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啃老族”這個詞最近幾年前幾年貌似很火,就是指那些有工作能力卻天天呆在家裡靠著爸媽來養活。根據數據來看,“啃老”比例最高的年齡段在28到38歲。哪怕是月入過萬的中青年,依舊有四成表示當過“啃老族”。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一、瞭解不是隻有“窮孩子”才會啃老

啃老現象遠比我們想象的範圍要大,目前中國有65%的家庭都存在著“啃老”問題,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而也有很多經濟條件不錯依然啃老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就是典型的例子。

對於這樣的啃老族,家長們紛紛表示都怪自己當初太慣著了,可見父母也意識到“啃老”現象的出現和家庭教育關係緊密,和父母的教育有直接關係。孩子啃老,父母肯定是有責任的。責任主要在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二、為什麼會出現“啃老”

1.過於依賴父母習慣了。

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在鄭州召開的中國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上,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麼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人們對中小學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對於幼兒教育關注不夠。

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餵飯。或者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對以後孩子學寫字、學畫畫以及培養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2.很多父母都將孩子當成自己私有財產。也就忽略了孩子成人之後的社會融入性和責任性,只是很多做父母的不承認罷了。

如今很多的媽寶男,媽寶女一般缺乏主見,沒有自信,沒有自主的思想。他們的人生線路,基本由媽媽設計,只要自己不自討苦吃,那麼通常不用吃太多苦,就能生活得不錯。

如今很多的媽寶男,媽寶女一般缺乏主見,沒有自信,沒有自主的思想。他們的人生線路,基本由媽媽設計,只要自己不自討苦吃,那麼通常不用吃太多苦,就能生活得不錯。

中國青年報社的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過一項關於父母包辦的調查。數據顯示,81.5%的受訪者認為父母習慣包辦孩子個人事務,58.1%的受訪者有被父母包辦個人事務的經歷。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3.成長的路上太“一帆風順”

孩子成長的過程如果太過“順利”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受不住任何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孩子長大以後依舊會習慣家長的庇護。沒有絲毫想要為爸媽分擔家庭重擔的心。而且遇到困難不僅理所當然的來“啃老”,而且變本加厲。“啃老”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

2016年,僅因 60歲的母親不願借錢,帶著孩子住在孃家,長期啃老的中年離異女子楊坤,竟將母親綁捆後,強行將體溫計中取出的水銀灌進對母親嘴裡。兩個多月後,母親的屍體才被發現。

而在庭審中,楊坤語氣冷靜,聽不出任何悔恨和痛苦之意。而她在回答為什麼走上犯罪道路時說:“我太依賴我媽了,覺得拿我媽的錢可以胡亂走,等我真正想好好幹的時候,我媽不相信我了,我自身也比較貪婪,沒什麼上進心。”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三、教你三招避免被“啃”。

1.讓孩子學會生活上的獨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從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開始,逐漸養成自己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為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我們最好在採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逐步前進。例如說,

(1)開始承擔家務,

(2)勇敢走出家門,

(3)嘗試比較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

(4)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

(5)再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來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一旦出門正式工作之後,自尊心會上升到拿家裡錢就渾身不舒服的程度,所以出去隨便找個工作哪怕刷盤子,做兩個月之後就不會有啃老的想法了。

2.轉變觀念

由於傳統親子觀念的影響,我們父母無怨無悔地為子女傾盡畢生財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無法從這種無條件全方位奉獻的慣性中解脫。

曾經有一篇報道,說是美國總統里根的兒子還去申請失業救濟,這還是在他當總統的時候,而在我們中國這是不可想向的。

中國的父母應該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了,這種溺愛孩子的風氣是一種毀了孩子鬥精神的惡習。

所以,拯救啃老族,我們父母首先需要從根本上轉變親子觀念,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真正切斷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徹底破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認識到,即使親情再濃,兩代人也是彼此獨立的人。

2、調整認知

有些年輕人是由於虛榮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惑中,無奈之下開始了啃老的生活。不僅是放棄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這樣。所以要調整認知,改變就業觀念。

這其實也是很多我們中國家長在教育中的的缺失,“我們家的錢都是你的”這個觀念根深蒂固。而實際上父母的錢跟你沒有關係。

親戚在國外定居很多年,他的兒子當年以優異的成長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他畢業後拿著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並沒有馬上去找工作,而是在家“啃”起老來了。親戚很著急,問孩子為什麼不去找工作呢?孩子問父母:咱們家缺錢嗎?

父母用愛“滋養”出來的“啃老族”,啃得理所當然,教你怎樣避免

父母回答:我們家是有些存款,但是那些錢是我們付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賺來的,是屬於我們的。我們家並不缺錢,但也不是什麼富豪,那些錢是屬於我們的,而你,已經有工作能力了,卻是一個窮光蛋。

孩子本身在國外生活了好多年,其實不是很甘心“啃老”,經過父母這番話,覺得有些羞恥。憑著名牌大學的證書很快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你看,幫助孩子調整認知就可以達到訴求。

四、結束語:父母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後才是發展,剛剛開始人生,最大的光榮是自己養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況,從社會責任感而言,就業是成年人的基本標誌之一。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何談作為“人”的社會意義,又何談人生?愛孩子就教會他獨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