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風波:6000億注射劑市場大洗牌,一致性評價≠一次性評價!

從根本上來說,注射型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往前推進,意味著質量、療效不達標的產品將會逐步退出市場。越來越多的注射劑將完成一致性評價的工作,且被納入到集採範圍之列。而相較於化藥來說更高的技術門檻、更嚴格的質量要求以及更全面的質量監管,決定了注射劑的一致性評價不會,也不可能成為一次性評價。

沒有人能提前預測到,一次常規的境外生產現場核查,“引爆”了一個當紅的進口廠家的原研注射劑品種,進而又讓國內高達6000億元的化藥注射劑市場,風雲突變。

2020年3月2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佈公告,稱即日起暫停進口、銷售和使用新基公司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原因為在藥品境外生產現場檢查中,發現該產品部分關鍵生產設施不符合我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由於新基公司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是第二輪帶量採購的中標品種,涉及北京、天津、浙江等10個供應地區,藥監局進口“禁令”一出,聯合採購辦公室相應做出迅速調整。25日晚間,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發佈公告表示,宣佈取消新基公司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中選資格,並按照規則啟動替補程序,由具備資質的其他中選企業供應原Celgene Corporation供藥省份,確保相關地區的藥品供應。

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通知,以及各方隨之而來的迅速應對,無疑釋放出了關鍵信息:藥品質量直接關係人民健康,無論外資或內資,原研藥或仿製藥,境外或境內生產,都要強化質量意識、切實負責起質量責任,在質量問題上沒有例外,不存在“超國民待遇”。

而同樣的事情往往有不同的解讀。有樂觀者認為:原研產品出了問題不怕,因為還有通過了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國產品種。後續發生的事實也的確如此:3月27日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公告顯示,石藥歐意和江蘇恆瑞已確認替補新基供應的省份。

但也有悲觀者認為:原研產品質量尚不能保證,向來靠低價和原研產品搶市場的國內品種又如何能自信滿滿的確保質量一定能穩定可控?進展許久的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又如何能夠保證不是“一次性評價”?

等等質疑之聲,不絕於耳。恰如南美洲熱帶雨林中扇動翅膀的那隻蝴蝶,引發的兩週之後美國德州的龍捲風:注射劑一致性評價不斷進展的當下,高達6000億的注射劑市場將如何改變?“一致性評價”與“一次性評價”的輿論爭端中,怎樣做,才能重拾社會對於國產品種質量的信心?

01 關鍵政策發佈在即:一致性評價≠一次性評價

化藥注射劑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市場?米內網的數字顯示,2018年化藥注射劑在國內市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中國城市零售藥店終端)的用藥規模,是6264.04億元。中康CMH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注射劑用藥規模總共為7577億元,其中化藥注射劑佔據了72%的份額。

簡而言之,化藥注射劑本身就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的開展,屢屢在中辦國辦、藥監局、CDE等各個層級的部門文件中所出現的原因。從2017年10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中“對已上市藥品注射劑劑型再評價,力爭用5至10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的頂層設計描述,到2017年12月份CDE公開徵求《已上市化學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再到2019年3月CDE首次發佈242個注射劑參比製劑,能夠看到儘管囿於各種原因進展稍顯緩慢,但關於仿製藥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動作卻始終在往前推進,方向從未有過變化。

2019年10月5日,NMPA發佈《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和《已上市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徵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技術和申報細節。而據E藥經理人從行業中獲得的消息,目前該文件已經在內部討論,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即會推出關於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正式文件。

毫無疑問的是,政策層面的全力支持將會是國內企業陸續上馬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重要源動力。關於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的正式出臺,也將意味著這一工作在政策層面將有巨大推進,但同時其也意味著,注射劑一致性評價也將面臨更為嚴格的外在要求。

舉例來說,當前的徵求意見稿涉及的方面實際上已經非常全面,例如對於參比製劑的要求,對於處方工藝技術、原輔包質量控制技術、質量研究與控制技術、穩定性研究技術的要求,對於特殊注射劑、改規格注射劑等如何進行一致性評價的要求,等等。尤其是相較於2017版徵求意見稿的變化,包材相容性研究、致變突變雜質研究、包裝系統密封性研究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實際上都成為了企業在進行注射劑一致性評價時必須攻克的“難點”,企業想要完成注射劑的一致性評價,勢必要對於原研產品或參比製劑進行徹底、完整的研究,從而真正達到質量與療效的一致。

