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不趁著大好時光出去逛逛,總覺得有些許遺憾。儘管從理論上來講,每個季節都可以放風箏,但實際上放風箏似乎是人們在春天標配的娛樂活動,此時室外溫度適宜人們可長時間逗留。牽一葉風箏見證萬物復甦的神蹟,時而奔跑、時而仰首遠望,在舒緩筋骨的同時任由新鮮的空氣沁入心脾,一掃冬日蝸居室內的鬱結和煩惱……

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可見放風箏的過程是場頤養身心的體驗,亦是一項老少皆宜的室外活動,歷代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不少動人的詩篇。譬如清代詩人高鼎那首膾炙人口的《村居》:“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飛的不僅僅是風箏,也放飛了童趣;再比如北宋詞人賀鑄《局中歸》提到 “晚涼退食無餘事,坐與兒曹挽紙鳶。”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大人與孩子跨越年齡的代溝,達到“同樂”之境界,畫面感簡直不要太溫馨!

當然,此類關於風箏的詩歌作品,不勝枚舉。縱然放風箏是老少皆宜的活動,但孩童時期放風箏與步入成年後的心境卻截然不同,明代書畫家徐渭的一首詩就道出了成人再拿起風箏時內心的萬千感慨,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題風箏畫詩二十五首》

(二十三)

風吹鳶線攪成團,掛在梨花帶燕還。

此日兒郎渾已盡,記來嘉靖八年間。

眾所周知,徐渭對風箏情有獨鍾,他為風箏寫得那些詩,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令人讚歎不已。徐渭才華橫溢,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卻因其狂放的性情,經歷幾多坎坷的命運,晚年生活更是悽苦潦倒,靠販賣書畫謀生。相傳徐渭七十多歲時為了餬口,創作過幾十幅孩童放風箏的畫像,每幅畫上都題有一首詩,就是以上的二十五首風箏系列詩,因為是率性而作所以這些詩被他自嘲為“張打油叫街語”。

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這幾十首的風格就像徐渭本人的性情:率真坦直、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以上第二十三首的風格卻顯得與眾不同,道出飽經滄桑後的悽美。首句“風吹鳶線攪成團,掛在梨花帶燕還”描述的是徐渭記憶裡的一件童年趣事:因為風箏線被攪成一團,風箏被掛在了梨花書上,導致放風箏的一群孩童只得收起玩心回家。本是一件掃興的事兒,但童趣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東西:轉眼間孩童們似乎忘記了這件不愉快的事,開開心心地和燕子一起回家了。孩童的世界總是充滿了美好和樂趣,一如徐渭其人——總是以天真無邪的童心對抗著現實世界的無奈。

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但一個人無論怎樣保持童真,始終還是要面對現實。這首詩的後半句“此日兒郎渾已盡,記來嘉靖八年間”把作者從美好的回憶拉回現實:孩童們一起放風箏的趣事並非虛構,但那個場面卻發生在六十年前的嘉靖八年間,如今風箏依然被放飛,但那群陪自己放風箏的夥伴很多已不在人世了,他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越飛越遠,再無音訊。縱然記憶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那一起玩過樂過的美好時刻,但真實的人卻再也回不去了,回想昔日的童趣熱鬧,再對比如今晚年的淒涼,那種心理落差讓人感同身受,讀來不禁潸然淚下。

再放風箏什麼感覺?徐渭這首詩戳中成人淚點:恍如隔世!


好的作品總能引起人的共鳴,就像徐渭的這首詩。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放風箏的記憶,也總有陪自己放過風箏的人,當你讀完這首詩再拿起風箏時,腦海中又會浮現出誰的身影呢?

作者:

高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