匈奴从此一蹶不振,汉朝疆土不断扩大,威震四方。

因为力主对匈奴的战争,为汉朝迎来更加稳固的后方以及长期和平的局面,使得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