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的江南夏天——初遇(1)

2020年农历六月十七,忽而想起小时候在浙江小镇的盛夏时光。

为什么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厅中,我偏偏对这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浙江独有温情? 我曾细细地想过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亲情年光。

浙江省位于祖国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最大的内流河钱塘江从中奔腾而过。我的记忆并不存在于浩浩荡荡的钱塘江潮花,而在一个因桥而得名的江南小镇——掌起。

三分之一的江南夏天——初遇(1)

那时我九岁,暑假的时候爷爷带我一起乘坐绿皮火车,一路颠簸了36个小时,到达了父母工作的城市。换乘转车,终于见到了我一生都将独抱温情的江南小镇。父亲拿着大包小包的家乡特产,后背渗出细密的汗迹,领着我们走在一条狭小但充满阳光的长长的巷子。那时,我还没读过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不知道眼前长长的巷子曾经走进过丁香姑娘,不知道这条人来人往的小巷曾经是许多文人笔下的宠儿。如果我的年龄再大点,我一定一定走得极慢,我想看看能不能寻找到多年前他们留下的痕迹。

三分之一的江南夏天就从这开始了。

父母在一个小院里租了一间房,厨房和卧室仅仅用一块木板分割。刺鼻的是一股久久未散去的浓厚油烟味,我还没从这股油烟中缓过劲,透过空气中薄薄的光,父母的小屋弥漫着细微的尘埃。一张大木床,是房东提供的,床上铺着一张我从未在老家见过样式相同的凉席。一台电视,上面放着一个黄色的小黄鸭形状的小碗。一张桌子,桌子扣着前一日没有吃完的剩菜剩饭,小屋里没有冰箱,三十几度的夏天,那些菜就在桌子上面搁着,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直这样,大概率是的。三个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小风扇,有一个看起来还是崭新的。小衣柜被逼进了角落中,里面并没有装得很满。房间里没有厕所,在当地这种院子里,大部分人都得去外面的公厕。

父亲整理好所有行李之后,不知从哪拿出来一个西瓜,见他抱着西瓜出去,我跟在身后,来到小院的角落,有一口深井,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井”。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趴在井口,屁股翘得老高,一股透底的寒气从井底传来。父亲将西瓜扔进井中,扑通一声,西瓜沉入水中,没一会,又浮上水面。父亲说:等一哈我们就可以吃冰西瓜了。逆着光,汗珠在他脸上闪着亮亮的光,他对我笑着。许久未见的尴尬从这一刻开始,开始被这个小镇上的太阳融化了。

林莉的《小巷深处》是一篇诉写女儿对母亲的心曲;戴望舒的《雨巷》充满着无奈与不舍的交织;让我魂牵梦萦的那一条小巷,一直在发生故事。而我,将会一直续写我自己的故事。

三分之一的江南夏天——初遇(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