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無往而不勝也

“知”“行”合一,無往而不勝也

論語•季氏第十六》記載的孔子關於“”的觀點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孟子•盡心上》記載:“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是對孔子“生而知之”觀點的繼承。

良能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這裡的“”不是指具體的知識,是指人心所本有的上述道德法則。

這種“”是先於實踐而存在的,“”是“”的依據,“”是“”的結果。因此,“”在“”先。

這種“”在“”先的觀念並非輕視“”,而是強調在“”的指導下,身體力“”的重要性。

朱子語類》記載:“

知與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是朱熹用“眼”和“腳”的關係來比喻“”與“”,表達了“”“”並舉,認知與實踐並重的觀點。

傳習錄》記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這裡“”是指良知,“”是指人的實踐,“”與“”的合一,既不是以“”來吞併“”,認為“

”便是“”;也不是以“”來吞併“”,認為“”便是“”。

“知”“行”合一,無往而不勝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