此外,由於注射劑直接注射進入體內,安全性至關重要。在取消藥品GMP認證發證的情況下,如何加強藥品GMP質量監管也成為關注重點。今年最新修訂的《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中指出,取消GMP認證發證後,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仍然是藥品生產活動的基本遵循和監督管理的依據,藥品監管部門將切實加強上市後的動態監管,由五年一次的認證檢查,改為隨時對GMP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企業的合規性,對企業持續符合GMP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集採政策日趨完善,企業把好質量“生命線”

值得注意的是,為確保“一致性評價≠一次性評價”,以及隨著對一致性評價的深刻認識,尤其是帶量採購試點擴圍推向全國後,國家集採招標部門為保證中選藥品的供應和質量,在相關政策上也做了調整和完善。

如2019年8月15日,第二輪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擴圍通氣會上,聯採辦的代表便表示,企業需要明確說明原料藥的來源,保證原料藥的供應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證產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會後會調查產能,並根據企業申報的產能調整採購量。此外,全國擴圍中完善中選規則,引導企業有序競爭,增加中選企業數量,避免供應風險、壟斷風險。

在結果執行中,相關部門也採取有力措施保障中選藥品的質量:督促中選企業落實藥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原輔料質量控制,嚴控源頭質量風險,嚴格按批准的處方工藝組織生產,加快藥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加強對中選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質量監管,提高抽檢頻次,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加大違法違規企業追責力度。

有化藥注射劑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也向E藥經理人表示,目前在各個地方,藥監部門對於已經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進入國家和地方集採的品種,都是作為重點監控對象來管理的。“也就是說,同樣是注射劑,其他品種不一定每年都要查的,但我們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是每年必須要查的,既要常規檢查,還有結合各種行動的飛行檢查,怕的就是出現質量問題。”

由此可見,政策的扶持,加上過評的高門檻,以及來自監管機構的高要求,三重保障之下實際上已經足以確保通過一致性評價的注射劑產品,在質量、療效上都是一致且可控的。而對於行業普遍擔心的降價引發的利潤過低不利於質量保證的問題,事實上如今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當前的局勢已經十分清楚:質量才是真正的生命線。

“比如說沒有人會因為中標的價格低了就去變更自己的工藝。”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尚且不說原料藥更換、工藝更換都屬於關鍵變更,在當前原輔料關聯審評以及GMP要求的背景下都需要進行嚴格的報備,即便是按照公司本身的要求,也是都要按照嚴格的流程去申報或者備案。

完成注射劑一致性評價需要前期研究、註冊、生產三個環節共同發力。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核心在於產品設計,包括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措施設計,研發階段設計得科學,商業化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會水到渠成。同時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應用質量風險管理的要求,使得風險管理融入至設計中,以確保準確地識別潛在的質量風險源,再根據風險源的風險大小制定合適的控制措施與策略。這樣做的一個直接的結果是企業成本較高,但減少了上市後或者上市期間帶來的風險、變更成本。

前期研究工作紮實,註冊部門在收到藥監局審評“缺陷答覆”時才能保持鎮定,一次性答覆成功,這也意味著企業審評審批會更高效。

注射劑生產環節重要性不容忽視,研發部門完成工藝開發和質量研究後,質量部門會一起參與到工藝開發報告、質量標準,分析方法等資料的審核,通過這些審核來確定生產場地的匹配性,還需要對供應商的質量體系有一個確認,使他所供應的物料能夠保證持續的符合相關標準要求。而在技術轉移實施的過程當中,就需要把工作列表做詳細,以減少工作失誤。

毫無疑問的一點是,隨著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工作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注射劑將完成一致性評價的工作,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被納入到集採範圍之中。但是,究竟是誰能夠在市場中勝出,誰去瓜分6000億之多的巨大市場,誰又以讓行業大跌眼鏡的低價在集採中中標……這些問題實際上都不會是頂層制度和社會所關係的話題。政策的終極目的在於,最終要應用到病人身上的這支藥,質量是否足夠過關,療效是否足夠有用,安全性是否能得到肯定的保障,以及百姓最終能否有能力支付。

而在當前國家集採已經進行多輪、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已經順利開展的情況下,相信這樣的願景並不會太過遙遠。從根本上來說,注射型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往前推進,意味著質量、療效不達標的產品將會逐步退出市場。而相較於化藥來說更高的技術門檻、更嚴格的質量要求以及更全面的質量監管,決定了注射劑的一致性評價不會,也不可能成為一次性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