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以下文章來源於知識分子 ,作者宋宇錚

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 李太生

艾滋病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慢性內科病,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認識的誤區!

2019年11月4日,在首屆騰訊醫學ME大會上,奮戰在“抗艾”前線近30年的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如是說道。與此同時,他背後的屏幕上醒目地打出一行字:“比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距離首例艾滋病患者被確診已然過去近四十年,人類在與艾滋病的較量中曾付出慘重的代價,但也愈發接近最終的勝利。李太生在演講中分享了30年來作為“抗艾”醫務工作者的一路荊棘與戰果,希望驅散人們心中的疑惑與“談艾色變”的陰影。

1981-1997:“絕症”艾滋病

1981年,美國舊金山的Ken Horne被確診為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之後的整整十五年,即使是受過最嚴格訓練的頂尖醫生,也對此毫無招架之力,成千上萬的患者忍受著嚴重的消瘦、發熱與感染帶來的折磨,兩年內死亡率達到100%。

這樣的情形讓艾滋病在1980年代被冠上了“超級癌症”的名號——不僅致死,還具有傳染性。

李太生正是在那個絕望的年代第一次接觸到了艾滋病人。“從93-95年底,我在法國做了兩年醫生,覺得非常沒有成就感。我看著病人半年後就去世一批,跟著再來一批。我們只能對病人進行安慰或者治療一些機會性感染,而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回憶起當年在歐洲最大的醫院巴黎皮提耶-薩爾佩特里爾醫院(Pitié Salpêtrière)的進修歲月時,李太生在ME大會上仍不無遺憾。

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年輕時的李太生

當然,在這十五年,人類面對艾滋病的肆虐並非毫無建樹

首個病例確診後的三年內,科學家們便先後發現了這一新疾病的病原和發病機制——新型逆轉錄病毒HIV破壞CD4陽性細胞,從而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又是三年後,首個艾滋病治療藥物齊多夫定發明出來,但直到李太生留法進修的那年,“二聯”藥物治療只能讓患者多活6-12個月。

雞尾酒療法:“華人之光”力挽狂瀾

1996年,人類抗爭艾滋病的關鍵節點悄然來到。

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用“雞尾酒療法”給整個艾滋病防治界帶來了第一縷曙光。何大一從1981年首批艾滋病患者被確診時便作為見習醫生與這一“絕症”有過交手。他將已有的抗艾滋藥物中的2-4種組合起來,每一種藥物針對艾滋病病毒繁殖週期的不同環節使用,有效地規避了抗藥性難題,並較大程度地抑制了病毒的複製。

一年後,李太生和他的法國導師在“雞尾酒療法”治療的晚期艾滋病病人隊列中發現了免疫功能重建,證明了艾滋病晚期被破壞的免疫功能經過抗病毒治療,可以完全或者部分恢復,為艾滋病人長期生存“從理論上打開了希望之門。”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經過實踐檢驗,雞尾酒療法的確顯著延長了艾滋病人的壽命,一個20歲後感染並及時接受治療的艾滋病人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歲,與正常人的79歲前所未有地接近。

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提出“雞尾酒療法”的美籍華裔科學家 何大一

談到這裡,李太生堅定而激動地說:“對於艾滋病人來講,我們從來不談5-10年的生存期,而是20年,30年甚至50年。艾滋病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慢性內科病!

不僅如此,2011年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還發現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早期治療可以降低97%的傳染性。2019年5月發佈在《柳葉刀》的一項研究,對972對“一方為接受治療感染者,一方為健康人”的歐洲男同伴侶做了8年跟蹤調查,更是發現沒有一例傳染,而這還是建立在他們曾頻繁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基礎上。

從2010年到現在的10年間,全球艾滋病增長的速度已經下降16%,死亡率也下降了33%。近十年來還出現了兩例艾滋病完全治癒的案例——“柏林病人”與“倫敦病人”,他們在接受骨髓移植後,由於捐贈者CCR5基因罕見自然突變,而產生了能夠與艾滋病毒結合的蛋白受體。儘管暫時難以複製,他們的經歷卻也為攻克艾滋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抗艾“中國方案”:爭做世界領先

當然,一帆風順景象的背後,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曾因用不起藥而導致的疫情蔓延的歷史和醫務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中國HIV感染率從1998年開始快速增長,並於2001年左右因為沒有免費治療藥物在社會造成巨大恐慌。這一情況在2003全國開始推廣免費抗病毒治療後得到了改善。

不過,在本國幾乎沒有原研藥的情況下,免費用藥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巨大負擔,而“雞尾酒療法”中奈韋拉平、齊多夫定和依非韋倫三種藥物在中外患者身上不同的肝毒性與副作用更是讓治療事倍功半。

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依非韋倫

從2012年起對中國7個省份的455名患者進行五年研究後,李太生和團隊發現國際上每日600毫克劑量對中國低體重患者是不安全的,因此建議體重60公斤以下的患者將藥量減至400毫克,這一舉措有效降低了患者神經系統副反應,提高治療成功率,併為國家財政節約了經費。而在此之前,李太生便已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中國大陸的艾滋病患者40%合併感染丙肝病毒(HCV),這些患者不宜用奈韋拉平,以免引發更大的副作用”,降低了50%的肝毒性。

從2003年到2014年,中國艾滋病病死率由22.6%驟降近九成到了3.1%,過去五年間檢測人數亦從1億增長到2億。面對如此成果,李太生感到驕傲與欣慰之餘,也清醒地點出了當前中國艾滋病防治上的一些問題。比如,“雞尾酒療法”發明已逾20年,“很多老百姓甚至同行還都認為艾滋病是超級腫瘤,不可治療,談艾色變”。甚至,今天還有許多人堅信共餐或呼吸道飛沫可傳播HIV病毒。實際上,艾滋病只有通過沒有保護的高危性行為、母嬰或者血液三種渠道才能傳播。

抗擊艾滋專家李太生:比HIV病毒傳播更快的是流言

而針對公眾對“注入艾滋病血西瓜”的恐慌,李太生在演講中駁斥道:“即便是將一瓶礦泉水裡注入幾萬個艾滋病病毒並喝下去,我們也不會感染艾滋病,因為胃酸會立刻將病毒殺死。”

李太生焦慮的另一問題是中國缺乏“抗艾”的原研藥。“到目前為止,中國研發的艾滋病一類化學性藥物只有一個艾博衛泰,剩下的都是仿製藥。”為此,他呼籲國家進行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成果的轉化,並向慢性炎症造成的免疫重建障礙這一國際難點展開攻堅。十年前,他和團隊便開始用中藥雷公藤進行嘗試,最近4年又和上海製藥總廠把雷公藤裡面的有效成份羥基化變成一類化學性藥物。李太生介紹,今年有望迎來一期臨床試驗的第一例病人入組。

最後,李太生呼籲,在新的艾滋病防治環境下建立全新的疾控、傳染病專科醫院、綜合醫院“三位一體”診治模式,針對艾滋病有傳染性,治療之後沒有傳染性,但出現併發症的慢性內科疾病,進行科學防治,為患者帶來“全流程”的干預。

在過去的近四十年間,全球已有3000萬人被艾滋病奪去了生命。在各項防治措施日益走向完善的今天,世衛組織與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共同提出希望在2030年終結艾滋病。期待這一天儘早到來,也期待征服艾滋病的征程上看到更多閃耀人性光輝的“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