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寒凉夜,皆是思妇音——品李白《子夜吴歌》中透露的思妇之声

李白是唐代时期负有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谪仙人,始终在儒道文化中探索,寻求出路,与此内心中也是极为矛盾的。李白诗歌内在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善于向民歌学习,汲取营养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精品。这首《子夜吴歌》就是李白诗歌中较为典型的,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一个范例。

一片寒凉夜,皆是思妇音——品李白《子夜吴歌》中透露的思妇之声

从《子夜吴歌》中的色彩和声音来窥探诗歌中主人公的心声,以及对于诗歌情感的体会,达到某种读者——诗歌——作者这样一种关系间的情感共鸣,这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标准,也正是文学作品高于生活本的因素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通过细读诗歌内容,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窥见一斑,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少见关注到底层百姓的生活的作品,这个诗歌中直给的信息中,交代了社会并不安稳,连年征战的社会环境。然而诗人从另外一个视角切入,将自己的目光投入到一群并没有参加战争的劳动群体——思妇,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形象,往往也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出现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观察角度,及人们不同的情感切入点。全诗贯穿一个最为明显的主题,那就是女性对连年在外征战的男子的思念。无论是对于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于女子们的活动,甚至于最后的发问,这也许将这种情感推至到了高潮,从这一句女性的发问中,也可以看到对当时社会,抑或对统治者痛恨的批判。

一片寒凉夜,皆是思妇音——品李白《子夜吴歌》中透露的思妇之声

《子夜吴歌》这六句诗蕴含着女子绵绵无限的思念,并且处处隐藏着这样的情感。一片月色,把长安城照得如同白昼,柝柝的捣衣声随着秋风传来,由于“万户”,这声音或远或近,但这是一群人的集体活动,也说明参加兵役的人也同样如此。这样一派寒凉的月色下,其实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而月亮的出现可能更会引起彼此的想念。“万户捣衣声”一句是女子们的活动,而这一特定的活动,正是与后面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她们为谁捣衣,人又在何处,而“玉关情”给出了答案,那正是所思念的人征战之地。这一群妇女就是为她们所思念的人在捣衣,这特定环境下的活动确是女子对于男子另一种思念形式。从外在的环境到女性自身的活动,都隐含着借助外在的客观事物传递对男子的思念。

一片寒凉夜,皆是思妇音——品李白《子夜吴歌》中透露的思妇之声

诗歌的情感主线是一以贯之的,并没有中断。反而使得女子的思念之情更加的浓烈,似乎充斥着整个生活的空间之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两句无疑从这一点上说明了女性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与感受。女性敏感的内心与秋风产生了某种微妙奇特的联系,秋风吹不尽的是什么?这风紧紧地包围着自己,吹不尽的正是女子内心中对于男子无限浓浓的想念。在这个古代诗歌中极为特殊的季节,还存有寒凉和愁怨的意味。前面表述已经关注到女性最后这一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深处发问,女子们在想何时能够结束战争,男子们能够回来,与他们相见,使自己能够摆脱这深深的思念,痛苦的哀怨,使自己与心爱的良人享受良辰美景,这一句的发问也将情感推到了极致,其实女子们也想得到一个结果,良人才能从远征中解脱出来,给自己一个心中宽慰的答案,还自己一个圆满的幸福生活。但实际上,这是一群无奈的,接近于悲哀的命运的哀痛者。

李白这首《子夜吴歌》以简短的六句三十个字真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于远征男子的思念,最伟大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就在于用极为简短的语言和生活中细微的情节描绘来达成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共鸣。而这首诗正是以明月沟通了彼此的思念,捣衣砧声排解女子的思念之苦,秋风萦绕,解不掉心中的牵挂,一句内心深处,触动灵魂的发问,是这一群人的集体哀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