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从差点饿死在路边的退伍驿卒,到推翻大明王朝的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一生就像是一部传奇电影,在崛起的历程背后,还隐隐透出一丝悲剧色彩。

随着大顺军进京的步伐越来越快,李自成的神情也愈发轻松,因为他知道,万里江山不日便会成为大顺王朝的囊中之物。然而,就像是“墨菲定律”一样,事态往往会朝着最坏的可能性发展。李自成预想到自己锦衣玉食的皇帝生涯,却没想到颠沛流离困顿至死的结局。

甲申年对李自成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黄金椅,坐在金銮殿上俯视苍生。然而,这样的生活他只过了一天。为了这一天,他近二十年的努力竟付诸东流。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崇祯三年,李自成对大明王朝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中。在这一年里,刚刚过了弱冠之年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提拔杨鹤为三边总督,用恩威并施的办法镇压各地的起义军。然而,虽然朱由检采取的方针是有效的,但他却在另一方面变本加厉地加派辽饷,彻底让老百姓寒了心。

各地的农民苦无收成,为了应付朝廷他们不得不卖儿卖女,可却仍无法填满赋税的空洞。每个人的脖子上都被崇祯套上了一条不断勒紧的绳索,除了挣扎之外人们已无路可走。正所谓“是金子到哪都发光的”,李自成是个天才,造反的天才。

放到和平年代,他的“才华”或许会被遮盖,但乱世似乎赋予了李自成尽情发挥的空间,使他就像是口袋中的锥子一样,早晚会锋芒毕露,向这个病态的社会展现出爪牙。在起义之前,李自成本是个任人蹂躏的小角色。驿卒,地位比正规军低得多,在朝廷看来他的存在与一只蝼蚁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加入起义这股浪潮之后,李自成终于不再默默无闻。众所周知,历史上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大多是目不识丁个且骨子里有劣根性的“草头将军”,但李自成明显不一般。就连对大顺王朝嗤之以鼻的清修版《明史》,也认可了李自成的个人能力。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这段出自清朝史官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李自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普天下几十上百支起义队伍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声名赫赫的“闯王”,带着全中原的劳苦大众杀向京城。

不过,不得不说李自成还是有缺点的,他的目光相比于历史上的战略家来看,还是稍显短浅。他并没有意识到,打下京城乃至紫禁城,才是建立大顺王朝的第一个任务,他还有许多硬仗要打,还有许多艰难险阻要面对。

然而,李自成与他的兄弟们都头脑简单地认为,只要杀入了紫禁城,他们的革命工作就已画上了圆满句号。或许,他们自始至终都将“革命”这一任务视作“种庄稼”,只要看到了成果与收获,等待着他们的就是五谷丰登。

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好理解的,打天下的日子就像是春种,既然用了几千天的时间,用脑袋拼出了希望,如今杀掉了皇帝坐拥京城,岂不是来到了收成的好日子吗?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这一悲剧进行了全方位总结,可谓极为中肯: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入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历史上的草根力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大顺军是非常有军纪的一支队伍。不论是“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还是对老百姓秋毫不犯的准则,农民军一向贯彻得很好,当然,这仅限于进京以前。

正因如此,李自成在与包括左良玉在内的多支队伍作战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因为,他们更受老百姓的拥护,比任何队伍都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一切都在“进京”后陡然扭转,李自成队伍竟像换了一副皮一样,向着另一个极端转变,这也让他们失去了辛苦积累起的民心。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早期日日盼望的大顺军,不过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罢了,他们与杀良冒功的劫匪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一开始,闯王打着正义的大旗,对旧臣、贵族、富豪进行了审判,整个京城的老百姓都为之欢呼雀跃。然而,没过几天被拷问的对象就变成了普通居民,这一点在《甲申传信录》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大顺军刚刚来到京城时,与当地的居民迅速打成一片,经常向附近的民众借用锅、灶等生活用品。没过多久,他们借用的对象就从生活用品变成别人家的妻女了。

面对这些刀口舔血的大顺军,老百姓又怎以一句“不借”应付呢?他们只能自认倒霉哭天抢地罢了。

强抢民女、强抢民财的情况发生了一起又一起,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透了这支队伍的本质——劫匪。当一支军队从民心所向变得人人唾骂,他们的末日指日可待。从某种角度来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将这股劫匪剿灭的行为,或许可称得上是一件善举。虽然这件历史插曲是闯王覆灭的首因,但可以想见的是,即便清军没有南下,失去了群众基础的大顺军也很难建立完整的政权。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更何况,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已半个屁股坐在龙椅上的李自成,还有四件大事没有办好,这足以让他并不稳固的江山迅速崩塌,直至覆灭。

首先,吴三桂的队伍是大明王朝的王牌军,他们仍坐镇于山海关,还处于“墙头草”的阶段。当时吴三桂的一家老小都被掐在大顺军手里,可以说,招降吴三桂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然而,李自成却下了一步臭棋,将自己手上的筹码全部抛出,杀掉了吴襄满门。

其次,满人雄踞关外,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不论是打还是讲和,李自成有必要做出部署。毕竟,在解决了明军主力并占据京城之后,普天之下能与大顺军有一战之力的,便只剩下这支盘踞关外的虎狼之师了。然而,李自成似乎并没有做好与清军进行交涉的准备。

再次,南明政府只是“瘦死的骆驼”,但却不容忽视。虽说南明的各藩王正忙于内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组织力量进行北伐,但他们永远是农民军的死敌。所以,李自成即便没有做好南征的准备,也该对南明政府进行施压,防止前朝残余力量对大顺军进行反扑。

最后,农民军虽然有一支“大顺”的旗号,但闯王的王号是不具备任何说服力的。想要在中原站稳脚跟,李自成还差至关重要的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不论是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还是像历代开国皇帝一样搞一出“奉天承运”,这都是非常必要的,可李自成却根本没有考虑这一点。

这四件大事,可以说均比李自成在北京疯狂敛财重要得多。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然而,李自成及其麾下看到的,只是京城之内数之不尽的金银财宝罢了。笔者个人认为,进京之后的李自成,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本性——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无产者。这一点在他征伐天下时并未突显,直到这时我们才能发现他并非“成大业者”,只是个能雄踞一方的流寇罢了。

想清了这一点,终于能理解发生在李自成身上的两件怪事了。

第一,李自成在打到北京城外,拿下整个京城只是时间问题时,他竟向走投无路的崇祯提出了一个建议——分国而王。这足以说明,李自成心目中并无远大的目标,他像水泊梁山的宋江一样,最远大的理想莫过于招安罢了,只是比梁山好汉招安的标准高一些而已;

第二,大顺军在京城盘桓了四十多天,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自成竟没给自己做一套龙袍,完成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而是在即将被清军打退时才想起坐上龙椅过把瘾。显然,这一切行为都与“有预谋的政治活动”无关,更像是小孩玩儿的“骑马打仗”的游戏。

李自成军队就是一伙改头换面的流寇与土匪并无本质区别,不亡才怪

说白了,李自成就是个无意间爬到米缸里的耗子罢了。一个饿了很久的老鼠,在见到身边的米山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将米搬走吃一辈子,而是放开手脚疯狂大吃,当他将米缸吃见底时,想要爬出去已不可能。归根结底,李自成还是少了远见,只是一介草莽罢了。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中国通史》第九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