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鑄造的十二銅人去哪裡了?

楊康小王爺


秦始皇確實鑄造了十二個巨型的銅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意思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天下的兵器收繳上來,鑄造成大鐘架和十二座巨大的銅人。古代稱銅為金,所以金人其實是銅人,這些銅人就放置在阿房宮的前面。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銅人,這些銅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漢書》中記載:

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意思是說,秦始皇二十六年,在臨洮地區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的巨人,都穿著少數民族的服裝。所以秦始皇照著這些巨人的樣子鑄造了十二個銅人,而且這些銅人應該都是跪坐的樣子。

到了漢代,這些銅人被搬到了長樂宮大夏殿的前面。王莽時期,王莽曾夢到有五隻銅人站起來。他想到銅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字樣,就命人把夢中站起來那五隻銅人身上的字給鑿掉了。

到了東漢末年。董卓在諸侯聯軍的討伐下,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就打起了這些銅人的主意。《三國志》記載:

悉椎破銅人、鍾鐻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

意思是說董卓把銅人和銅鐘架毀掉,鑄銅錢用了。《後漢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而且明確說了,董卓毀掉的就是秦始皇鑄造的銅人。還說秦始皇因為臨洮出現巨人而鑄造銅人,現在又被臨洮人董卓毀掉,不論鑄造銅人還是毀掉銅人都屬於殘暴的行為。

到這裡應該很清楚了,銅人被董卓毀掉了,但是還沒完,董卓可能沒有把十二隻銅人全部毀掉,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還沒來得及就被呂布殺了,也許是銅人太大了,不用全部毀掉就夠用了,總之留下幾個。因為到魏明帝曹睿的時候,長安還有銅人。《晉書》記載:

魏明帝青龍中,盛修宮室,西取長安金狄,承露盤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

金狄就是銅人,因為前面說過,銅人都穿狄服。這裡的意思是說曹睿在洛陽大修宮殿,想把長安的倖存下來的銅人和盛露盤運到洛陽去,這個盛露盤是漢武帝鑄造的仙人盛露盤。結果這些大傢伙都太重了,盛露盤在半路上摔壞了,響聲傳出數十里,而銅人竟然流出來眼淚。曹睿也沒辦法,只得把銅人留在了霸城這個地方。霸城距離現在的西安不遠,那裡還曾有過叫做銅人原的地名,據說就是當年銅人留下的地方。

關於董卓留下了幾隻銅人,有兩種說法。主流的說法是兩隻,這兩隻銅人在後趙時期,被石虎運到了鄴城,到前秦時又被苻堅搬回長安銷燬。

另一說法是董卓毀掉了九隻銅人,留下了三隻。所以後來被石虎和苻堅搬來搬去的也是三隻。只是最後苻堅毀掉的是兩隻,另外一隻被憤怒的老百姓給推倒了陝北的黃河裡。後來還有人見過銅人的頭露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曹睿當年因為沒能把銅人運到洛陽去,就自己鑄造了兩個銅翁仲(銅人像),如《晉書》記載他:

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置之司馬門外。

而後來無論被苻堅毀掉的,還是被推到河裡的,都是曹睿鑄造的銅翁仲,而不是秦始皇鑄造的銅人。那些曹睿沒能搬走的銅人很可能還躺在銅人原的地下。


留史君


秦始皇為了鞏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除了在原來的機構上建立完善、嚴密的統治機構以及官僚制度以外,還採取了一序列特別的措施,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當然還有焚書坑儒,其中還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了十二個重達千石的大銅人,並立於咸陽。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勞民傷財鑄造十二個銅人呢?


防止民間造反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他一直在憂慮如何讓國家長治久安,他自稱始皇帝,希望能實現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的宏偉願望。


要知道想坐穩天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防止他們趁機武力奪權。



關於這一點有這一的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的陪同下,興致勃勃的觀看各種表演,忽然見到一群殺氣騰騰的武士在臺上表演,這一下觸動了秦始皇那敏感的神經,之後他寢食難安。


恰巧沒隔多久,有官員來彙報說,潼關一個農民在當地見到了12個巨人,而且不久那裡就流傳起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也好了很多,於是藉助天意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徵集民間的藝人,鑄成12個銅人。


用來驅邪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象大變,並且伴有妖魔鬼神在作怪,令他非常驚恐害怕,忽然有一個仙人來到他的面前,為他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後,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經過成全國各地徵調而來的能工巧匠們艱苦卓絕的奮戰,在當時的都城咸陽的皇宮前,屹立起了12尊銅器鑄造的大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之為金人。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之前,三十斤叫鈞,四鈞為一石,千石就是12萬斤,恰好又是12個,12這個數字在古代代表的含義除了天下一統外,還有千秋萬代的寓意,因此,秦始皇下令鑄造銅人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出於政治上的安定,希望清朝千秋萬代。


但到現在,我們已無法再看到這12尊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有人認為被項羽燒燬了

當年,楚霸王項羽在攻克咸陽後,火燒阿房宮,連同象徵著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但這件事已經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不準確的,因為通過對近2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進行勘察,只發現了幾處火燒土的痕跡,所以,項羽究竟燒沒燒還有很大的爭議。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阿房宮當時並沒有完全建成,項羽只是燒了建成的幾座宮殿。


