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擅長分段講故事,在虛引中補全和印證,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金庸擅長分段講故事,在虛引中補全和印證,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1 金庸先寫故事的一部分

小說中引入故事,一般會把故事都講完。而金庸卻比較擅於把一個故事分為幾次來寫完。如他在《連城訣》中,就把萬震山、言達平和戚長髮師兄弟三人追殺師父梅念笙的故事,分為兩次前後把它寫完。

丁典在中毒將亡的時候,對狄雲講述了他武功的來源。這個故事直接影響了整個小說的發展。他是這樣說的。

我生性愛武,自是關心,便從窗中向外張望。那晚月光明亮,看得清清楚楚,是三個人在圍攻一個老者。這三人都是兩湖武林中的出名人物,我倒都認得。一個是五雲手萬震山。(狄雲插口道:“啊,是我師伯!”)另一個是陸地神龍言達平。

(狄雲叫道:“是我二師伯,不過我沒見過他老人家。”)第三個人使一口長劍,身手甚是矯捷,那是鐵鎖橫江戚長髮。(狄雲跳了起來,叫道:“是我師父!”)

……鐵骨墨萼梅念笙,是湘中武林名宿,他有三個弟子,大弟子名叫萬震山,二弟子叫言達平,三弟子叫……(狄雲插口道:“丁……丁大哥,你……你說甚麼?”)

他三弟子是戚長髮。當時我聽他自承是梅念笙,這份驚奇,跟你此刻是一模一樣。我親眼看到月夜江邊那場惡鬥,見到方震山師兄弟二人出手的毒辣,只有比你更加震駭。

“梅老先生向我苦笑著搖搖頭,道:‘我的第三徒兒最厲害,搶先冷不防的在我背上插了一劍,老頭兒才逼得跳江逃命。’(狄雲顫聲道:“甚麼?真是我師父先動手?”)我不知說些甚麼話來安慰他才是,心想他師徒四人反目成仇,必有重大之極的原因,我是外人,雖是好奇,卻也不便多問。梅老先生道:‘我在這世上的親人,就這麼三個徒兒。他們想奪我一部劍譜,不惜行刺師父,嘿嘿,乖徒兒。這部劍譜是給他們奪去了,可是沒有劍訣,那又有甚麼用?連城劍法雖然神奇,又怎及得上神照功了?這部神照經,我送了給你,好好的練

。此經若然練成,威力奇大,千萬不可誤傳匪人。”我的神照經,就是這樣來的。

師兄弟三人追殺師父的故事,實際上是整個小說發生的根本點所在。這裡面有連城劍法,有連城訣,還有神照經,事關整個故事和書中武林的走向。

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描述了萬震山做壽,戚長髮帶著狄雲和女兒去拜壽,由此引出整個故事。讀者看了小說第一章之後往往就會發問,他們師兄弟三人為什麼要相互提防和追蹤?這就事關當年的那次追殺及其結果。

丁典講述的故事,是從他自己的角度對整個故事的片斷性揭示,只是引出來這個故事,揭示他的神照經和連城訣是從哪裡來的,但這些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師兄弟三人搶奪到了連城劍法的劍譜,最後誰擁有了它?結果又是什麼?為什麼戚長髮還要來給萬震山拜壽,他的動機是什麼?

這諸多疑問,在丁典的敘述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也就是說,他的闡述只是開了個頭,而遠遠沒有結尾。也正因為如此,這裡由缺失構成了引導,讀者的閱讀興趣反而更加被激發出來了。

上述疑問,需要在後面的敘述中被進一步揭示出來。金庸在第九章《梁山伯、祝英臺》中又深入揭示了這個故事。

金庸擅長分段講故事,在虛引中補全和印證,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2 金庸在這裡把它補完

第九章中,金庸描述了言達平被萬震山打傷以後,狄雲基於報恩的心情,把言達平救到附近的高山之上。就在這裡,狄雲問詢了言達平當年的事情,也由此揭示出丁典講述的故事中所缺損的那一部分。

只聽言達平繼續說道:“我們三個人你不放心我,我不放心你,每天晚上都在一間房睡,這本劍譜,便鎖在一隻鐵盒之中。我們把鐵盒鎖上的鑰匙投入了大江,鐵盒放在房中桌子的抽屜裡,鐵盒上又連著三根小鐵鏈,分系在三人的手上,只要有誰一動,其餘二人便驚覺了。”

