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消滅了“門閥士族”,對後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大漢都護使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世世代代基本上都是商人,而他擅騎射通文墨有才華,五歲便會對詩,但是後來卻多次考試都沒有通過。後世都傳他是個殺人魔王,但是其實他對中國影響非常深遠,還是寒門子弟的恩人。

但是他確是一個推倒唐朝後期政權的起義軍的領頭人,也是一個反抗腐敗朝廷的英雄,但同時也令人害怕,因為他殘暴。就像秦始皇一樣,讓人愛,又讓人恨。所以黃巢大概和秦始皇是同一種人。

黃巢起義的背景是著名的“牛李黨爭”,當時黃巢起義軍避開中原地區,轉戰南邊,隨後攻克並且控制了大部分嶺南地區。準備好之後就放出大話要率領大軍直奔長安,並且推倒唐朝政權,根據史料記載,黃巢第一次進攻長安的時候,就對當地的無辜百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他下令洗城,到處一片黑暗,血流成河,殺戮無盡。第二次攻入長安的時候,他為了發洩,進行了更可怕的屠殺。儘管有些記載他是“殺人魔王”的歷史有誇大的成分,不過黃巢殘暴的事實不可否認。

黃巢殘暴不仁,其起義軍的暴行也慘無人道,即便如此,黃巢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我們不可能抹殺的一份貢獻。黃巢起義是一場很成功和偉大的起義活動,有些做法是不對,甚至不可忘記,但是我們也應該給出客觀又公正的評價。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不公平的的專制制度——門閥士族被黃巢的起義軍完全破壞,此舉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極大的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魏國提出了“九品中正制”,這為門閥士族提供了一片樂土,從那以來門閥士族幾乎壟斷了朝廷上所有的重要官職。門閥士族的勢力本來就非常強大,再加上如此不公的制度,使門閥弟子的地位到達了一個高度。比如說東晉時期的司馬家族,王氏家族,隋唐時期的唐家,都是官僚門閥的標籤。

但是隨著科舉制度出現了,門閥士族壟斷700餘年的局面才轉好一點,寒門弟子才漸漸進入朝廷為官,不過核心仍然是門閥子弟。直到黃巢起義,打破了這樣的局面,經過黃巢的一番整治,門閥家族已經被清除的差不多了。在宋朝,終於將中國古代歷史文明發揚光大,結束了官僚子弟為天的局面,這一舉動對中國整個歷史都是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寒門子弟的恩人了。



左痞子老五


(黃巢起義,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很感謝題主!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很喜歡黃巢的這首《不第後賦菊》,這落第秀才由於社會不公,對統治階級、對士族殺氣騰天。他的人格魅力和過人膽識最終使他成為這次大起義的總領袖,由他領導的這場大起義沉重的打擊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為社會由分裂向統一過渡準備了條件,從而推動了歷史繼續向前發展。

今天我們不說別的,只說黃巢殺光門閥士族,對歷史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有利有弊,利大於弊!

先來說二個例子:

一、隋朝楊廣拚死要遠征朝鮮,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要削弱甚至殺光士族,他深切的認識到了士族的危害 ,因此,就是賠上自己的性命、自己的江山也要去三徵朝鮮。

二、作為士族的孔丘家族,為了家族利益,無國家、無民族、無骨氣、無忠義,幾千年來屹立不倒。

(南北朝士族的幸福生活)

士族作為士族,代表的是家族利益。它具有以下特點:

1、和皇權、政權對立,維護家族利益,使政令不達,施政艱難。無法進行中央集權。

2、圈田霸地,作奸犯科,魚肉百姓,致使民不聊生。

3、他們佔有絕對的社會資源,生活腐敗, 大多驕侈淫逸。

4、士族佔有並壟斷文化資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無法實行科舉從下層選擇人才。階層分明

但是由於黃巢殺光士族,中產階層突然消亡,在後來的外族入侵中,缺少了中堅力量而生靈塗炭,就是當時付出的代價。

結論:黃巢殺光門閥士族,對歷史的發展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促進了社會進步。但當時產生了一定陣痛!


淡忘憶


問題:黃巢殺光門閥士族,對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我是斜陽幾度,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嚴格來說,在唐代科舉制度發展和安史之亂的打擊下,自西漢以來發展壯大的門閥士族到唐末之時就已經日薄西山。雖然還有一定的勢力,隨著黃巢起義的最後一擊和隨後的白馬之禍。門閥士族也都煙消雲散,再也沒有左右歷史發展的能力了。

門閥士族勢力的消失,對於此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標誌著中國作為一個整體脫離了像南北朝那樣長時間分裂的局面。以後再也沒有那個政治勢力能夠長時間的分裂割據,中國大一統王朝避免了長期分裂。

門閥士族壯大於東漢初年。按門第高低、勢力大小,有權得到一部分國民作為自己的領民部曲,分割了一部分國家稅賦作為自己的私家稅賦。除了沒有自己的采邑封地以外,他們已經形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領主了。門閥士族對於家族利益的效忠遠遠忠於國家利益。可以這麼描述,東漢之後直到唐初,誰能取得門閥勢力的支持,誰都能取得皇位。而且,門閥士族都有自己的部曲和武裝,一旦天下變亂就成為割據一方的禍亂之源。東漢末年到隋代建立的四百年割據局面,跟門閥士族有很大的關係。東晉建立之時,“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已經說明當時頂級的門閥士族勢力能夠左右皇位的穩定。

世家門閥消失和科舉制度興起,標誌著庶族勢力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才被髮掘,文化繁榮。

門閥勢力消失,代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平民士子應舉,從而能夠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封建皇朝的統治基礎更加的穩固。門閥勢力的消失和印刷術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大批書籍流入普通讀書人的家庭,底層百姓也有收到教育的機會,而不再是門閥勢力的專屬權力。大批底層讀書人的出現,也促使了兩宋文化的繁榮。

綜述,門閥士族勢力的消亡使得古代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再也沒有從內部分裂的基礎。而且擴大了皇權的統治基礎,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