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幹子弟的殺人計劃

一個高幹子弟的殺人計劃

公元1559年8月,雲南的一個小戍所內,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戍卒悄然死去。

他的死沒有帶起一絲漣漪,但是人們不知道,三十多年前他曾攪動天下風雲。

他就是楊慎,公認的明朝第一博學多識的才子。

楊慎少年時就才學出眾,聰明異常。他十三歲跟著父親入京時寫了一首《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的文壇巨擘、朝廷首輔李東陽讀了之後都讚賞不已,想收楊慎做他的衣缽傳人。這還不算,過了幾年,年僅23歲的楊慎在全國考試中考了第一名,中了狀元,沒有一個人質疑他走後門,畢竟他的父親楊廷和,放在今天,可以說是重要的國家領導人了,然而所有的人都認為楊慎中狀元不奇怪,不中狀元才奇怪。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楊慎是真的很牛的。

父親是朝中重臣,自己高中狀元,楊慎的前途,怎麼看都應該是一片光明。但是這個世界最搗亂的就是意外倆字了。

發生了什麼意外呢?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

這老兄半輩子到處溜達,玩夠了死了不要緊,但是麻煩在於他只顧著玩了,連個兒子都沒顧上生。於是楊慎他爹楊廷和就找人商量,把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喊來頂上去。

按照楊廷和他們的想法,朱厚熜入京當皇帝,就要認朱厚照的爹為親爹,以小宗併入大宗,這樣才符合宗法制。

但是朱厚熜死活不幹,啥,當個皇帝爹媽都不能要了?堅決不同意!

於是就熱鬧了。

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認爹派”,主要成員有禮部尚書毛澄、汪浚,吏部尚書喬,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等,以新皇帝朱厚熜為首的“不認爹派”,主要成員有新科進士張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哦,還有朱厚熜他媽。

這倆派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一直在扯皮和撕逼,還發明瞭什麼“本生考”和“本生妣”這類忽悠名詞,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嘉靖二年,楊廷和實在心累了,不想搞了,請求致仕。皇帝在一臉懵逼和驚喜中同意了。

楊廷和一走,“不認爹”派開始佔據了上風,然而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楊慎從他父親手裡強行接過“認爹派”的大旗。楊慎那多年的書果然沒有白讀,他一拍腦瓜子,想出來一個簡單粗暴的主意:打死張璁和桂萼。

真不知道楊慎這麼多年都讀的什麼書。

年輕人就是有幹勁,楊慎竟然把行兇地點選擇在了皇宮。

大明還是有律法的,殺人是要償命的,楊慎不傻,所以他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殺人地點,而在這個地方殺人,是不用負法律責任的。

這個合法的殺人地點叫左順門。

左順門能夠獲得殺人不犯法的特殊權力,是因為這個地方有故事。七十多年前,導致“土木堡之變”、明朝皇帝被俘的罪魁禍首王振,被一群憤怒的朝臣活活打死在這裡。後來這個地方就發展成了官方默認的打死人不用追究的地方。

楊慎的計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其實他的計劃跟簡單,就是大家埋伏在左順門附近,等張璁和桂萼路過,大家衝上去一頓亂拳打死,然後大家各回各家。

萬事俱備,只等人來。

萬萬沒想到,人家張璁也不是傻子,見機不妙早就溜了。於是楊慎帶著一幫人衝向桂萼,桂萼儘管一臉懵逼,但也知道情況不對,轉身撒腿就跑。

到底是讀書人,經常不鍛鍊,沒追上。

楊慎的殺人計劃就此泡湯。

但是楊慎沒有放棄。既然肉體上不能消滅敵人,那就要在精神上戰勝敵人。

嘉靖三年七月,“認爹派”決定向“不認派”發起最後的進攻,這次的行動目標是“不認派”的終極boss,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朱厚熜。具體的行動方案只有一個字:哭。

為這次行動,楊慎提出了一個賊具有鼓動性的口號: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近兩百多位朝中大臣浩浩蕩蕩,在老地方左順門跪地嚎哭,哭的撕心裂肺。史書這樣記載:“撼門大哭,聲震闕庭”。大夥兒可以自己想象下這個場景。

這群人從早上一直哭到了下午,絲毫沒有回家吃晚飯的意思。

朱厚熜崩潰了,這是個什麼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皇帝又駕崩了,政治影響實在太壞了。

把他們都抓起來,往死裡打!

明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打屁股活動就此開始。

十六個人沒挺過去,被當場打死。

楊慎畢竟是年輕人,身體素質好,竟然活了下來。皇帝懟他的影響實在深刻,把他趕到了當時尚未開化的雲南永昌。

皇帝對他太恨了,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六次大赦天下,但就是楊慎除外。

“巴山楚水淒涼地”,年輕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楊慎付出的是一輩子的代價,有家難回,親人不能團聚。

三十年的時光裡,楊慎參透了他父親當年致仕時的心境,看透了世態炎涼。

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在雲南死去,著作等身,名揚天下。

但是比他和他的著作更出名的,還是他那首凝聚了一生智慧與境界的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你爭我奪,不過如此!

楊慎參與的這個為了爹媽爭來爭去頭破血流的事件,就是明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大禮議”。表面上來看就是認不認爹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揭開歷史的魔術布就會發現,真正隱藏在其中的,是一場關於權力的鬥爭。新帝與閣權的鬥爭、朝野黨派的鬥爭、心學與理學話語權的鬥爭。朱厚熜堅持“繼統不繼嗣”,就是不想被前幾代皇帝留下的昏庸之名拖累,為自己的執政另起爐灶。大禮議拉開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楊廷和集團的徹底垮臺和張璁等“大禮新貴”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進入全方位的變革創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