狄雲嘆了口氣,道:“這可防備得周密得很。”言達平道:“哪知道還是出了亂子。”狄雲問道:“又出了甚麼亂子?”言達平道:“這一晚我們師兄弟三人在房中睡了一夜,次日清晨,萬震山忽然大叫:‘劍譜呢?劍譜呢?’我一驚跳起,只見放鐵盒的抽屜拉開了沒關上,鐵盒的蓋子也打開了,盒中的劍譜已不翼而飛。我們三人大驚之下,拚命的追尋,卻哪裡還尋得著?這件事太也奇怪,房中的門窗仍是在內由鐵釦扣著,好端端的沒動,因此劍譜定非外人盜去,不是萬師哥,便是戚師弟下的手了。”

狄雲道:“果真如此,何不黑夜中開了門窗,裝作是外人下的手?”言達平嘆了口氣,說道:“我們三人的手腕都是用鐵鏈連著的。悄悄起身去開抽屜,開鐵盒,那是可以的,要走遠去開門開窗,鐵鏈就不夠長了。”狄雲道:“原來如此。那你們怎麼辦?”言達平道:“劍譜得來不易,我們當然不肯就此罷休。三個人你怪我,我怪你,大吵了一場,但誰也說不出甚麼證據,只好分道揚鑣……”

……言達平道:“後來嘛,萬震山忽然要做壽,派了個弟子來請戚長髮到荊州去吃壽酒。當然哪,做壽是假,查探師弟的虛實是真。戚長髮帶了女兒,還有一個傻頭傻腦的弟子叫甚麼狄雲的一塊兒去。酒筵之間,這狄雲和萬家的八個弟子打了起來,露出了三招精妙的劍術,引起了萬震山的疑心……恩公,你說甚麼?”狄雲悽然搖了搖頭。言達平續道:“於是萬震山將戚長髮請到書房中去談論,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翻了臉。戚長髮出手將萬震山刺傷,從此不知所蹤。奇怪,真是奇怪,真奇怪之極了。”

言達平就把當年他們追殺師父梅念笙的過程,以及他們在得到連城劍譜以後的經歷,給詳細說了出來。這段闡述,彌補了丁典因為視角所限而導致不能詳述整個過程的不足,更加向讀者解釋了故事的來龍去脈,也進一步推進了故事的情節。

這裡,金庸就用第二段的內容,把由丁典開啟的這個故事過程給補完了。無疑,這個閱讀過程比較令人享受。讀者從第一段開始就產生的懸念,在這裡也被解開了,他們心中肯定會產生“原來如此”的閱讀感受。在產生這樣的閱讀感受以後,讀者就會進一步期待故事的展開。

金庸擅長分段講故事,在虛引中補全和印證,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3 一個故事分段寫

金庸講故事有很多技巧,在這裡我們總結的是他分段寫故事的技巧。一個故事分段寫,會更加吸引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一個故事一次性地就說清楚了,結果會使讀者在讀完以後就失去追讀興趣。

如果是分兩次甚至多次才把事情講完呢?讀者也會因為第一次講故事留出了懸念,以至於對這個故事產生追讀情緒,同時也使故事本身顯得很有懸念和可讀性。

具體來說,金庸分段寫故事的技巧,其中有缺引、補全和印證三個細節技術需要關注。所謂缺引,說的是在故事講述的前面階段中,會缺少比較重要的部分,由此形成懸念激發讀者的追讀興趣。

在激發出讀者追讀興趣以後,需要補全它們。如果不能及時補全故事,就會產生缺漏感。缺漏感如果長時間內不能得到彌補,就會讓讀者感覺始終存在不足,並且因此產生閱讀虛空的情緒。只有補全才能使讀者的追讀興趣得到滿足,他們才能產生良性閱讀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還需要印證。前後需要呼應和印證。如金庸在第九章中,借言達平的嘴來印證第一章狄雲的經歷。讀者在第一章就產生的“可能是言達平”的懸念,在此通過言達平的嘴得到驗證。這樣會產生前後貫通的聯動感,有利於讀者產生“真是這樣”的閱讀滿足感。

有了上述的缺引、補全和印證,故事講起來就會非常吸引人,也容易讓讀者產生良性的閱讀體驗。所以,金庸分段講故事的敘事技巧,很值得小說創作者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