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錦園中學雷玉娟:核心素養下對日常教學的反思——讀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雷玉娟

陝西師範大學錦園中學雷玉娟:核心素養下對日常教學的反思——讀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雷玉娟,陝西師範大學錦園中學歷史教師,李青鋒工作坊核心成員。多次承擔陝師大組織的骨幹教師培訓的對外公開課、區級公開課等,擔任陝師大免費師範生的指導工作。參與編寫鄉土教材《陝西曆史文化遺產--大漢雄風蕩神州》、《陝西曆史文化遺產--文明碰撞大熔爐》和《絲綢之路科普讀本》,在西安市優質課、微課比賽中多次獲獎,多篇論文、教學設計在省市評選活動中獲獎。

記得洛克威爾曾經說過: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思考是行為的種子。因荊楚疫情居家隔離,也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空間。近日,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以及鍾啟泉教授的《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2017年新課改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直指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賦予中學教育如此重要的任務,結合讀書感悟,反覆問自己的問題就是: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具體到歷史學科,應以何種途徑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上有效滲透,真正落地生根呢?

停下腳步靜心反省近三年的教學,便是往日教學中一幕幕熟悉的場景,更多的時候我們和學生的對話是:知識點背過了多少?題做對了幾道?為什麼失分,還是知識掌握不紮實?這些幾乎是我們一線老師常用的口頭禪,打著應試教育的旗號我們的教學慢慢高考綁架,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培養高分學生”之間,我們權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體,對學科素養的滲透和落實少之又少。很難想象一個只有知識只會考試的機器能走多遠,在教學中學科素養的缺失是致命的。近日讀書,收穫頗多,也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常言道:變或可存,變才可至明朗。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我們應該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這是一個直擊內心的問題,因為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說:核心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源頭,能為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一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源於各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科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學科素養、核心價值這一切都是要通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別讓知識成為負擔,也別拿培養能力當作笑談。作為一線教師,我覺得核心素養落地,我們必須改變,進行“重塑”。

一、深化認識,革新教育觀念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指向教育的終極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作為傳教者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來說,一個老師的思想高度和認識決定著課堂,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深化認識,革新教育觀念。

首先,我認為教師應該從成績與素養的矛盾中剝離,重塑有機統一體。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其實是學生創新思維、想象思維、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養成過程,適當的引導,充足的思考空間是非常有必要的,赤裸裸直接指向知識點的教學只會把學生變成被動的接受機器,素養的落實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在知識的獲取之中的。

其次,走出認識的誤區,重塑教學觀。對於核心素養,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停留於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動態發展不斷成長的學生,而近幾年高考歷史題已經表現出了以學科素養為考查目的的導向。因此,學科核心素養不是我們在課堂上告誡學生要注意時空觀、要有史料意識或者要學會辯證看待問題,而是我們要通過課堂情景的創設、有價值的思考題的拋出有意識的去滲透給學生,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革新教學觀,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做到深刻、獨到而又廣博。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潛下心來多讀書,多研究,多思考素養落實的途徑方法,紮實落實到每一節課上,切不可停留在“喉嚨裡的改革”層面上,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劊子手。

第三,從傳統思維中抽離,重建教師素養。教育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全面的人,培養者又極其特殊,同樣是人,作為特殊的活動,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思維中抽離,不僅僅是擁有專業知識就足夠,而且必須具備以下素養:能敏銳的獲取、選擇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信息素養;對學生、對教育教學充滿挑戰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創新素養;對生活各個領域涉及的知識都有所把握,能跨學科處理問題的跨學科素養;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對傳媒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運用的媒體素養;承擔社會責任,投身社會活動的社會參與與貢獻素養以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自我管理素養。學習的第一步是模仿,然後是創新,用全新、全面素養武裝的教師必然也能培養出全面全新的學生。

二、勇於嘗試,創新教學活動

所謂破繭成蝶也是痛苦與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養要在中學課堂真正落地生根,過去傳統課堂的一些方法、手段就要改變,課堂形式就要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方案就必須進行優化,多年形成的教學風格可能面臨改變,這一過程會有質疑和不捨,但是,明確教學和學習目的而進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轉變,必將是充滿智慧又收穫滿滿的教學,就像我們歷史課堂,不應該只是冰冷的建築遺址的展示,不是艱澀的文獻資料的堆砌,而應該是有厚重感的、有溫度的、有情懷的課堂,並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學科的價值觀和認識的課堂。變則通,通則明朗。

第一,從本本意識到課程意識的轉變是創新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當的是教材和學生矛盾的調解者,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我們就要跳出本本主義的怪圈,教材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既不要神聖化也不能邊緣化,要在對教材全面準確解讀的基礎上,要有學科課程的高度和視野,要有課程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課程觀。余文森教授在書中提到的幾則片面運用教材的事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教育不是當下而是未來,關注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意識強調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以及生成性的活動,切不可為了教材而教學,為了淵博而進行毫無干係的擴充,課程是動態的、長期的、系統的文化,以課程意識取代教材本位,才有利於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科思維的養成和培育,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相融相長,這才是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時代的標誌。

第二,優化課堂教學,創新課堂形式是創新教學活動落實學科素養的核心。什麼樣的課堂是一節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課堂?讀書的感悟,自身的反省,我覺得好的課堂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首先,有情景的創設。情境的創設一定是能激發學生思考、能夠讓學生進行靈活遷移的情景,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多多觀察生活,從現實生活取材進行情景創設;多多走進學生,充分了解學情,從學生成長經歷中取材進行情境創設,可以是語言文字的、可以是動作情景劇的,更可以是圖片影像資料組成的等多種形式。有情景的課堂才是有活力的課堂。其次,有問題意識。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考慮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設置簡單的、無效的課堂問題,有含金量的課堂問題才會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和思考的習慣,才會有關鍵能力的提升。有問題意識的課堂才是有靈魂的課堂。第三,是生成性的課堂。生成性的課堂是和輸入性的結論課堂相比較而言的,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是核心素養下的新要求,有深度的好課堂一定是學生通過思考、總結、組織、概括、輸出表達這樣的環節獲取知識,並形成自身的認識。有自主生成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第四,是合作探究的課堂。不提倡公開課為了展示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問題值得深究,個體單獨的學生確實能力有限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探究活動蘊含有分工分工協作的成分,教育應該是培養全面的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而不僅僅是培養有學習能力的人。

三、打破陳規,重構教學關係

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國家進行課程改革,我們一線老師學習改革文件,領會改革精神,但是,教育改革的原點在哪裡?意欲為何?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根本點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言,是教與學關係的根本性調整,即要打破陳規,重構教學關係。

在重構教學關係上,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強制灌輸,還權力給學生。學習既是學生的權力,也是學生的責任,我覺得沒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在一定的教學文化氛圍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就像余文森教授提到的構建“學習中心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節課的中心,完整系統而又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這種新型的教學關係,也離不開老師提綱挈領式的適時引導和點撥,以及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未來的社會,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創新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條件。新型的教學關係是培養學生核心能力,讓學生學會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

核心素養成為新課改的導向標,也成為我們教學的指向標。關鍵能力的培養,必備品格的形成,核心價值觀的建立......絕非朝夕之功,點點滴滴都蘊含在平平常常的教學活動之中,需要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核心素養在課堂的有效落實,在今後教學中我會且教且思考,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課後,從實踐到反思,我們的思考探索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