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通西域和鄭和下西洋哪個意義和價值更大?為什麼?

煙郭說歷史


比較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我認為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要大過鄭和下西洋。

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俘,又被拘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此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遭遇匈奴圍堵,穿越沙漠戈壁,跨越蔥林雪山,歷經艱險,出發時的100多人,在回到長安時,只有張騫、隨從堂邑父,及他的匈奴妻子三人。雖未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但瞭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封“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遊說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友好關係,各國開始派使團出使漢朝。由此,漢朝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通過張騫出使西域,從敦煌,經玉門關、新疆,至中亞、西亞,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暢通無阻。把西漢與中亞各國聯繫起來,促進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核桃,葡萄,石榴,蠶豆等植物傳入中國,坎兒井、蠶絲、冶鐵術等也傳入了西域各國。

張騫“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後世

再看鄭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據說有二:一為尋找建文帝,二為宣揚大明威德。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雖然也有一些積極意義,比如拓展朝貢體系,開拓海外貿易,促進國內生產,促進對外界的瞭解。但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禁止民間商船跟隨,忽視經濟利益,長期厚往薄來,說白了就是賠錢賺吆喝,由此引發財政危機。鄭和之後,明朝逐漸禁海,也逐漸喪失了海上的優勢地位。

張騫和鄭和,他們對國家和東西方文化交流,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漢武帝雄才偉略,社會蒸蒸日上。仁宗、宣宗二帝在閱歷及個人能力上遠遜於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會的穩定,他們無力也無心向外拓展,以守成為主,社會暮色漸重。

所以決定了他們的結果不同


德鄰君


雖然張騫通西域與鄭和下西洋都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對外交流的大事,但相對來說,個人認為還是張騫通西域的意義與價值更大,反觀鄭和下西洋,雖然看上去相當的雄壯,但說白了很大程度上屬於在賠本賺吆喝,能夠造成的影響也就是宣揚了明朝當時強大的實力,除此之外再沒其他的實際價值,而且對明朝的元氣造成了很大的損耗。

張騫通西域的規模雖說遠沒有鄭和下西洋那麼雄壯豪邁,而且與風光體面出海的鄭和船隊相比,當年的張騫等人受盡了辛苦,而且隊伍也相當磕磣寒酸,但張騫通西域帶來的影響價值,是鄭和下西洋遠不能相比的,這種實際價值直到今天仍舊存在。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產生的影響張騫通西域都做到了,而張騫通西域帶來的價值鄭和下西洋就難比了。

首先對比一下兩者的意義:

張騫通西域的本意是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圍攻匈奴,解除漢朝北部的隱患,雖然一開始的目的是軍事方面,但結果產生的影響早就遠遠超過。張騫通西域以後,絲綢之路得以貫通,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發頻繁,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融合。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而關於其本意眾說紛紜,既有尋找建文帝的說法,也有宣揚威德的說法。雖然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也像張騫通西域那樣促進了文化交流,但無論是交流的領域還是持續的事件方面,都很難與張騫通西域相比。

其次對比一下兩者的實際價值:

張騫通西域以後,絲綢之路貫通,來自西域的音樂、舞蹈、諸多的農產品都傳入了中原,而中原的冶鐵術、絲綢等也傳播到西域和更遠的地方,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文化交流從此密切起來持續至今。更重要的是,張騫通西域使得漢朝在天山南北的威望得以建立,為之後設立西域都護府,將之納入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鄭和下西洋,實際上的支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先後其次下西洋耗損巨大,雖然推動了所謂的朝貢貿易,然而中原歷來朝貢貿易都是薄來厚予,完全是在做虧本買賣。鄭和下西洋非但沒有給明朝帶來多少實質上的收益,反而使得明初時期的財力壓力陡增,最終也不得不終止,而後曾遠揚海外的中土船隊,也逐漸淡出。

對兩者進行總結:

無論是張騫通西域,還是鄭和下西洋,在中外交流史上都是非常重要,足以彪炳千秋的大事,但兩者最終產生的影響與帶來的實際意義還是相差甚遠。張騫通西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其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拓,所以使得鑿通西域以後的絲綢之路得以興盛千年,而漢朝乃至後世帶來的利益都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

而鄭和下西洋,則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與榮譽意義,其本身的目的就帶著濃重的炫耀色彩,當時的明朝的確富有強悍,但這種大規模的基本無收益的吆喝活動,很難持久。如果鄭和下西洋當時真得是為了進行貿易,確實能夠促進經濟文化上的持續性交流,那麼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價值就遠不止於此了,那才足夠與張騫通西域相比。


澹奕


要說意義和價值,當推張騫通西域。

首先,我們看一下難度。張騫、鄭和他們二人一個出使西域,一個下達西洋,但是難度絕對不一樣!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西漢對西域的情形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就像人類剛開始登陸月球一樣,每走一步都是突破;鄭和下西洋則不同,在鄭和遠洋航行前,我們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已開通。早在南宋時期,我國的商船就已經去過波斯灣附近的阿拉伯國家。

其次,意義不同。張騫兩次次出使西域,加上了西漢王朝與西域諸國、中亞國家等的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而鄭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炫耀國威,順便交流。而隨之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的逐漸強大,像鄭和下西洋這種壯舉再也沒有發生過,取而代之的確是閉關鎖國、愚昧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