還有人認為是董卓把銅人熔了鑄成錢幣

在東漢末年,董卓率兵攻打咸陽,便將這其中的10個銅人進行了銷燬,然後融化鑄成了銅錢,到了南北朝時期,又有人將剩下的兩尊銅人運到了螂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後,又把這兩尊銅人運回咸陽銷燬,至此,存世約600年的12個銅人全部被銷燬了。


隨秦始皇陪葬了

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說法,這12個銅人並沒有被銷燬,由於這些銅人是秦始皇的摯愛,隨著秦始皇的駕崩,它們連同其他的精美珍品也隨著秦始皇全部被帶入皇陵中,當做陪葬品了。



現在由於技術原因,皇陵發掘工作不得不推遲,至於12個銅人是不是在裡面,還得皇陵被髮掘的那一天。









遺產君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從這裡我們知道,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不但下令將六國的貴族遷徙到了咸陽以及邊遠的巴蜀等地,還把全國的兵器一股腦兒地收繳起來,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將它們立於咸陽的宮中。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銅人?這些銅人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為何要鑄造這12個銅人,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傳說秦始皇曾做了一個白日夢,夢中天象鉅變,日月無光,黑暗霎那間籠罩了大地,妖魔鬼怪紛紛逃出生天,百姓們驚恐萬狀,避之不及。正當始皇束手無策之時,突然一道金光閃過,一位鶴髮童顏的仙道翩然立於始皇面前,叮囑他務必快速鑄造12個銅人,方可安定天下,拯救黎民。

夢醒後,始皇遂下令收繳全國青銅兵器,融化後鑄成了12個高大威猛的銅人,安置在咸陽宮內。

其二,有一次,始皇率文武百官觀看民間雜耍演出,期間忽然衝上來一隊手持兵器,滿臉殺氣的武士,在始皇面前極盡表演執戈廝殺的場景。這一幕深深地讓始皇憂慮,朝廷對兵器的管理不夠嚴格,如果任由這些兵器在民間氾濫,終究會殃及他的統治。

其後,始皇又聽到大臣報告,民間流傳一首民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這個“渠”字,在古代含有“大”的意思,去掉一橫後,變成了“人”字,似乎在提醒始皇,多多鑄造青銅人,方可以消災避禍,穩固江山。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最有可能是,始皇之所以鑄12銅人,其根本的目的是藉此將民間的兵器收繳,不給百姓和六國貴族造反的機會。於是他假借夢境,或者假託民謠,以達到他穩定統治的政治目的。

(咸陽宮中的十二金人)

那麼,這些銅人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據史籍記載,這些銅人均著狄人服裝,胸部鐫刻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這樣的銘文。它們都出自於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本就對中國的文字統一居功至偉,其書法自然是精美絕倫了。

12個銅人的高矮不一,輕重各異。《史記·索隱》記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鍾小者高三長,皆千石也。”“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綜合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12個銅人體型巨大,最高的超過了13米,最矮的也有近8米,重量則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噸。

那麼,始皇帝為什麼就不多不少只鑄造了12個銅人呢?

因為“12”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很有獨特的寓意。古人曾把大地分成12地支,也曾把整個世界分成四面八方,加起來也正好是十二。另外,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也恰好是12個月等等。在始皇的眼裡,12就代表著天下,代表著整個大地,鑄造12個銅人,自然就表示一統天下,四海臣服。

(西楚霸王項羽)

這些銅人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12銅人鑄造完成後,曾被安放在阿房宮的宮門外,至今還有“銅人原”這樣的地名。公元前206年,秦國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此後,這12個銅人也隨著秦王朝的覆亡,開始了其輾轉坎坷的命運。

王莽篡漢自立新朝後,曾夢見銅人暗自流淚,醒來後的他十分厭惡這些銅人,於是命人將銅人胸前的銘文除去,讓12銅人慘遭蹂躪。

不過,王莽還不算過分,最多也是厭惡這些個銅人,並沒有銷燬它們的打算。

據《史記正義》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符堅又徒之長安而毀之。”

這裡邊提到了三個人,一個是董卓,他曾挾持漢獻帝下旨,將10個銅人毀壞後鑄成銅錢,只剩下其中的兩個。魏明帝曹叡打算將餘下的兩個銅人運到洛陽,但運至霸城後,終因太過沉重而無法實現。

後來,殘暴荒淫的後趙皇帝石虎也惦記過銅人,將僅存的兩個銅人運到自己的都城鄴城。最後,這兩個歷盡磨難的銅人被苻堅帶到了長安,並將它們銷燬了。

不過,在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還有另一個說法,“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鄴宮,符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符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如果按照酈道元的考證,那麼,這12個銅人其實並非全部被毀,其中有一個被推進了黃河之中,具體的位置大概在今三門峽市的黃河渡口邊。相信隨著我國考古的深入發掘。這碩果僅存的秦始皇銅人,終究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