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的“評級”和“報告”,你都知道哪些?

區塊鏈行業的“評級”和“報告”,你都知道哪些?

最近發現,很多通證化改造的項目熱衷於請各種機構給自己去做“評級”,出各種“報告”來佐證自己的業務良性、健康。主動尋求第三方機構的評價不能說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我們放到區塊鏈技術本身來看,這樣做是不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值得討論。

傳統公司

還是先類比傳統公司,傳統公司架構下,當公司上市、成為一個“公眾公司”時,就必須要按法律的要求披露關於公司經營的(幾乎)一切,以免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股東的利益受損。通常來講,這個工作不是公司自身來完成的,而必須引入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的背書才可以讓公眾相信這些報告和數據是真實有效的,基於法律要求和利益導向差異,幾方聯合作假的情況幾乎很難做到。(但當然不是完全沒有,不然審計界的“五大”是怎麼變成“四大”的?)

傳統公司的經營和運營是在一個不透明的狀況下發生的,信息不可能做到有效、及時的披露,只有定期審計並加以背書,才可以讓公眾瞭解到這個公司的經營狀況,並基於此做出投資決策。

區塊鏈世界

而在區塊鏈世界,這個邏輯變了,基於區塊鏈的業務往來都會在鏈上有所體現。如果忽略技術上的門檻,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鏈上的數據來間接判斷項目的實際運營狀況。如果我們從區塊鏈技術本身看,數據公開其實是實現區塊鏈可信架構“副產品”——為驗證數據,必須公開數據。但這個副產品卻帶來了一個極大的改變,其意義甚至超越了區塊鏈提供的價值網絡本身。

區塊鏈世界,不會再存在中心化的審計機構來背書企業的經營數據,因為數據已經被公開了,也不再可能通過隱瞞某些數據來對經營狀況進行“美化”,因為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數據,都可以佐證其運營狀況的真實性。

當然,人性是不可預測的,項目本身也可以選擇某些業務數據不上鍊,故意製造信息不對稱。但如果我們假定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那麼公眾顯然更願意選擇披露更完整的項目來參與,而是否做到了充分披露,這應該是由鏈上的評級、審計機構來通過算法評估的。

區塊鏈時代的評級機構

說回區塊鏈時代的評級機構,我認為不應當與傳統金融領域的評級、審計對標——數據源和需求變了。區塊鏈時代的評級機構,可能會更像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基於數據分析,給出客觀結論,如果有需要,再輔以主觀評定。而每個項目將來也會提供類似於 Pub/Sub 的接口,把數據暴露給相關各方,以替代在傳統世界中公眾公司進行信息披露的義務。

當然,我們知道,現在有一些評級機構是從主觀層面對項目的可行性、履約能力進行分析,來幫助公眾識別更具可實施性的項目,這是沒問題的。但我們仍然認為,主觀評價應當是在客觀數據的支撐之下做出的,而目前很多評級更多的是抓取一些代碼提交情況、交易情況就當成了客觀數據,這是遠遠不夠的,評級應該是建立在項目方主動、完全、實時公開數據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主動公開數據,就尋求評級、背書的做法,在以“共識”、“可信”為基礎價值觀的區塊鏈世界無異於掩耳盜鈴。

未來很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是:當一個項目願意以區塊鏈技術驅動,就首先要提供對外的接口來提供結構化、實時的數據輸出,而評級、審計機構通過拿到的數據,在其各自擅長的領域和角度做出分析,提供給大眾作為參與項目的依據。而基於數據的結構化和完全透明,大部分客觀審計工作甚至可以由 AI 來完成,而不用像現在一樣必須僱(ya)傭(zha)一群畢業生去客戶那裡抽憑證、盤點庫存。

變革與機遇

ENChain 為此做了一個審計友好的側鏈系統——Nota,在提供輸出能力的同時避免了公鏈TPS 不足等問題帶來的數據延遲,而且可以通過標準的 Pub/Sub 模型來進行數據分發,有關技術的白皮書和源碼會在稍後公開,這是個開源系統,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在自己的項目裡。Nota 是公證的英文 Notary 的拉丁文詞根,同時也有標記的意思,希望這個系統能夠給業界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信息公開方式的變革以及由此引發的審計、評級服務產業鏈可能是區塊鏈技術給未來組織形式帶來的一大改變。

來源:朱峰的,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